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之咒
- 来源:海外文摘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罗宾·威廉姆斯,帕金森症,断背山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17 12:51
处于如日中天光环中的明星,却不断被爆出吸毒、抑郁,甚至如同美国著名演员罗宾·威廉姆斯一样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是声名毁掉了这些艺术家吗?
只要在谷歌中输入关键词“演员罗宾·威廉姆斯之死”,搜索引擎就会自动提供“罗比·威廉姆斯之死”的选项。这两个名字非常相似,可能是推特用户不小心打错了,罗比·威廉姆斯这位英国歌手如今还活得好好的,我们也希望他能活得长久。我们这样祝愿他,是因为有段时期很多人都认为罗比·威廉姆斯可能活不过一周了:他陷入了抑郁和毒品的漩涡中。
但是罗宾·威廉姆斯?那位幽默的喜剧演员?《窈窕奶爸》中迷人的道菲尔太太?《心灵捕手》中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身边也有一个的西恩·马奎尔博士?《早安,越南!》中美国驻越南军事电台的提升军队士气的播音员?实在难以想象!但是正是这位奥斯卡奖得主,这位给我们带来了无穷快乐的大银幕朋友,这位丈夫、父亲,先是在家割破了自己的动脉,然后吊死了自己。
是的,63岁的他还患有帕金森症。很多此病患者都会感觉到渐渐失去了自主生活的能力,最后变得忧郁、绝望。但是他的妻子说,他还处于早期,公众并不知道他得病的消息。
那么,这样一个世界给予其掌声,任何时候打开电视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像的人,怎么可能做出这样绝望的选择?“我永远永远无法理解,为何他这样深切地被爱着,却仍然决定离开。”他的女儿泽尔达说。是的,这样一个深受喜爱的大明星,为何不想继续活着?
明星敢死队
多年前的1994年,有人在西雅图的一座小山上看往科特·柯本的屋顶平台,却发现他躺在血泊中。他朝自己的脑袋开了一枪。那时记者也曾提出了同样的问题。27岁的柯本是涅槃乐队(Nirvana)主唱,该乐队在上世纪90年代风靡全球,CD销量惊人。
或是像惠特妮·休斯顿这样的:曾经那么美丽、富裕,凭借优美的歌喉征服了全球。在一次采访中,她坐在厨房里搅动着鸡汤说:“我不是所有人心目中的那个我。”她的目光非常悲伤。那么她是谁呢?她耸了耸肩,“另外一个人。”几年后,48岁的她死在一家酒店的浴缸中,血液中检出可卡因。
或是像詹妮弗·尼奇那样的:这位性感的女演员有很大希望成为德国的梅格·瑞恩(美国演员,被称为好莱坞“甜心影后”)。在接受《明星》杂志一次采访的几天后深夜,她从一家酒店的客房拨通了记者的电话。她说她读过了那则采访:“不,那不是我,我,我……”她断断续续地说,小声抽泣着,“所有人都能从我这里看到本不属于我的特点。那不是我,但是没有人知道我是谁……”两年后,37岁的詹妮弗·尼奇去世了。在慕尼黑,她酩酊大醉地从高层窗户跌落,坠地身亡。
他们不是个例。《断背山》男主角之一的演员希斯·莱杰,才28岁就被发现死在寓所,死因是服药过量,他一共服用了6种不同的止痛药和镇静药;奥斯卡影帝菲利普·霍夫曼今年年初被发现死亡,胳膊里有海洛因注射剂。尽管在过去的几个月这样的新闻越来越多,真正意义上的新却是谈不上。无论是演员玛丽莲·梦露、约翰·贝鲁西、吉姆·莫里森,歌手吉米·亨德里克斯、布莱恩·琼斯,还是茜茜公主扮演者罗密·施奈德,他们的故事都大同小异。
成名的诅咒
这就是成名的诅咒吗?是家喻户晓的声名、永不停歇的闪光灯,从不忽略、忘记和原谅的公众,将这些明星推到人生边缘直至崩溃的吗?第一眼看上去确实如此,但事实不是这样。因为对于很多聚光灯下的明星来说,他人的关注并不是压力,而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推进剂,是他们存在的理由。声名意味着任何人都认识你、热爱你,为你喝彩,意味着入住最好的酒店房间,坐最好的餐馆位置,意味着如同磁铁一样吸引注意力。
对明星的世界进行了深入研究的哥廷根心理学家波尔温·班德洛夫称:并不是声名让这些可怜的艺术家失去理智、染上毒瘾或是陷入抑郁,恰恰相反,他们中的很多都已经抑郁、成瘾或有自杀倾向很久了。对他人认可的疯狂追求使得他们能够取得巨大成就,成为明星,并寄希望于治愈自己原本就有的问题。
罗宾·威廉姆斯常年酗酒,患有抑郁症。他曾公开承认:“我喝了那么多瓶酒,走在街上时都是轻飘飘的。我知道,要在感恩节将醉醺醺的我抬上楼梯有多糟糕。”有些治疗师甚至建议应该像他这样公开坦诚自己的问题。他们认为,这有助于帮助他接纳自己的缺点,同时还可接受几百万观众和报纸、网络博客读者的监督。
