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凤兰:国际化-中国银行业的战略抉择

  • 来源:银行家
  • 关键字:尹凤兰,国际化,银行业,战略
  • 发布时间:2010-09-27 14:37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再次成为热门话题,尤其是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再次受到广泛关注。

  第一个是银行资本监管的国际化问题。当前社会更加重视对银行资本的监管,特别是强调资本的构成和质量。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严格的资本监管的规则改革意见,我国作为巴塞尔委员会的成员之一,在资本监管方面进一步加快与国际接轨,这是大的趋势。

  第二个是银行经营网络的国际化问题。近年来,中资银行在国际化经营网络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探索,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这一背景下,也没有放慢向海外发展的脚步,通过并购、设置机构等各种方式继续推进。

  中资银行的国际化问题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主要原因是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当中,中资银行依然保持着良好的运行状态和经营绩效,国际地位得到相应地提高。中资银行之所以受到直接的冲击比较小,本人觉得不仅得益于改革开放30年来自身整体实力的不断增强,更得益于我国银行业监管体系的日益健全以及向国际先进水平的靠拢。当然,这里面有一个事实要承认,就是中资银行参与国际市场的广度、深度还比较有限。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信息化与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中资银行越来越有必要加快国际化发展的步伐,金融业国际化对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意义日益显著。目前我国已经跻身国际经济大国,但是金融业在全球的位置与我国跻身经济大国的身份不太相称,对全球金融市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还不够强。因此,中资银行应该把金融危机带来的有利机遇充分利用起来,进一步加快国际化的发展。

  当然,银行国际化发展的内涵和外延是非常广泛的,不能简单地定义为“走出去”建机构或者开展并购,事实上管理业务、产品、服务、股权、人才等都有国际化的问题。对中资银行来讲,现阶段国际化发展的主要任务首先是管理的国际化。因此,当前中资银行推进国际化的进程,必须把提升管理的国际化水平放在优先位置。其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产品的创新和服务的改进,归根到底是来自管理,要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一席位置,中资银行产品和服务与外资银行相比要做到毫不逊色,而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有一套能够支持持续创新和不断改进服务的管理体系。

  二是银行业是各国严格监管的高风险行业,这一特性决定了银行业要成功实施国际化经营,更应该以管理为前提作为保障。国际经验表明,如果管理跟不上,即使出去了,还得退回来。

  三是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中资银行最大的差距不在于产品服务,而在于管理的差距。尽管这次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发达国家银行体系风险管理的一些漏洞,但就总体而言,应该承认,国际先进银行在风险与合规管理上,在制度、工具、技术、系统等很多方面仍然值得中资银行很好地学习与借鉴。

  从目前的情况看,中资银行短期内不具备向境外大规模扩张的实力和条件,因此提升管理的国际化水平是当务之急。在提升的同时,首先在监管合规的要求的前提下,认认真真地做好本土业务则显得非常重要。

  以招商银行为例,根据后危机时期形势复杂多变以及资本约束的现实情况,招商银行明确提出,要在继续深化经营战略调整,也就是在第一次转型的基础上,加快转变经营方式,全面实行第二次转型,真正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也就是为了不断地改善投入产出和股本的回报水平。对招商银行而言,这第二次转型不是简单的业务的转变,而是向着国际化管理水平提升这个方向进行不懈地努力。从资本管理、成本管理、流程管理、定价管理到客户细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诸多方面进行提升和努力。德鲁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今后几年,公司主管有两种发展趋势,或者他考虑全球化,或者失业。”因此本人以为,在经济、金融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国际化是中国银行业毋庸置疑的战略选择。

  (作者系招商银行副行长)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