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墨馆习书札记

  • 来源:中国书画
  • 关键字:笔毫,书法
  • 发布时间:2015-11-26 14:31

  笔毫因为有软硬之分,在选择时自然有所区别。一般而言,硬毫弹性好,但含水性弱,出墨较快,所以不易储墨,需要频繁蘸墨,这自然就会影响到书写的连绵性和流畅性。在书写中等或偏小的字时,这一弱点并不明显。软毫因为柔软,对于初学者而言,很难驾驭,但倘若有足够的控笔能力,便可以用长锋羊毫笔写出笔势连绵、墨气淋漓的行草佳作来。毫之长短与表现气势有关。用长锋羊毫写字,就像歌唱家唱歌,换气次数少,且不露痕迹,适宜表现连绵的气势。

  不管使用什么笔毫,不管笔毫是长是短,毛笔都有着共同的特点:锥状的锋芒,是为笔锋;劲健的弹性,可写出笔力。古人以“尖、齐、圆、健”四字概括毛笔的特性,称为“四德”。而四德之中,以“健”最为重要。将动物毫颖束于一处,看似简单,却能够在书写中产生出万千变化,这主要依赖于毛笔柔软的特性。和硬笔相比,毛笔吸墨迅速,吐墨自由,又提按明显,尤其是它的柔软的特性,更有利于气势的流泻。

  选择笔毫,并无一定的法则,关键是根据自己的书写要求和风格特征,选择得心应手的毛笔,为我所用。清代张树侯说:“然则选毫宜如何?曰‘无一定’。尽人皆用,而不合吾用则舍之;人所共弃,而甚合吾用则取之。”所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笔,就像习武者找到自己最适合的器械一样。

  关于执笔的松紧,有人误以为要写出笔力,执笔越紧越好,越牢越好。实际上,书法乃是心之所发,形于笔迹,以心灵跃动为端始,经身、肩、肘、腕、指,一直到笔尖,那笔尖的提按起伏就是心灵颤动的音符,所以,从心到笔,应该畅达无阻,不仅手指不能太用力,腕、肘、肩都不能太用力,太用力则凿实,则死;但也不是不用力,而是一种含于内的力,是活的力,不是蛮力、死力,要时而用力,时而又不太用力,妙在用力与不用力之间。其中的关键,是要虚灵活脱,只有笔活了,字才能活,才能表现一个生命跃动的世界。历代关于执笔法的论述可谓多矣,然而最朴素的道理,或许就在这里:执笔而不知笔,可谓得笔。既有法,又无法,法非死法,须参得活法。看似无法,却成就了最大的法。

  究竟什么才是笔力呢?如何才能写出笔力呢?有人认为,指有力、腕有力、肘有力、臂有力、腰有力,全身都有力,把这种力量使出来,书法作品就笔力刚健了。这是把体力等同于笔力。如果是这样,那举重或拳击运动员最有可能成为笔力遒劲的书法家。可事实往往是,白发苍苍的老者,甚至弱不禁风的女子,却能写出笔力苍劲的作品来。也有人认为,要想得笔力,关键在执笔牢,死死捏紧笔,所谓“捏破管,不及羲之即献之;书破纸,不作张芝作索靖”。据说王献之少时,羲之“从后掣其笔不脱”,这常常被人拿来说执笔之力。这些说法,显然都带有某种片面性。

  书法的力,不是死力、蛮力、笨力,而是巧力、活力、真力。这种力,发于心而形于迹,体现在点画线条的长短、方圆、粗细、曲直之中。卫夫人说得点画要如“千里阵云”“高峰坠石”“陆断犀象”“百钧弩发”“万岁枯藤”“崩浪雷奔”“劲弩筋节”等,都是对点画线条中笔力的形象描绘。人们能够从书法的点画线条中,感受到一个真力弥满、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意象世界。要表现出笔墨中的这种生机活力,就必然涉及到一些技巧,比如中锋、藏锋、逆笔、涩笔等,为的是将笔力含于内。所谓“力在字中”,即“力在线中”。书法家毕其一生,就是在锤炼一根线条,反复练字,就是练习一种将自我生命活力融入点画的能力。

  中锋用笔的关键,在于“中”。“中”就是合适,就是河南话所说的“中”。它并不是笔锋完全在中央、中间或折中,而是笔锋在笔道中间最合适的位置运行。尽管在很多时候接近笔画中间状态,但中锋并不等于都在笔画中间。要把握中间很容易,但把握最合适的位置却很难,就好比杂技中走钢丝取其最合适的位置极其艰难一样,它是在时刻变化的动态调整和平衡之中。“中”的追求,是一个不断努力靠近的目标,它是一种理想,是在用笔的动态平衡中调整和把握的。书法家用笔,就像武士舞刀弄枪一样,原本变化莫测,不可端倪。而中锋的目的,就是为了不让力量外泄,始终鼓荡于线条之内。讲中锋,自然不能排斥偏锋、侧锋。中锋所表现的笔力,是一种含蓄之力、内蕴之力、绵柔之力,而偏锋侧锋所表现的笔力,则是一种爽快之力、外发之力、锐利之力。用笔要中侧互用,庄谐互补。一般而言,以中锋为主,以偏锋为辅,唯此,才能写出“笔力惊绝”“力透纸背”的佳作。

  书法的势,不离书法的形,但不等同于书法的形。形是静态的,势是动态的;形是可见的,势是不可见的;形是潜在的势,势是变化的形;形是势的基础,势是形的发挥;形是有所素备,势是因敌而设。势总是藏于形之后,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形和势,是形中有势,势中有形,形发出来就是势,势未发出来还是形。势的关键是动。书法要有笔势,就要包含动感。魏晋时期的书势论,充斥了大量对自然物象动态的比拟,以物象的生动来比拟书法笔触的生机活力。可以说,当时对“势”的广泛强调,最能反映出书法“动”的特征,也就是要写出物象的“活”态。

  中国书法结构中的笔势,就是要表现那动人心魄的“一刹那”。孙过庭说:“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这些都是描述那一刹那、一瞬间的动势。在书法中,势具有一种化静为动的暗示,势是通过把握那“一刹那”中形式构成因素内部相互的冲突,形成强烈的运动感。凝定在纸上的书法结构,本是静止凝定的空间,但有了势在,静止的空间就有了流荡的生命。清代书法家王墨仙说:“作字贵有姿,尤贵有势。有姿则能醒人眼目,有势则能摄人心神,否则味同嚼蜡矣。譬如美人有色无姿,则不能动人。”姿与势不同,姿是静,势是动,贵势就是贵动。动态的美感往往能直指人心,撼人心神,这是一种一纵即逝却又令人百看不厌的美。

  人心有多少种节奏,毛笔就有多少种节奏。但一般而言,书法中的节奏,大致有四种表现形式:一、在一根点画线条之中。正所谓“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正如黄庭坚的草书线条,波撇点画皆起伏而跌宕,如荡桨一般富有节奏感。二、在一字线条的组合之中。密处点线短小刚劲,如磐石挡路;疏处点线舒长绵延,如云似烟。张怀瓘云“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此之谓也。三、在数字组合之中。几个字一组,一笔而成,将数字的空间变成了一根节奏韵律极其丰富的线条。四、在墨色氤氲之中。通过墨色的变化、蘸墨的次数和间隔,使得墨色有浓淡、燥润、枯湿的变化,来强化视觉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崔树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