在角色中寻求救赎
尽管如此,悲剧仍然常常不可避免。如果我们问年轻的演员,为何他会选择这个职业,答案总是惊人的相似:“我是个羞怯的孩子”或是“我不知道我是谁”,然后正是在戏剧学校或是某个儿童剧中扮演第一个角色时,“我成为另外一个人,我不是我自己,这让我高兴”。
因此,表演世界对性格脆弱的人非常具有吸引力:他们被允许成为其他人,甚至还因此收获赞美和掌声。德国模特、演员克劳迪娅·希弗曾说过,少女时期比其他同学都要高的事实让她非常痛苦。她被称为“豆杆儿”,没有男孩想靠近她,她也很少出门。后来,她穿着陌生的服装、画着妆,第一次在摄像机前亮相,“我不是我自己,而是成为其他某个人后,生活的痛苦终于结束了”。
歌手罗比·威廉姆斯曾对《明星》杂志说:“我是一个很容易受伤的人。对我来说,成为流行明星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希望这样就没有人能够伤害到我了。但是恰恰相反,成名让我变得更加敏感,让我的弱点变得更加突出了。”
于是,最初能够为这些心灵脆弱者提供帮助的行为——暂时躲藏在某个角色中、逃离真实的自己——之后会成为一种诅咒。他们的心灵一直处于青春期,真实的个性从未得到发展,因此无法拥有真正的自信,无法收获真实的认可,整个生命也就失去了基础。
美国洛杉矶南加州大学几年前的一项研究表明,并不是声名毁了明星,而是喜欢在人前展示自己的很大比例都是自恋性格的人。换句话说:先有心灵障碍,然后才有掌声。他们每天早上都会洋洋得意地对自己的内心呼喊:“我是世界之王!”舞台、红地毯这些地方简直就是为那些自认为是宇宙中心的自恋者们量身定做的。也有容易受伤的脆弱自恋者,他们渴望掌声,因为缺乏掌声是他们的自信和自我价值感不可忍受的。他们总觉得自己是被埋没的天才,或是为生活为他人所骗的受害者。他们感觉世界阴暗而绝望,当他们无法再用脑中的幻想来逃避现实时,离自我毁灭也就不远了。
丢失的自我
如果说表演行业中满是有人格障碍的人,那么人格障碍难道是拥有创造力之源、表演之灵气甚至是成为天才的前提吗?或者说,这些人能够取得成就,正是因为他们抛掉了现实的枷锁吗?正如尼采曾说过的:“病患和弱者有自己的魅力。”如今的好莱坞,可以说就是一家化妆品商场和心理维修、翻新公司。就像营养咨询师、整形医生和戒毒医师一样,拥有一位心理治疗师也是当地基本配置。
30年来的科学研究表明,在困境、内心分裂和忧郁的情况下,艺术天分很难得以长期发展。而在乐观、快乐等积极情绪中,创造性能够得到最好地发挥。此外,创造性还为演员打开了另一扇诅咒之门:抛弃他们真实的自我,借给他们一种人格,使其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耗尽自己的创造天赋。
我们愿意相信,罗宾·威廉姆斯就是《心灵捕手》中那位友好的心理学家。直到今天,阿诺德·施瓦辛格还是终结者,罗密·施奈德是永远的茜茜公主。真实的他们是谁,精神如何迷茫,我们并不关心。想象面具后面的那个人会毁了我们赞赏的每名角色,谁愿意听罗密·施奈德说“当我想用哭来平复内心的痛苦时,茜茜却在可爱地微笑”?
此外,我们在电影院看到的是个巨大的幻象,电影并不会如同真实的故事那样从头拍摄到尾。罗宾·威廉姆斯不是成为道菲尔太太3或4个月,而是每天3或4个小时。电影就像拼图一样整合在一起,常常先拍结尾,然后才拍开头,最后是中间。对话也不像我们看到和认为的那样,是两人面对面坐着聊天,而是一个人先说完他要说的全部,然后摄像机调转方向,另一个人再说完他的部分。那些场景,哪怕只是几秒钟,也会重复10次或更多,之后还会在电脑上进行后期完善、剪切。一部电影不过是由无数碎片拼凑而成的幻象,而这才是真正残忍的:就连在摄像机前,演员也无法完全进入另一个角色。
当德国电视一台女主播卡伦·米奥斯加在罗宾·威廉姆斯自杀后的那晚爬上演播室的桌子,高呼“哦船长,我的船长!”时,观众们仿佛看到了《死亡诗社》中的老师约翰·基廷(由罗宾·威廉姆斯扮演)。他想让学生们拥有自由,鼓励他们站到讲台上,从不同角度看待世界。当校方再也无法忍受基廷要将他开除之时,学生们爬上桌子,喊出了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哦船长,我的船长!”全世界成千上万人也像他们一样站上桌子,自拍后放到网上,来缅怀罗宾·威廉姆斯。很多人为之感动,重复这个动作来响应。但是站在桌子上后,有人对已逝的罗宾·威廉姆斯喊出这样的句子:“好遗憾,你再也不能演其他角色了。”就连死后,他也不是自己,受到怀念的只是他的角色和他拼凑出的幻象。
[译自德国《明星》]
约亨·西门子/文
吴斯/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