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里屯的朋友圈》:一场尚不完美的电视实验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三里屯的朋友圈》,电视实验,传统电视剧
  • 发布时间:2015-11-19 09:40

  光是“国内首部真人剧”这一头衔,便足令《三里屯的朋友圈》噱头十足。全素人阵容、无脚本演绎、全媒体投放……这些标签的存在促使该剧未播先红。首播以来,其内容与形式革新引发热议。就该剧而言,虽有诸多不足之处,但个中蕴含的创新价值或许也能为渐显疲软的传统电视剧业提供一种新的尝试。

  这是一场电视先锋实验。作为一个复合概念,“真人剧”的设定似乎打破了介于纪录片、电视剧与真人秀之间的边界:它比纪录片更戏剧,比电视剧更真实,比真人秀又多了那么一份社会观照。《三里屯的朋友圈》主打“真实”诉求,通过全素人本色出演与真实生活情境再现建构起一种全新的电视节目形态。剧中集纳来自各领域的14位高颜值年轻素人,他们个性迥异却因各式情感汇聚到一起,在北京最能为青春和时尚代言的地标三里屯,“上演”了一个现实“朋友圈”里发生的故事。

  仅就当前包裹在明星卡司与戏剧效果的电视娱乐而言,《三里屯的朋友圈》所表现出的“与众不同”自是不言而喻。剧中全部采取平凡人的视角去审视当下社会发生的平凡日常,看似寻常的设定中却着力还原出年轻人的群体困惑与生存状态。该剧所涉话题覆盖了情感、职场、都市生活等诸多方面,通过这些普通却独特的新鲜人讲述“自己”的故事,试图唤起人们(尤其是年轻人)观看时更强烈的代入感。其所具有的平等视野冲出了过往剧集那些视觉奇观化的窠臼,在看似家长里短的呈现里觅得一定的人文关怀。

  在两个月的真实生活状态记录里,《三里屯的朋友圈》仅对内容呈现的取舍进行编排和设计,该剧制片人曾表示“选取的片段和故事会是冲突、矛盾的,或者是能够看到他们生活与命运推进感的节点”。这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真人剧形态可能过于琐碎松散的寡淡感,集中对处于“生存焦虑”中的80、90后进行富有戏剧性的刻画。

  当然,在这一场电视实验里,情怀满分,现实却多少显出些凄凉。剧中比比皆是的“尴尬”与“巧合”,如同那些卖力洒狗血的桥段一般,终究难逃落俗的窘境。头两集率先对“宅男女神”闫笑与“韩流潮男”卜冠之的情感空间进行聚焦。虽说是“朋友圈”的故事,事实上的落点仍是年轻人永恒的爱情母题。归结起来,剧中男男女女的现实困惑始终纠结在情感状态中,都市生活与职场压力不过是剧情的锦上添花,实在无关痛痒。环顾一圈,这些看似烙印年轻人种种特质的素人,说到底还是“靠脸”多过“靠才华”,这般“真实”多少折射出对社会现象的一种畸形呈现,无处不在彰显“颜值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调。

  这是一场尚不完美的电视实验。但作为对真人剧的首度试水,《三里屯的朋友圈》的革新意义却远比内容逻辑本身的弊病更值得审视。在它的身上,虽仍透出雷人偶像剧的快餐口感与惯常套路,但作为一场年轻人的生活再现,我们是否也该反思到底是谁让我们把生活也过成了偶像剧?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