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生活书法创作模式的重建

  • 来源:中国书画
  • 关键字:书法,中国文化
  • 发布时间:2015-11-26 14:48

  书法作为中国的国粹,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和元素。自古以来,书法在中国有着得天独厚的大众基础。当然近现代以来各种文化革新和运动,如新文化运动、简化字改革、“文革”、书写工具的改进、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对书写习惯的影响等,都对传统书法的大众基础起到削弱作用。传统书法与日常生活关系紧密,如文章写作、书信、唱和、家居厅堂布置用字等,决定了传统的书法创作模式天然就是“生活书法”,而在当下,生活书法存在的基础发生改变,笔者认为,当下对生活书法创作模式的重建,就成为非常突出的问题。

  首先,“重建”并非简单地回归传统。我们固然可以借鉴古代生活书法中好的范本,怀念古代生活书法的良好生态,但今古二者有很大的差别。书法史意义上的“古代”更像是一种乌托邦,就如同儒学中推崇的尧舜禹三代一样,已经永远不可能达到,因为历史不可能逆转。“重建”一方面意味着让古代一些好的东西在当代“重”新出现,如大量的日常书写行为,追求从书法中提升人的修养等;但另一方面,它也意味要构“建”一些新的东西,如新的书法评价模式、新的书法存在形态等。

  其次,笔者认为,重建当代书法与生活联系的可行途径有以下几种。

  一、在政策层面上,应注重加强年轻受众的培养。

  就如同足球领域所倡导的“从娃娃抓起”一样,要培养年轻受众对书法的兴趣,首先要“从娃娃抓起”,在大、中、小学大力倡导“重新拿起毛笔来”,真正落实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开设写字课、书法课的精神,从小培养学生们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并且运用于日常的作文、笔记、试卷之中,使之有生存的土壤,并最终将书法审美纳入中小学美育教育的目标,从小培养起他们对于书法美的认知。对于职业书法艺术工作者来说,对于这一运动应高度关注,积极参与,少一点名利思想,多一点普及实践,职业书法家要踏踏实实地参与到对青少年书法的引导,对于各级有各种头衔的职业书法家,要从政策上规定其对大中小学生进行培训义务,并以此作为各级书法家协会会员注册和年审资格的硬性指标。

  二、在舆论层面上,应强调日常书写行为的重要性,宣扬“人人都是书法家”“书写即书法”这类当代艺术理念。

  我们现在所强调的书法创作主体,不能只限于职业书法家,而应是所有日常书写行为主体。因此,当务之急,是要让日常书写主体敢于书写、乐于书写,敢于呈现、乐于呈现,有机会就写,写比不写好。

  最近五年来,笔者一直着力倡导“重新拿起笔来”这一运动,其要旨更看重的是书写行为本身,它不同于语言文字学家对于书写的认识—汉字的普及以及书写的正误—规范以及国家文化战略层面上的对母语书写的重视。它看重的是书写行为本身,某种意义上,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享受书写过程自身就是目的。

  鼓励传承、构建书法的激励功能。传承书法、传承传统文化,不仅是书法专业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应该在各种可能的场合,鼓励青少年学习书法,爱好书法,传承书法。尤其是对于从事教师职业的人而言,其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甚至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有深刻影响。一位友人曾述及他小学五年级时看到语文老师在办公室用红色墨水练习书法的场景,这个“画面”一直印在他脑海中,一直激励着他,使他多年学习书法的热情不衰,老师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友人在高校的实践也证明,鼓励大学生手写作业,教师用毛笔写朱色批语,既激起同学认真做作业从而期盼得到老师更多批语的热情,也会鼓励同学去学习书法和重视传统文化。对于一些成绩优秀者,或对传统文化痴迷的学生,赠送书法作品以作鼓励;对于毕业生,赠送书法作品以作留念,都增加了师生的感情,同时也会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态度起到激励作用。这些都超出了书法专业工作者的界限,都是涉及到普通大众日常生活中的元素,事实也证明,书法只有具有大众的土壤,才能提高整个社会和时代出书法大师、出书法传世名作的机率。让书法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元素,这一理念的作用不可小视。

  同时,当代生活书法应以新“法”的树立为其标志。

  由于与传统书法的创作语境完全不同,因此不能一味强调书法之法,如果门槛过高,受众的范围就会受到影响,适当地软化法度,强调书法之“书”,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有法度但不要过于强调),降低门槛,减少难度,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从日常书写中获得乐趣,才能形成当代生活书法的良性循环与良好生态。生活书法应该有别于传统的专业书法诉求,它的目标是要使更多的人介入这种原本就属于他们的艺术活动。降低门槛,减少难度,缩短习字时间的目的就是要避免人们产生畏难情绪,并且经过努力达成生活书法创作的结果。在此需要注意的是避免对于书法的距离感,如果要求高就会使人对书法产生陌生感,从而降低参与的热情与欲望。要强调书法的体验性,重在揭示书写者自己的体验,而非作为旁观者的他者的体验,它并不关注“作品”的效应,而关注这一过程本身。

  当代书法可以从古代砖文等民间书刻文字中汲取营养,正说明了书法本无法,我法为至法,敢将自法显,我自成书家。在当代书法的传播过程中,书法过于比照绘画形成一套看似合理的培训体系,实则扼杀了广大中国人的源自本性的书法潜能,让大家变得不敢写、不愿写、不能写,键盘化书写则进一步将国人变得不会写。书法作为最典型的中国艺术样式,在古代的门槛是识字,而在当代,被职业书法家人为地设置了所谓的“法”的门槛,让人以为这是专家的事情,失去与之亲近的可能性。生活书法强调的是我书意造自有法,何必定要依他法。敢写敢展示,随意书写自然成法,也自然成为生活中的艺术。

  后现代艺术突出“人人都是艺术家”这一观念,这对于书法的日常生活化亦是一种启示。日常的书写即使是不成功的习作,甚至是随意的书写,看似无法,却都是书法?因为从根本上说都符合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艺术定义。

  重建当代生活书法创作模式,关键在于重建新的生活书法生态,以及与此生态相适应的评价体系。这要求我们所有书法从业人员,有前所未有的危机感,有薪火相传的责任感,有海纳百川的新态度,破除各种门户之见,在忧患中而非盲目乐观地推动当代书法向前发展!

  胡志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