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讨债公司:合法的骗局
- 来源:海外文摘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讨债,信用卡,骗局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17 12:11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神秘的行当,投资者以极低的折扣从银行等机构买下逾期不还的信用卡债务,然后使出各种手段向这些账户讨债,从中牟取暴利。这一不为人熟知的市场实际上极为广阔,让我们通过一家讨债公司的开创与发展,走进美国光怪陆离的地下讨债世界。
讨债的生意
2009年10月的一天下午,在美国布法罗市的一栋房子里,亚伦·西格尔不耐烦地等待着。这栋房子既是他的家,也是他的办公室。他先是盯着房子里破旧的壁炉,然后又望着窗外安静的街道,努力不去想他的投资人,还有他们委托给他的1400万美元。西格尔对于钱并不陌生,他出身于当地最富有、最知名的家族之一,20岁上大学前,他一直住在面积超大的百年老宅里。
那西格尔是如何落到现在这般惶恐境地的呢?刚开始时,他的职业之路前景无量:从口碑极佳的罗彻斯特大学西蒙商学院拿到了MBA学位,入职汇丰银行,并在伦敦上完了公司的高管培训课程。种种迹象显示,他正在金融界里朝着非常体面的未来迈进。他聪明、勤奋又雄心勃勃,只需沿着职业阶梯不断攀登便可获得成功。
但西格尔不满足于这一切,他决定赌一把。他选择了投资让人伤脑筋的消费者债务——就是买下欠账信用卡的收债权。在借债人停止还账的180天内,银行还会将这部分借款视作良性资产。
超出这个期限,它们就变成了问题资产,这时银行只能注销借债人的账户并承担损失。这就催生了一个广阔的收债市场——不单单是信用卡债务,还包括汽车贷款、就医贷款、健身费、发薪日贷款(译注:一至两周的短期贷款,借款人承诺在自己发薪水后即偿还贷款)、逾期未付的手机话费账单、陈年的物业账单、读书俱乐部的欠款账户。这一市场的规模惊人,从2006年至2009年,全美最大的9个债务购买人买了将近9000万个消费者账户,其“面值”逾1400亿美元,但他们是以极低的折扣买入的,平均下来每1美元的账面债务只需支付4.5美分。以超低价购买下这些债务后,债务购买人使出各种手段去向这些账户讨债,然后再把讨不回来的账户卖给其他买家,如此继续下去——购买人将买入的债务称作“账单”,这就是亚伦·西格尔现在做的生意。
这门生意的收益还不错。西格尔很快发现,当买对了账单时,可获得天文数字般的利润。有一次他花2.8万美元买入一组账单,接下来的6个星期里,他从这些账单中讨回9万美元,然后他又以3.1万美元的价格将剩余无法讨回钱的账户再次卖掉。还有一次,他花3.3万美元买了另一组账单,在4个月内讨回了14.7万美元,又把剩下的账户卖掉,再赚了3.3万美元。这种赚钱的幅度足以让混迹华尔街多年的人惊掉下巴。
西格尔意识到,发财的机会来了。
为了更大规模地买入账单,他需要大笔资金。借助在学生时代和在银行界积累的人脉,他拉来8名投资人,成立了一家私募股权公司,名叫富兰克林资产管理公司,专门从事此类账单生意。公司的办公地点位于布法罗市富兰克林街448号一栋典雅的住宅里,由西格尔张罗营业。在接下来的一年半里,他买入了价值15亿美元的未偿还债务。而这还只是牛刀小试,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他很快就会争取到另一笔数额更大的投资。
但一切进展得并不顺利。西格尔所做的交易中,一些获利颇丰,另一些则让他陷入麻烦。以讨不回来的债务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地下金融市场,那里有各种怪事发生。形形色色的人——包括债务购买人、讨债人、中间人、街头混混、不法之徒——既通力合作,又彼此敌对,目的就是赚取从这些债务中能榨出的每一分钱。在这个非法市场里,大量的债务组合——即写有欠债人名字、联系信息和欠债数额的信息单——被买入或卖出,有时甚至直接被偷了。
