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古绠修——王金春书法评略

  • 来源:中国书画
  • 关键字:禁锢,书写
  • 发布时间:2014-12-01 08:37

  王金春喜欢书写儒家经典及心仪的名家诗文内容,这已表明了他基本的价值趋向—以古代经典文化为依归。翻阅其作品,我们会产生更清晰的感觉,其书法的取法对象比题材内容更为广阔。

  金春五体兼修,这比擅长一二体者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与耐心,对于如何采用适合自身的习书策略,需依据诸般综合情况加以统筹考虑。习一二体者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条件允许,笔者坚信,还是应该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字体。虽然推进较慢,需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但这样的研习方法所达到的浑厚饱满亦非一二体者可比。每种字体皆有各自的特性,需加以针对性的训练,然而其间又有无限融通的可能。相互之间有益的影响往往决定了主攻字体的高度。金春五体兼修并善,可见其一以贯之的心血投注,从而足以见出其以书法为本体建造出的艺术与生命厚度。

  金春的篆隶与楷行草采用了不同的构成方式。前者,藏锋裹锋为主,线条挺劲,内蕴万毫齐力、如棉裹铁的弹性,字内空间的着意经营,疏密、粗细、浓淡、大小等诸多因素的对比,使得满幅充满机趣,而又能归于落落大方的一派端正气象。各种对比因素以平和淡定的手法不张扬地表达出来,韵味深厚,让人百读不厌。其篆书一类,就有大篆、小篆、诏版、汉篆等不同的表达,且不断尝试把不同的篆书样式融会贯通,表明了其不断开拓的努力。有时虽标明篆书却又有浓厚的隶书意味,篆耶隶耶,两者做到了较好的融合。笔者以为,其大篆一路,字势灵动多变,含蓄生拙,而骨力生气灌注其间,在其书写中并不多见,是今后可作为典型样态着力打造的。偏细劲一路的隶书同样令人击节叹赏,用墨鲜活,同样是裹锋行笔为主,细而不弱,其间有微妙的迟涩感,注意笔画内部的丰富性,字内空间作适度的变形,整体韵味悠长,看不出来自哪一家哪一派,显然,已经经过了主观上很好的提炼化合功夫,达到了相当的成熟度。欣赏这一路作品,如欣赏水墨画,使人对古典境界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

  楷行草一路,墨法平实,用笔干净准确,收放得宜,自然写来,并不刻意做作,以不同的分段来调节章法,使得整体上错落有致,活泼生动,表明了他对“二王”一系的较深刻领悟。

  王金春的书写虽然采用了不同的构成语言,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其所有作品呈现的共同之处是皆追求雅化的诗意表达,风格上同归于坚实的宁静醇和。既有弹性挺拔又有明快流畅,这让你惊讶于一个人的书写所展现的不同挥运模式的变化,体现了多样控制的能力。无疑,这种能力是长期操练获得的成果,做来驾轻就熟,似乎不费什么力气,实际情形当然并非如此。这种对笔触坚韧稳定的控制力,拓展到其他字体风格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精彩。

  观其作品我们感受到金春对于传统的深入开掘,然而并不意味着他是墨守成规的守旧者,近年的诸多变化,如把篆隶笔法运用到行书的书写,展现了别样风貌。种种实践表明,金春有能力、有意愿在统一性的风格样态中进行多样化的尝试,这是值得称许的从艺品质。

  王金春的书写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行草书一路,笔墨运行的节奏较为单一,因而笔画内部变化不多,稍显平滑,不够丰富。采用熟纸书写,墨往往停留在表面而无法浸透到深层。篆隶书起收笔之处稍欠收拾,行笔有顺锋拖的感觉,故线条的张力受到了限制。笔锋的表现力是无穷的,每一位实践者皆需花费大量的乃至一生的精力去进行更大程度的拓展,以符合内心及时代的需求。

  传统资源是座巨大的宝库,每位书写者皆不可避免地从中提取适合自己的因素来完善自己的审美理想。传统共性与当代共性,两者在金春的书写中都有明显的体现。他对传统资源的汲取又融合了时代意识,在这方面他结合得已经很好,已表现出较为成熟的状态,然而如果过多地提取共性并任由时风的浸入,那么自身的面目亦即个性就会模糊不清。此时植入新的个性以有别于他人就显得非常关键,这是从历史的纵向坐标考察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与标尺。如何把握共性与个性的平衡亦即两者结合的度,需要仔细斟酌,并在以后的训练中着重加强。

  金春的书写处处可见理性存在的痕迹,不论是技法的展开等运动模式层面还是思想、情感的表达等精神层面始终处在有意识的调节之中,这当然与其成长中逐渐定型的性格意志密切相关。其优点是严谨准确,各种形式要素皆在通盘规划之中,把出现错误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创作的成功率随之提高,整体风貌便多常态而少变态—而变态并非金春的短处,他有能力轻松地做到。所以我担心,禁锢太多,缺少意外之笔,便减弱了更多灵性发挥的可能,某种程度上便失去了更加动人的力量。

  当代文化的所谓繁荣,很大程度上是昙花一现的泡沫,甚至是呈现出病态狂欢的场景。文化建设需扎实地推进,不能只靠人为设计与政府的主导,公权力的介入往往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这种情况下,个人不计名利的默默付出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形成良好文化艺术生态的基础。王金春的可贵之处在于其性格中的定力,不管外在如何,内心始终保持执著的坚持,以儒家的人格理想不断完善自己。沉潜越深,由技法达到的境界必然越高。看惯了展览体制下的张狂炫耀与故作姿态,便更加明了这种坚韧心态的可贵—这可以说是传统文人精神的当代延伸与绽放。其书写并无鲜明的节奏激烈的情绪以及所谓的强烈视觉冲击力,然而正是这份不急不躁的淡定与闲雅带来的不激不厉的中和形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并能够留下挥之不去的深刻印象。新文人书法,于斯存焉。

  王金春,字推之,号菜根道人、山阴樵客。1962年生于江苏昆山,祖籍江苏兴化。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昆山市文联副主席、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王金春书法作品选集》《王金春临〈集王圣教序〉》《水墨玉峰·王金春》《五体书法〈三字经〉》《隶书的学习与鉴赏》《王金春篆隶书〈心经〉》。

  文/张恨无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