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设计回归未来
- 来源:汽车导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国汽车设计 回归未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6-28 11:14
最近我看到相关报道,称在“无忧驾驶”方面,行车里程是车主未来最大的关注点。数十年前几位汽车行业的广告撰稿人发明了这一用语,比较准确地描绘了人们对驾车的态度:钻进汽车,启动然后就随其所愿地去到任何地方。当然,笔者知道车主们还要加油,不过当今的汽车燃油效率很高,加油不再是一件苦差。
如果如专家所预测,市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转向电动车,那么我们将不得不更加关注驾车旅行的计划事宜。据说新的电动车行车里程可能长达100英里,不过电动车是否会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呢?如果我遇到紧急情况而需要行车200英里,那又怎么办呢?
不错,电动车设计师们都说其新产品的行车里程将大大超过大多数车主的实际需要。现实的情况是,如果你驾驶电动车情形,你不得不事先计划能在哪里充电,并盘算需要花费多少时间 (充电时间有可能相当长)。这种情况在中国也许不会发生,因为中国的铁路系统十分发达,并得到政府的巨额补贴。计划外出的时候,如果要长途旅行,人们会选择火车甚至飞机,但不会是汽车。
欧洲公交系统不太好,也没有中国的公交便宜,所以电动车时代的行车模式将发生更为革命性的变化。事实上,我想富裕阶层很可能选择一个无助于保护环境的方案—— 他们将在市区内使用一辆车(电动车),而长途旅行时则驾驶另一辆车(油老虎)。不过,在欧洲人们至少还有公交系统可供使用,而在北美,由于行车成本低,公交大多早就难觅踪迹了。
因此我认为未来汽车将与我们如今驾驶的车都相当不同,它们将更注重具体的要求。简言之,就北是指到底是短途还是长途旅行。上汽在世博会上展出的概念车叶子可能是我上班往返需要使用的一类车。但绝非周末出远门期待享受驾驶乐趣时的理想选择。
对中国汽车设计师来说,未来汽车的发展意味着什么?其实,他们生逢其时,完全有条件设计出富有创意、新意和个性的作品。就定义来看,中国的汽车品牌属于市场上的新面孔。它们没有什么历史,不受既往负担的羁绊,它们尚未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可以为设计师们提供完全空白的画布或CAD屏幕,让他们自由地描绘。
得知今年北京车展上自主品牌推出各种各样的新车型,我深受鼓舞。这些车型真正做到了新颖别致。这一变化注定要发生。人们渐渐看到更多原创性设计,说明这一进程终于开始启动,笔者乐观其成。同时,令人鼓舞的是像上汽这样成长起来的中国车企已明白“更多并非更好”的道理。在展台上一下亮出二十多种概念车绝非成熟的表现,因为这些车根本无缘在经销店的展厅里出现(不过此种做法似乎已成为吉利汽车的标记)。上汽和其它厂商只突显几种经过深思熟虑的未来车型,它们准备投产的日期已并不遥远了。
如果中国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功课做得不错的话,中外车主将很快真正驾驶上这些新车。不管其发动机罩下面是电动、汽油或柴油发动机,这些车将开风气之先,不再一味模仿,而其设计在某种程度上也能经受时间的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