被偷了——这是10月的那个下午,西格尔脑子里想得最多的字眼。他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他的一份账单被偷了。有人正拿着这份本属于他的账单,一个个地给欠债人打电话,讨要本该进入他的腰包的债务。当然,欠债人并不清楚到底谁拥有这些债务,他们也没理由怀疑自己正在把钱付给小偷。他们只是被告知自己欠了债,要还钱。
西格尔之前没遇到过这种问题,西蒙商学院也没教他该如何抓住占有自己资产的骗子。他当然可以报警,或向州检察长求助,但等到他们介入时,账单恐怕早就被讨得一干二净,变得分文不值了。西格尔遇到的问题很严重、很紧迫,他不清楚到底有多少文件被偷,但他知道自己得马上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幸运的是,西格尔还有一个人可以找——一个可以收拾这个局面的人。
让西格尔卷入这场乱局、进入讨债这个神秘领域的,是一个简单的愿望——回家。2005年,31岁的西格尔离开了华尔街,决定回到老家布法罗市。他在美国银行当地分行里找了份薪金不错的工作,专门从事私人财富管理,可他却发现自己没多少事可做。“我每天坐在椅子上转来转去,朝天花板扔铅笔,”西格尔说,“根本没有活儿干,这里有钱人不多,只有很少的私人财富让我管理。”
布法罗市一直没有从1980年代钢铁厂的亏损中恢复元气,但这里却有一个行业在蓬勃发展:讨债行业。布法罗是美国的讨债中心,全美最大的讨债机构之一——大湖讨债局就曾在此办公。后来这家公司的许多经理出来单干,他们的讨债公司发展得红红火火,数量不断增加。
那么多当地人都在不辞辛苦地从银行方面收集债务,这一现象引起了西格尔的好奇。银行将很多债务以极低的折扣出售,西格尔嗅到了商机。2005年,西格尔用自己12.5万美元的全部存款买下了他的第一批账单,还开了一家讨债公司。从此,他白天在银行工作,下班后就打理自己的新公司。
布兰登·威尔逊:垃圾账单之王
做这门生意最要紧的是雇人讨债。
那些应聘者主要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有的有犯罪前科,有的是瘾君子,有连高中文凭都没有的20来岁的年轻人,也有各种命运多舛的人。“天哪,我简直雇了一群恶棍。”西格尔回忆说。可他也知道,那些相貌堂堂的人根本摆不平这份工作。
2006年西格尔结识了布兰登·威尔逊,一个曾经的持枪劫匪,如今却是西格尔最为看重的债务中间人,专为西格尔介绍可以购买的债务。此外,威尔逊还作为西格尔的特使,出面处理讨债行业里许多棘手的问题。
从一开始,他们就是最不般配的讨债二人组。西格尔喜欢穿2000美元一套的定制西服,和人家一握手就让对方感受到十足的贵族范儿——你会发现这个人从没做过什么体力活儿,因为他的手光滑得像黄油。威尔逊恰恰相反,他喜欢穿宽松的休闲装——款式和牌子根本无所谓,他还经常把袖子或上衣撩起来,露出胳膊上和身体上的道道伤疤,那都是持刀打架留下的各种痕迹。总而言之,这是一个走在大街上让人避之不及的家伙。
20岁出头时,威尔逊就积累了一大堆令人难忘的犯罪记录,其中包括人身攻击、持械抢劫(3次)、盗窃、持枪私闯民宅(2次),以及故意接受偷来的物品。当然,这些只是他被抓后供认的。在抢劫玩具店或银行的夜间储蓄箱时,他从没被抓到过。据威尔逊自己说,这两件事儿他干过好多次。
出狱后不久,威尔逊就当起了讨债人。事实证明他非常擅于做这份工作,很快他就买了一些账单,并开了一家讨债公司。后来他又成了一名债务中间人。威尔逊对这个角色了如指掌:“我之前曾经买过几磅大麻,然后把它分成小份,论盎司卖给别人,他们再分成小份,10美分一袋在街角出售。对吧?我讨债也是这么做的。”
一开始,除了年龄在35岁左右,人很机灵、坦率,且不讳言自己在狱中呆的10年外,西格尔对威尔逊了解很少。但对西格尔来说,最重要的是威尔逊总能为他找到“良好的账单”,按行话说就是“带很多肉的骨头”。“从他手上买过来的账单收益都非常棒。”西格尔说。
