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万里之势
- 来源:中国书画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杜甫,山水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28 16:04
在中国古代画论中,能否在有限的笔墨中表现无限的空间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山水画论里的相关论述时有见之。最早的山水画论—宗炳《画山水序》就讲山水画的以小见大:“况乎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也。且夫崑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绡素以远映,则崑阆之形,可围于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是以观画图者,徒患类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势。如是,则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一图矣。”宗炳在这里揭示了山水画的透视原理,但这并不仅是科学的,而且更是美学的。宗炳以“山水有灵”的眼光来看作为审美对象的山水,所以提出“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的审美主客体的关系。宗炳称“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的效果,为“自然之势”。与宗炳同时期的画家王微更是明确指出山水画于地形图的差别,在于山水画应能具有吸引人心的空间审美张力,他的经典画论《叙画》中所说的:“且古人之作画也,非以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本乎形者融,灵而动变者心也。灵亡所见,故所托不动;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于是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明确主张山水画不能像地形图那样仅以写实为标准,而是要有超越有形的广大之势。
唐代大诗人杜甫并非画者,但他对绘画有独特的审美能力,读他的题画诗,可知此老眼光之独具。尤其是他的《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就王宰的山水画发论,而提出“咫尺万里”的著名美学命题。诗云:“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壮哉崑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王宰是唐代颇有名气的画家,以山水画著称于画史。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十称:“王宰,蜀中人。多画蜀山。玲珑窳窆,巉差巧峭。”元代夏文彦《图画宝鉴》则记述说:“王宰,家于西蜀,贞元中韦令公以客礼待之。画山水出于象外。”看来王宰作为山水画家,能够画出象外之势,这是人们的共识。杜甫这首题画诗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对于王宰画的个案价值,甚至也超出了一般的题画诗的范围,而具有了普遍性的美学理论的性质,使“咫尺万里”成为一种影响深远的美学命题。“势”在中国古代美学中是早已有之的范畴,指艺术作品中具有的强劲动感和超越有形的态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杰出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定势》一篇,其中对“势”有这样的描述:“势者,乘利而为制也。如机发矢直,涧曲湍回,自然之势也。”这是指诗文创作中的“势”。杜甫论画所说的“远势”,更具有空间感,是针对山水画而言的。它并非仅是指距离而言,而且有着矢量动态的方向感。
清初著名思想家、文论家王夫之在论诗时将“势”作为诗画相通的美学原则提出。他的诗论著作《姜斋诗话》中说:“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五言绝句,以此为落想时第一义。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墨气四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卷二《夕堂永日绪论内编》)王夫之以唐诗人崔颢的名篇《长干行》为例,指出了五言绝句应有这种“无字处皆其意也”的势,才能成为具有丰厚审美韵味的佳作。王夫之是从画论中的“咫尺万里之势”谈及诗歌之势,可见,在艺术创作中,势对于诗画都是相当重要的元素。
张晶(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图书馆馆长) 责任编辑:刘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