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晖:车库里的痛与爱

  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沟坎。命运百般挤兑,她总咬紧牙关。寒风带着雪花,围攻最北方的一角。这小小的车库,是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她病中的老父亲,是那幸福的王。她是朱晓晖,为给父亲治病,她辞掉报社的工作,欠下一身债务,周末还给“债主”的孩子补习。

  黑龙江绥芬河市,永福街居民楼院里有一间车库。这间车库,是朱晓晖和父亲居住了13年的家,18平方米的狭小空间,既是卧室也是厨房,靠窗的墙角,拉上一个布帘便是卫生间。室内光线昏暗,未经粉饰的水泥墙上打着“补丁”,空气中有些许刺鼻的气味。

  靠“拉太阳”熬过寒冬

  13年前的春天,如果不是父亲突发弥漫性脑梗,瘫痪在床,朱晓晖也许还过着从前那种衣食无忧的日子。那时,她住在一栋建筑面积110平方米的楼房里,是当地一家报社的特约通讯员,月薪两千多元,用她自己的话说“虽然不是大富大贵,至少花钱不费劲”。和很多文艺女青年一样,她经常从书店成捆地往家里搬书,喜欢打扮,夏天穿的裙子必须是纯白色的。

  父亲患病的第一年,她花了20多万医药费,不仅掏空了所有积蓄,还卖掉了房子,带着父亲住进永福街的这间车库。

  这个冬季室温只有十七八度的车库里,只有一小组暖气片,它有一扇朝南的窗子,只有临近中午时,阳光才会吝啬地从楼群的缝隙里,跳上父亲的病床。尽管生活如此艰难,可她还是从中找到了乐趣,在阳光停留在病床上的一个多小时里,她和父亲每天饶有兴致地玩一种名叫“拉太阳”的游戏。朱晓晖用哄孩子的柔和语调,哄着父亲:“有一个生产绳子的厂家啊,正在测量咱家到太阳的距离呢,他们以后会生产出一根长长的绳子,到时候,咱俩一起用绳子把太阳拽到咱家窗户上,那样屋里就能一直暖和了……”

  和白岩松有个约定

  在“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上,白岩松跟朱晓晖有了一个约定:咱俩说好了,以后谁都不染发,就要这样不加掩饰地生活下去。

  今年43岁的朱晓晖,如今头发几乎白了三分之二。她曾经染过头发,但白发根本遮不住。她的父亲患病没多久,由于缺少医药费,她前额的一小撮头发,一夜之间急白了。此后十几年,白发像发了狂似的,在她头上肆意疯长,理由几乎是一样的:为钱愁的。

  为了照顾卧床的父亲,朱晓晖辞掉了报社的工作,最初只得靠借债过活。近五年,父亲虽然每个月有一千多元的养老金,但与根治疾病的巨大开销相比,这点儿钱实在微不足道。父亲患病后的第二到五年,朱晓晖度过了自己生命中最难熬的一段日子,“那几年,每天晚上,我都去菜市场的垃圾堆里扒拉一遍,捡回来菜叶做给父亲吃……”

  而她自己,经常连菜叶都吃不上,只吃咸菜配米饭。五毛钱一斤的芥菜缨子,她足足腌了三大缸,实在吃腻了,就用咸盐拌饭吃,如今回忆起那段最苦的日子,朱晓晖忍不住叹了口气,“那会儿,就连酱油拌饭,对我来说都太奢侈了”。

  由于长期营养不良,朱晓晖的身体开始“抗议”了。有一次,她花3块钱买了一小块肉给父亲改善伙食,父亲剩了一点儿,她吃完后腿上竟然出现了大面积红斑。一个同学领她去医院检查,诊断结果为动物蛋白严重过敏,医生叮嘱朱晓晖:“以后再也别吃肉了。”她默默点头,没告诉医生,自己多数时候根本买不起肉……

  对朱晓晖而言,生活在“谷底”的那段日子,不只是一团漆黑。后来她去菜市场捡菜时,经常能看到垃圾堆旁有一小袋干净的菜叶。有一个冬夜,塑料袋里甚至还有半棵白菜,她乐颠颠地捧回家,煮给父亲吃。

  “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给我留菜的究竟是谁,但我一直在心里默默祝福着那个好心人。”朱晓晖一脸感激,用手捂住心口。

