【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38-8636(2014)08-0050-0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以前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观念的彻底变革,是对原有课程哲学观和课程价值观的重大调整,彻底摇撼了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与传统的课程与教学相比,新课程更加强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实现这一点,关键是保障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权力,关注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能动、积极地、创造性地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充分呈现全体学生内涵的潜能,求得每一个学生最大优势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点,要求教育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思维、主体个性和主体人格,把学生学习扩展为人生成长的主动发展过程。
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发展主体思维
教学工作是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课程改革的着力点也在课堂,构建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框架可归纳为:遵循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规律,加强“双基”,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提高质量,其中“遵循学生认知和发展规律”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提高质量”是改革的归宿和目的。“思维”是“双基”外化为能力的“中间红带”,是知识的内涵过程;“能力”是“双基”内化后的外在表现。三者是高度统一、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实现三者的和谐共进,就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即和谐发展。在一些教学中,人们往往注重两头,而忽视了“中间纽带”,即主体思维。主体思维,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人具有能动性,教学中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和手段,都应是师生互动的一个和谐发展过程,以教促学,主动参与。如课堂教学中的“讲”与“练”的结合,“讲”是教师的引导,学生“练”是让学生去实践。通过实践进行巩固、探究、合作、协作与发挥,不是机械地运用,通过实践进行发散与扩展。在“练”中,我往往让学生根据“题中已知条件”或“题标”让学生去品尝:你能够得出一些什么结论,暂不管要求和结果。因为根据条件往往可以得出多种结论,符合“题标”的有许多项目,关键是你能推断出这些许多“结论”或“项目”的多少。
二、设计活动课程,加强小组学习,发展主体个性
设计好活动课程,加强小组学习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志趣、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的需要。因为人的情趣爱好不可能完全一致,将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不一样。这就要求在搞好基础课程的同时,尽量优化地方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资源开发,加大艺术科技选修课、外语课、学科特长课、综合实践课、信息技术课的增设,充分利用小组讨论、协作与合作,流露内在个性,展现个人风彩。同时强化动手、动脑意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协作等能力。
三、注重立体效应,发展主体人格
人的发展,是以其实现的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来衡量的。过去,我们强调共性多,忽视了人的个性,特别是在人格的形成上制约了人格的个性化发展。正因为这一点,可能导致学生在校、在家、在社会的表现外象各不相同,家长认为“孩子大了不听话”,教师认为“现在的学生不好教”、社会认为“现在的孩子不象话”。究其根源,并不是孩子的错,是学校教育、家庭引导、社会影响与孩子的身心发展与人格体现的不合拍,是“家长制”强权统治的结果,是带“长”字的人们不能“蹲”下来与孩子平等对话的结果。笔者认为孩子的成长、学习过程是一个自我的完善和发展过程,是一个自我获取新鲜事物并进行加工的过程。不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我们应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时常沟通,消除“代沟”,得到情感的共鸣;多多给予机会,主动参与,让孩子得到自我最大优势的发展;消除“规定模式”,留给孩子充分发展的机会。要引导孩子们感觉到不论是什么环境,自己都是当中的一员,都应有一种主人翁责任感,都是自己成长的摇篮,都是自己学习的天地,都应该是不同个性与人格的融合。几者和谐统一,就给了一个发展的空间,营造了民主与平等的外围、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主动参与、敢于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敢于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敢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主动合作、协作,不断获取新的营养,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发展自我人格效应。
李敏
(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东河小学 628200)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