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过渡的艺术
- 来源: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教学,艺术,过渡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14 15:34
【摘要】艺术的教学过渡,会使教学全过程节奏清晰,环环相扣,浑然一体,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学中各环节过渡的效果与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信息的传递,注意力的转移等心理因素是否协调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巧妙的教学过渡,应渗透提示性、迁移性、逻辑性、形象性等因素。
【关键词】教学过渡 导引性 衔接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38-8636(2014)10-0013-02
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可能用过“学完了生字词,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的读读课文”、“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段,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段”这一类的话来衔接进行教学过渡。一节课下来给人感觉整个课堂教学显得断断续续生硬发涩。这其实是没有考虑教学过渡的艺术性。艺术的教学过渡,会使教学全过程节奏清晰,环环相扣,浑然一体,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学中各环节过渡的效果与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信息的传递,注意力的转移等心理因素是否协调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巧妙的教学过渡,应渗透提示性、迁移性、逻辑性、形象性等因素。
一、串联式过渡
通过富有艺术情趣的问题的创设,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过渡串联起来,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堂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我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运用这样的设问语言,把学生安然地从一个波峰送到另一个波峰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的教学过程(部分)如下。
自由读课文3——5自然段,同时思考:
1.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结果怎样?
2.再读想一想,为什么他们都不能把尾巴借给小壁虎,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师过渡:除了你们刚才说的原因,是不是小壁虎借尾巴时不礼貌,所以他们不借呀?(学生:不是)它借尾巴时是怎么说的?找出那几句话来读一读,从哪里看出他有礼貌?
3.出示小动物们说的话,指导朗读。要读出动物们有礼貌、无奈的语气。
师过渡:老师发现小壁虎除了有礼貌,还有一个优点很值得我们学习,你们发现了吗?
4.出示: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小河边……爬到房檐下……(通过“爬呀爬”引导学生感悟发现小壁虎遇到困难不灰心,不放弃)。
(发现课堂纪律不太好。师过渡:小壁虎有这么多的优点,我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也有很多优点,你们看(指一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这位同学上课多认真,坐得多端正呀!我看谁会比他坐得更端正。)
二、提示性过渡
阅读课文从形式到内容,在涉及的事物或现象之间,都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有目的地提示课文的某一方面,启发学生作“由此及彼”、“以因求果”地联想,从而在揭示“来龙去脉”的过程中,使教学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自然勾连。一位老师教学《田忌赛马》时,他在课堂上提出:“假如第二次比赛中,田忌按孙膑的方法去做,但结果不是胜利,而是失败了,这可能是什么原因?”这一问题的提出,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去变更思路,由结果去设想原因。这时,师又进一步追问:“难道孙膑没有考虑这种可能性吗?孙膑的胜利是不是偶然取得的?”至此,学生已豁然开朗,十分肯定地说:“孙膑看到的齐威王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忘乎所以,他认定战胜田忌不费吹灰之力,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提防的。”师再问:“你从哪看出齐威王骄傲自大?”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孙膑、齐威王的心态,更深地了解了人物的内心,感悟了课文中心思想。
三、迁移性过渡
利用语言材料之间的内部外部联系,通过联想,类比,进行迁移,以起到紧密衔接作用。特级教师贺诚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时,安排了这样的过渡语:“是啊,这是一份份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的情意。如果你是被大娘从敌机下救出的伤员,如果你是被小金花妈妈用生命换来的老王,那么在这离别的时刻,还会怎样对这些朝鲜亲人们说?”由此引读四、五节。教师运用移情体验,深化题意。
四、悬念式过渡
学生高效率的学习,需要有个良好的思维环境和心理态势。悬念过渡,就是以激发求知欲,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的过渡方法。它利用学生求知欲旺盛和好奇的心理,通过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关切和渴望心情,达到与教师心理同步,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著名特级教师王燕骅在教学《五彩池》时,在学生深读课文之后,给学生一个“空白”:四川省藏龙山上的五彩池十分奇异,这一点通过学习大家已经体会到了,可《五彩池》这篇课文的写法也有“奇异”之处,使孩子们感到“真新鲜”。于是,教师留下的这一悬念,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深究课文的兴趣。
总之,教学过渡是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客观现象,是必不可少的的中间环节,认识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掌握常用的过渡方法,不仅有利于对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调控,而且会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成就生气灵动的课堂。但在处理课堂过渡时值得注意的是:课堂过渡语的导引性和衔接性。因此,在使用上一定要注意得体自如,在“导”与“接”上显能耐。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用书
[2]《小学教学参考资料》1992年第五期
[3]《课堂教学艺术》安徽教育出版社程志宏李本和著
汪洋
(内蒙古包头市昆区新光小学 014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