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经典
- 来源:中国书画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规律,写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28 15:48
豫东平原的淮阳,古称宛丘、陈州。约公元前40世纪,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建都于此,也是炎帝神农氏之都邑,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令无数至圣先贤、文人墨客仰慕,被历代帝王称为“开物成务”之风水宝地。自古以来,风雅颂盛,高士辈出。这里就是河南省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叶桐轩的诞生地。
叶桐轩自幼酷爱美术,1928年考入河南省立艺术学校,1930年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上学期间,由于其勤奋好学和出众的艺术天赋深受潘天寿器重并收为门生。学成后依然决定回到故乡从事美术教育工作。1932年至1970年期间先后在河南省内十几所学校任教,近四十年的教育生涯使其桃李满天下。虽有着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仍在工作之余坚持创作。期间所作几十件作品发表于报刊之上,引起美术界广泛的关注。1961年至1964年间,叶桐轩应各地市文联、博物馆以及省内美术院校之邀举办讲座,无私地与绘画爱好者分享他的艺术体验。遗憾的是正值他创作高峰之时,1965年的一场“政治运动”使他被迫离开了绘画事业,离开了多年热爱的教学岗位,被下放到农场劳动,终因积劳成疾于1971年3月2日辞世,享年58岁。
叶桐轩擅长写意花鸟,兼攻山水、人物,他的作品独具一格,思想深邃,诗情浓郁,意境清新,章法多变,色墨瑰丽,对河南画坛有着重要的影响。叶桐轩在美术创作、美术教育及理论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叶桐轩有6件作品被选入人民大会堂河南厅,两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46年撰写的《国画教范》6册多次重版发行,1947年出版的《国画诗选》、1948年出版的《国画教材教法》是河南省较早编辑出版的美术教材和中国画论著。
叶桐轩的绘画题材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他一生坎坷,在逆境之中从未停止对艺术的追求和探索,以自己坚强的毅力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他的绘画中西融合,传统技法功力深厚,坚持师法自然,并将西方绘画的特点有选择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从而使作品构图奇险、格局宏大、恢弘朴茂、大气磅礴,中体西用力图创造出一种新型的中国绘画语言。所绘花鸟深得海派之精神,笔简意赅,结构严谨,形神兼备,用笔果断肯定,章法多变,在中国传统绘画用色的基础之上与西画用色巧妙结合,色墨相融、艳而不俗,从而形成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绘事所能成就者,一是师古人,即向前代先贤的作品学习,方法是临摹;二是师造化,即向大自然学习,直接从绘画对象中提炼画法,方法是写生。这是绘画的普遍规律,中西绘画概莫能外。要想在艺术创新中,体现中国画的民族特色,就需要掌握前人图式与规律。除去老师亲授之外,研习画谱是必要的入门途径。自古及今,最有影响的图说类画谱,要数《芥子园画传》,这是一部便于初学者通过临摹掌握国画技法经典著作,二百多年来,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历朝历代画家,通古法,师造化,他们从历代的画谱及经典图式中学习,掌握并与现实生活的体会、感悟相结合,融会贯通,创出一幅幅形神兼备的作品,所谓“有性无功,神采不实;有功无性,神采不生”。可见画谱在学习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性。
《叶桐轩花鸟画谱》为叶桐轩所绘鸟禽篇。鸟禽是花鸟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画中的点睛之笔,也是一幅作品成功的关键。叶桐轩所绘鸟禽生动传神,栩栩如生。他笔下的鸟所呈现的刚劲感和内在的精神气质以及精准的用笔、深厚的功力在此册画谱中尤为突出。画谱汇集了多种鸟类以及不同鸟类的各种姿态,如麻雀、八哥、孔雀、黄鹂、鸡、鸭、鹤等。画谱中的鸟禽千姿百态,或动或静,或展翅欲飞,或栖于枝头,足可看出叶桐轩的精微观察能力和高超的造型能力以及对鸟类习性特征的熟知把握。画谱一改历代诸多木版印刷画谱有笔无墨之弊病,而尽显笔墨敷色之韵意变化。画谱图文并茂,由简及繁,所注文字通俗易懂,易于初学者上手入门。画谱中不仅有鸟类分类解析,更有经营位置之应用,熔画谱与技法于一炉,读此画谱如临先生口传心授。正如叶桐轩在该画谱卷首“编绘旨趣”中所言:“……本书之辑,乃欲力矫斯弊,以一人传一艺,以一专传一法,而熔画谱、画法于一炉,由画悟法,由法征谱,务使有志图画者,得此一书即可据以为登堂入室之阶梯。”“……每种羽禽,将其俯仰飞动之状态罗列一处,然后用堂幅、屏幅、横批、扇面等款式,配以背景,使成一画,俾学者参悟应用之法。”可谓后学者难得之学习典范。画谱后另附有叶先生不同时期所作花鸟、山水、人物、书法四十余幅供学习、研究之用。
国画大师黄宾虹曾言:“画品之高,根于人品。”叶桐轩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终生笔耕不辍,桃李广布,他是近现代中国画坛的花鸟大家,是我省现代花鸟画的开拓者和代表人物,在短暂的人生中谱写了不平凡的艺术人生。由于种种原因,当下对叶桐轩及其艺术知之者甚少,对其研究者更是少之又少,其艺术地位并未享有应有的高度。漫漫历史长河,大浪淘沙,浮华落尽见真淳,我坚信美术界终会认识到他的价值所在,中国美术史定将会还他应有的评价。
李学峰(作者为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宋建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