威尔逊成功的诀窍在于,他知道怎样找到一些廉价的“垃圾账单”。直接从银行买入“新鲜”账单这种事情他才不干呢,他要找的是已经被买卖过好多次的旧账单。比如他经常买入信用卡债,而且是在10年前、甚至15年前被各家银行卖掉的那种。此类旧账单非常便宜,但诀窍在于判断出哪些份账单还没有被完全讨完,然后把它榨干。如果给这些账单里的欠债人打去电话,只需提醒他们欠了多少钱,他们一般都会寄来支票。“我就是个兜底的,”威尔逊说,“专找那些别人都认为没有价值的账单。”
一套账单真实的潜在价值受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变量影响,包括债务的年岁、试图将其讨回的机构的数量、欠债数额的大小、信用卡的类型、欠债人的住址,以及当下的经济形势等。而且和纳斯达克或纽约证券交易所不同,现实中并没有一个专门销售这类债务的市场或场所,这种情况造就了一个效率天然低下的市场。而威尔逊有一种挖掘这种债务潜力的天赋,他对数字异常敏感,还是个执着的砍价高手。他会和每一个人讨论、做研究,并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机会。就是靠着这种能力,威尔逊作为一名债务中间人混出了名堂,“我买那些有年月的垃圾账单,我就是垃圾账单之王。”
西格尔认为,只要能把威尔逊挖过来,让他帮自己买入超级多的账单,发财指日可待。于是他放弃了继续经营讨债公司,转而启动了一个私募基金,买入大量债务组合,再让别的讨债机构去讨这些欠债。这样一来,西格尔不必为具体的讨债行动伤神,再也不用和那些负责讨债的混混直接打交道,但他要做的就是说服威尔逊加入他的公司。
直到那时,西格尔还只是从威尔逊那里买入账单,并不知道这些账单威尔逊是从哪里买来的、多少钱买的。威尔逊常常以1美分的价格买到价值1美元的账单,再以2美分的价格卖给西格尔,轻松赚到一倍的钱。现在,西格尔希望威尔逊能透露一下供应商的来源,帮他分析可能达成的交易,然后闪到一旁,由他直接完成交易。
西格尔准备购买2000万美元的账单,达成交易后,将付给威尔逊5%的佣金,即100万美元。但威尔逊有些犹疑,这不是做生意的常规套路,要做生意,就一定不能供出你的资源或供货商。但在成为百万富翁的巨大诱惑下,威尔逊最终同意了。
在讨债业,威尔逊复杂的过去反而能为他“加分”。“我能保护我的生意伙伴或朋友,让他不受鲨鱼的伤害。”“鲨鱼”指的是这个行当里许许多多不择手段的讨债人、中间人和讨债机构的老板。“如果不让他们对你有一点敬畏的话,他们就会欺负你。所以需要有人能镇住他们,其实也不是要去把谁暴打一顿,可能就是让他们坐下,然后说:听着,伙计,你坐过牢吗?我有!你曾经枯坐10年,等着自己发达的那一天吗?我有!你以为你可以跳过这些直接在这一行里充大拿?门儿都没有!”
合法的骗局
西格尔启动他的基金之后不久,威尔逊就对一家名叫Hudson&Keyse的讨债公司产生了兴趣,他怀疑这家公司遇到了财务问题——他猜对了。当时Hudson&Keyse公司的确资金周转不灵,急于想把手里的账单卖掉。2008年12月16日,西格尔从Hudson&Keyse公司买下了一批账单,其中包括8518个账户,面值达4750万美元,每1美元账面债务的价格是1美分。
西格尔买到的这套账单组合(以下简称为“账单包”)里的欠债人来自全美各地,从夏威夷的伊娃海滩到阿拉斯加的荷兰港都有。这些欠债人多则欠了2.9万美元,少则欠了209美元;欠债人年纪轻的只有19岁,年长的则有85岁;有的账户自1989年便开始被银行追债,有的自2008年才开始。
对于西格尔和威尔逊来说,这个账单包就是钱——这一表述既直白又简单——但实际上,这个填满了信息的Excel表格代表的东西远不止这些。它里面的一行行一列列,都在讲述数千个美国人陷入困顿、财务破产的遭遇。这些威尔逊都懂。他常常亲自打讨债电话,听着电话那端诉说各种理由、各种谎言、各种绝望心情,以及各种令人心碎的破产故事。
