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谁让少妇病痛缠身?
- 来源:青春期健康•家庭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绝症,心理学,病人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27 14:31
心理症状:我总是病痛缠身
由于工作关系,每天都有电子邮件传来。这一天,一封邮件上说:
我也不知道怎么诉说我的苦恼,好像很多,说也说不完。这一年过的更加痛苦,隔三差五在家里大哭,不想出去见人,很奇怪的状态!以前我还是个有工作的人,多多少少有点价值,可现在我觉得自己就是个废人。很久以来,我总是病痛缠身,总是怀疑自己得了绝症。您救救我!我也不期望您一定能给我回信,这些话说出来,就好受多了!
这究竟是怎样一个人,这个人究竟是怎么了?我又该怎样进行心理帮助?这些,都是单靠文字交流解决不了的问题了。于是,我回邮件建议考虑电话咨询。
周六晚上,一位少妇打进我的心理咨询专线,她说她就是那个总是病痛缠身而求助的人。她说:我今年刚好30岁,结婚三年多了。从结婚就没有好受过,没有过那种开心和轻松,后来就总是生病,主要症状是肠胃不好。最近以来,症状更重了,更多了,天天上网查找,看那些症状好像都可以和自己的症状对上号。很长时间来,经常跑医院,看医生,也没查出什么病。吃药打针都不管用。最近,我还担心自己得了癌症。哎,我还有救吗?
电话里,少妇这样反反复复诉说着自己的症状,伴着那种柔柔弱弱的叹息,我感觉到安慰不仅帮不了她,还会害了她。所以,我近乎冷漠的告诉她,她的问题比较严重,需要拿出行动积极自救,如果愿意请考虑当面咨询。
很快,我接待了这位少妇的来访。心理咨询室里,见面、落座、初步沟通,少妇给人的感觉与电话里判若两人:眼前的她年轻健康朝气,电话里的她却体弱多病。
我表达了这个意思。少妇说:是这样。大家都叫我黛玉第二,都说我一副柔柔弱弱的声调,像林黛玉一样让人疼惜。也是,每次我这样自艾自怜,老公都心疼我,想方设法哄我,安慰我,我才好受一些。给您打电话,也是那种想让人哄的感觉。把您吓着了吧?随着我们的笑声,她说话间没有了那种柔柔弱弱的声音。
心理探究:我心里的一块大石头
显而易见,少妇的所谓病痛缠身,不过是扮演病人,心理学上叫做躯体化现象。所谓躯体化现象,就是在遇到生活困境难以面对的时候,潜意识里会让心理压力转换成某种躯体症状。这是人在进行自我心理防卫,以减轻内心的痛苦。人的自我心理防卫机制,是潜意识的。就是说,扮演病人是无意的,是潜意识的活动,装病是有意的,是思想意识里的活动。所以,这不是装病,是扮演病人。
现在的问题是,一个年轻少妇为什么要扮演病人甚至扮演成了黛玉第二?为了探明心理缘由,我们开始了深入的交流与沟通。
少妇回忆说:由于丈夫的工作,总要随着工程在外地四处跑,漫漫长夜里经常是我一个人独守空房,心里没有安全感。去年,我辞去工作去找丈夫,可是,在一起还是快乐不起来。没办法,我又回到家里。可是,每天自己一个人在这个屋子过,像坐牢一样,忧伤郁闷的要死。很多次都想死了算了。我想,这个世上谁会理解我心里的难受?
我知道,我这一切难受,就是为了要孩子!结婚三四年了,我却一直没有怀孕,这成了我心里的一块大石头。
听到这里我插话说:如果猜想的不错,每次闹病都能得到大家的关照,对吗?
少妇眼亮了,看住我:您怎么知道?您说得对,每次闹病,丈夫都哄我,把我搂在怀里安慰我,不再说怀孕的事儿;婆婆听说我身体不好,也不敢再提怀孕的事,还一个劲儿地劝我说,别着急,实在不行咱就抱养一个。当然,我娘家爹妈更是不敢说什么,不知道怎样哄劝才好。总之,自从我身体不好,全家人把我当成了重点保护对象,谁也没有对我说一个“不”字。于是,我能感觉到自己更加娇气了,有时候简直像个娇小姐了。
心理解析:生育压力导致的躯体化现象
现在,少妇的问题比较清楚了:夫妻关系正常,家庭关系正常,社会关系正常,她的所谓病痛,就是一个生育压力导致的躯体化现象。
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女人婚后不能生育,像是个很没面子的事。这种文化的熏染下,当事人也会感到像自己做了什么错事,内心也会很有压力。就是为了逃避这种心理压力,少妇开始扮演病人了。扮演病人的好处是什么?免除了家人的责难和非议,得到了家人的关爱与照顾,同时,也淡化了自己内心的焦虑,心灵暂时得到了安宁。既然有这样的好处,自然就会继续扮演病人。
这就好比一个几岁的孩子,淘气了,惹祸了,预感要遭到大人的惩戒。可是,还没等打骂相加,孩子却闹病了,发烧、头晕、呕吐。一下子,父母没有了火气,赶紧送孩子上医院看医生。终于平安无事了,回到家里妈妈还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我的心肝,我的宝贝,可把妈妈吓坏了。随后,好吃的、好玩的,全来了。于是,孩子每次惹祸后都会闹病,也就都能躲过父母的打骂。这时候,孩子就是无意间学会了一种自我心理防卫机制——扮演病人。
这样的扮演病人,可以暂时得到心理减压,对维护心理健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如果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扮演病人这个毛病就会粘在身上,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进而会对人生的发展有消极的影响,甚至会酿成悲剧。
长时间的扮演病人,少妇已经形成了D型性格。D型性格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浓厚的消极情感和社会退缩倾向。这样的人经常缺乏自信心,容易烦躁不安,无缘无故的担心,有不安全感,沉默寡言,不愿见人,情感消极,忧伤。因而,又称为“忧伤症性格”。长此以往,对健康,对生活,是非常不利的。
心理对策:不再继续扮演病人
沟通至此,少妇惊觉了,深刻意识到扮演病人的危害。于是,她急切地提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那我该怎样自救呢?
经过沟通,我们的共识是从两个方面自救。
一方面是不再继续扮演病人。首先是停止就医用药。因为就医用药本身是对病人角色的一种强化,不利于从病人角色中走出来。同时,要不断给自己积极地心理暗示:“我没有病,我是正常的人”。其次是带着症状生活。拿出积极的自救行动,哪怕还会有症状,也要带着症状该做什么做什么,让自己的生活正常化。当务之急你应该是尽快地工作起来,最后是家人积极配合。所以,家人特别是少妇的丈夫,要把关注点转换一下,不要等她闹病的时候关注,而应该在她表现正常的时候给予关注。
一方面是调整心态促进怀孕。首先不再因为婚后未孕自艾自怜。同时,调整心态以利受孕。常见的婚后不孕,多属于功能性的,心因性的。比如,有不少结婚几年没有生育的夫妻,对怀孕无望就抱养了孩子,在抱养了孩子之后却奇迹般地又怀孕了。临床调查也表明,心理压抑与不孕呈明显正相关,不良心理因素是导致功能障碍性不孕的一个重要因素。既然抱养孩子之后,无意之间可以化解压力,放松心态,有利于怀孕,何不主动进行积极的心理调节,从而使心理负担减轻一些,生活变得愉快一些。这样机体的功能状态也必然会好一些,就比较容易怀孕。这也有利于少妇不再扮演病人,开始健康的生活。
(编辑 唐欣欣)
文 马志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