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挥笔墨 心摄大千——记书法家崔树强

  • 来源:中国书画
  • 关键字:崔树强,书法
  • 发布时间:2015-11-26 14:34

  初识崔树强先生,是去年盛夏在他的家中。步入崔兄客厅的那一刻,我顿时找到了闹世之外一方宁静的天地:古色古香的家具,纤尘不染的地板,当代书坛耆宿欧阳中石先生宽博静穆的书法斗方,由明清之际书法大家王铎书法制成的壁图,无一不传递出主人的生活品位和艺术情趣。

  在崔兄满壁书册的宽大书房里,我恭敬地拿出了自己的习作。崔兄看后,直言不讳地说:“你这是把钢笔字用毛笔直接搬到宣纸上,缺少笔墨情趣和笔法。”看了一下有点惊愕的我,崔兄顿了一下,说:“你的钢笔字应该很不错。”温文尔雅、沛然有儒者之风的学者,第一次见面就毫不掩饰地指出我学书问题所在,着实令我惊愕不已。我似乎也理解了在灿若群星的历代书家中,崔兄为何选择王铎的铁画银钩装点自己的居室。大概是因为王铎书法行笔布势之间透露的雄强之气暗合了崔兄刚毅、果敢的性格。

  书为心画,书法的生命在于线条,线条的生命在于流动着的活力,而这种活力不仅仅源于磨穿铁砚、书尽芭蕉的勤奋,更是书者气质和内心的呈现。崔兄很推崇康有为的一句话:“能移人情,乃为书之至极。”我们染翰操纸、临池不辍的目的不是为了入展扬名,而是为了熟谙此道,使心与手、手与笔不断磨合,最终做到人笔合一,使自己的心志情趣真实而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宣纸之上,使笔端不断流出的线条忠实地反映书者的心境,通过有秩序的结构和自由流畅的线条,以跌宕起伏和抑扬顿挫的形态把源自人生命中的那种力量和气势表达出来,成为水墨绘就的“心电图”。正如崔兄所说:“我们反复练字,实际上也就是练习一种能够把自我生命融入点画的能力。”

  与崔兄的晤谈,使我加深了对“功夫在字外”这一命题深层次的理解。艺术之所以不同于技术,是因为它根植于人的心灵,是人的精神和心灵一种完美的表达形式。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就在于千变万化的线条承载着书者的性情气质和喜怒哀乐。书者的学养和素质最终决定了其书法的风格和雅俗。“功夫在字外”的另一层深意,是以艺术的眼光在广阔的天地里寻找书写的灵感,寻找滋养书法的养料。崔兄指出:“在一片普通的树林里,都能寻觅到书法点线交织的生命乐章:枣树的筋骨,柿树的枝干,松树的自然盘曲,柏树的蓊郁蓬勃,这些就是写在天地之间的大篆、隶书和狂草。哪怕截取一根藤蔓,衬在洁白的宣纸上,都能让人获得对书法的启迪。”

  在认识崔兄之前,我拜读过崔兄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专著,比如《一气呵成—论书法创作中生命整体性和联系性的思想》(发表于《中国书法》)、《习书有法》等。我也有幸拜读过崔兄的书作,其书作在平和之中透露出雄强之气。实际上,读一个有思想、有艺术追求的书法家的作品,往往是在读他的心灵。我能感觉到崔兄涉猎之广博和碑帖并重的艺术追求。

  于碑,崔兄颇为注重呈现于石鼓文、汉隶、魏碑、唐楷等书体中的金石之气,于碑版之中崔兄读到的不仅仅是阳刚之美,还有其焕发出来的震撼人心的道德力量和一种明朗而又圣洁的人格精神,饱含着中国书法家对永恒感的追求。从崔兄厚重而苍古的篆、隶、魏碑的临作和书迹中,我可以感到他对金石气的不懈追求。

  于帖,崔兄追求的是清新高雅、遒丽沉稳、刚健温润、雅俗共赏的风格,这其实也是一种博涉多优和深度融合的艺术追求。细读崔兄的行草书,可以感觉到他对“二王”、“颜柳”、“苏黄”、王铎等的取法,这些都是基于他自己的艺术理念而有所选择,并根据自己的学养性格和审美情趣有所采挹和取舍的。

  中国历代大艺术家往往重视取法万物,师法自然,只有心怀万物,万物才能呈现在艺术之中。对于书法家而言,大千世界的纷繁物象、宇宙大化的流行之气,都将迹化为笔端流出的线条和枯湿浓淡的墨色。崔兄曾撰有一联:“万象为宾客,无物非草书。”此之谓也。他感慨地说:“中国书法家以一管之笔,触摸到了宇宙最深层的生命所在。而毛笔在表达这精深世界的性状时,真是一件无可匹敌的工具。”可以期待,在一如既往的临池和磨砺中,崔兄将会书写出更富文化涵养的书法作品,并展现其深邃的艺术哲思。

  侯彬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