  在文字中抬起头来

  寒冷、贫困、疾病、屈辱,把朱晓晖逼得狼狈不堪,但她坚持阅读、坚持写诗,努力让自己在文字里抬起头来。

  在朱晓晖居住的车库里,有一个小阁楼。阁楼里的楼梯非常陡,往上走时脚下颤颤巍巍,下来时只能连滚带爬。13年来的很多个夜晚,朱晓晖盘腿坐在这间阁楼里,在膝盖上垫个枕头写诗。她自嘲这种创作是“膝盖文学”,经常会为“这样是不是太不尊重文字了”而懊恼,但有时候,她又感到欣慰,觉得这样也挺好,“只要拿起笔,就能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

  在父亲生病前,她写的诗总是风花雪月。这些年,灵感则来源于生活的细节,有时是水壶里一道波纹,有时甚至是傍晚读书时,从土墙掉落在书页上的一粒尘土。

  父亲睡觉时,朱晓晖有时会去附近的书店看书,每次站一两个小时。她还爱看报纸,五毛钱的价格不贵,但她舍不得买。她经常去报摊转悠,如果有人在看《生活报》,她就站在人家身后偷瞄。为了看《黑龙江日报》的副刊版,她偶尔会到一些机关单位的办公室里“蹭报纸”,每次有人问“你是来办事的吗?”她就打马虎眼,表情尴尬地道歉:“同志,对不起啊,我走错地方了……”

  偶尔,有人允许她把一些过期的报纸带回家,她便把那些“旧闻”一字一句读给父亲听。父女俩曾在报上读到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他俩也想“赶潮流”,读读莫言的书,但因为买书太奢侈了,这个愿望至今没能实现。

  凭近300万票入选“感动中国”

  在“感动中国”之前,朱晓晖先感动了绥芬河的自由摄影人李广庆。这是偶然,但或许,也是冥冥中早就注定好的。

  “根本没想过会有这么大反响,因为平时喜欢纪实摄影,我就去拍了这组片子。”去年2月,在一次饭局上,李广庆得知了朱晓晖的故事。于是他提着相机来到这间车库,可是没等按下快门,取景窗后面的那双眼睛几度模糊……

  拍完照片,朱晓晖请求李广庆,“能给我洗出来几张吗?我想给我爸留个纪念。”他们谁也没料到,后来,这组名为《住在车库里的父女》的照片,竟然演变为一场新闻事件。在摄影网站、新浪和凤凰网上相继发表,上百万的网友争相转发、赞叹,并受到了央视编导的关注……

  最终,“感动中国”候选人进行网络票选时,朱晓晖凭借近300万的票数名列前十。大年初九,当“201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节目播出时,66岁的马洪图坐在电视机前,看完了朱晓晖的事迹。他没像其他人那样感动落泪,而是急得直转圈,“才播了十几分钟,太短了,咋不多演一点儿呢?”

  作为朱晓晖13年的老邻居,他对这对父女的故事太了解了,因为楷模一直生活在他身边。马洪图的家住在车库对面的三楼,他经常在自家阳台上观察,“天气好的时候,晓晖会推着轮椅,带父亲出来晒太阳,俩人总是有说有笑的……”

  在这个退休老教师眼里,朱晓晖是他这辈子最佩服的一个人。“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回我算是见到孝女了!”马洪图对记者说,晓晖父亲卧床13年,从来没得过褥疮。“要是没有晓晖这么悉心照顾,老朱可能早就没了,这孩子真是当今孝道的楷模啊!”

  边城里的“小小光辉”

  至今,朱晓晖的身上仍背负着三十多万元的外债,但这个不轻易示弱的女子一度拒绝陌生人的援助。她在孔子学堂和绥芬河作家基地做义工时,从不向外人提起自己的家境。

  而朱晓晖的父亲,时而糊涂,时而清醒。家里没有电视,他至今也不知道自己的女儿上过央视,成为了全国的孝道楷模。在起程去北京录节目那天,朱晓晖贴在父亲耳畔说:“爸,我这回是去外面学习,我会考个好成绩给你。”父亲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43年前,朱晓晖这个名字,是父亲给她取的,期待她以后能发出小小的光辉,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43年后的今天,谁也没想到,这北国边城里的“小小光辉”,竟然释放出一股巨大的能量,温暖了中国……

  (编辑 唐欣欣)

  文 品诺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