但在威尔逊看来,这些都和他没啥关系。相反地,他以非常专业的眼光来看待讨债这件事。威尔逊自主创立了一种分类法,把欠债人分为38个不同的类别,比如“挂电话组”就是个让人失望的组,因为这个组里的人每次都会直接挂断讨债者的电话;“回拨组”还债的希望就大一些,因为他们至少费心地回了电话;“承诺还债组”有可能会把钱还上,因为他们已经承认自己欠了这笔债;“付款失败组”则只需再稍稍提醒一下,因为他们已经开始付款了,只是需要选择恰当的付款方式。利用自己开发的一个软件系统,威尔逊可以给办公室的自动拨号器编个程序,让它只给某组欠债人打电话。在采访中,笔者亲眼目睹了一台自动拨号器给“付款失败组”和“回拨组”打了电话。
有一位欠债人是一位老妇人。很明显,她穷得还不起这笔债。“我很想对您说把欠债这件事儿忘掉,”威尔逊在电话里说,“我有母亲,也有祖母,但我不能这么做。这笔债在您的名下,记在您的社保号上,而且已经到了偿还的期限。”
“先生,”老妇人回答,“我有社保,就是(你刚才说的)那个号,但我只能靠它勉强过日子。”
“对,我知道这段时间您很困难,女士,”威尔森不为所动地继续说,“有很多人都和您的处境一样。”
对于威尔逊和他的讨债同行来说,讨债时最要紧的是要传递出一种镇定、冷静、不可动摇的信息——他们是这些债务的合法持有人,而且这些债务必须被立即偿还。当然,有一点他们永远不会告诉欠债人,这些账单是他们以1美元账面债务卖1美分的价格买来的。此外威尔逊还不会告知欠债人的是:他擅长处理的债务往往都有些“年岁”了,它们不会再出现在欠债人的信用报告里(在美国,信用报告里的负面信息7年后会自动消失)。而且根据美国各州的法律,在提起诉讼满3年后,债务就不得回收了。
威尔逊只会告诉欠债人——你欠债了,现在得还——既简单,又完全合法。这就是威尔逊喜欢讨债这个行业的原因:它虽然是一场骗局,却是合法的骗局。
可是2009年秋天,受骗的似乎是威尔逊和西格尔。有人先下手为强,从他们之前买入的账单包里把债讨走了。受雇于西格尔的一家讨债公司告诉他,公司派出的讨债人从许多欠债人那里听了同样的话:我们刚刚付清了欠款——付给了别人。
威尔逊立刻开始调查。具体过程不再赘述,总之威尔逊成功地通过电话追踪以及对银行转账的调查,找到了这家讨债公司,以及它的老板比尔。面对凶神恶煞般的前囚犯威尔逊,比尔很识时务地答应放弃讨债,但他拒绝透露自己是如何“偷”到这个账单包的。比尔后来暗示笔者,账单包是他从西格尔公司一名员工那里搞来的,此人当时正在私底下出售公司的账单。
这个账单包被盗数年后的2013年夏天,账单上一位名叫特蕾莎的欠债人接到一个自称是“麦凯乐联合公司”打来的电话,向她追讨欠华盛顿互惠银行的债务。笔者联系上了这家公司的合伙人亚当·欧文斯,问他:“既然西格尔已经永久销掉了特蕾莎的债务信息,你又是从哪儿得到这些信息的呢?”欧文斯告诉我,他是从佛罗里达州一个债务中间人那里买来的,是一个债务价值约5000万美元的账单包中的一部分,他以12个基点的价格买下了这个账单包,即1美元账面债务只需1/12美分。这显然是一个不知道被转手了多少次的没剩多少肉的账单包。
在长期不作为之后,美国联邦政府总算明白是时候认真清理讨债行业、保护像特蕾莎这样的消费者了。2012年,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宣布,将对全美的一些大型讨债公司进行监管,以“帮助恢复联邦政府同美国消费者站在一起的信心”。该局还承诺将监管全美最大的175家讨债公司,但根据这个行业最近的一个预测,到2015年,美国将有8501家讨债公司。
改革可能很快到来,威尔逊那一套讨债的方法也许很快就派不上用场了。但至少在目前,这些法子还有用。威尔逊仍在寻找“垃圾账单”,寻找更多的客户。他甚至希望将之前的敌人比尔发展为客户。为了感谢当初比尔识时务的合作,威尔逊甚至送了比尔一件小礼物:一个包含1000个旧账户的账单——一份垃圾账单,但里面也有可能埋着金子。
[译自美国《纽约时报》]
杰克·哈尔佩恩/文
张文智/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