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最新全球银行1000强实力与格局
- 来源:银行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透视,银行,1000强,实力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9-27 15:02
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按照2009年世界1000家最大银行排行榜(以下简称“1000家银行排行”),在后危机时代中,受益于各国政府刺激经济和对金融机构的救助政策,2009年全球银行业整体运营稳健,一级资本总额小幅上升(见表1)。西方银行已经开始复苏,资本实力、资产规模仍然具有显著优势,以富国银行为首的欧美银行开始大幅盈利。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银行凭借广阔的国内市场、传统优势业务和政府强力支持等优势,成功地巩固了上升趋势,资本实力和盈利能力令人瞩目。中国84家银行上榜1000家银行排名,比2008年增加32家。
财务指标比较
后危机时代,新上榜世界1000家大银行一级资本总额稳步上升,总资产额小幅下降,资产回报率回升,税前利润回升较快,资本回报率大幅提高,资本与资产的比率上升。虽然中国等新兴市场银行业继续快速发展,排名不断攀升,但2009年全球银行排名中仍然是西方银行占据数量和地位上的绝对优势,未来银行业发展仍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西方国家实现经济增长的能力,同时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银行在资本金和风险管控将更加受到各国监管部门的关注。
一级资本总额稳步上升
2009年,世界1000家大银行的一级资本总额为4.915万亿美元,比2008年增长了近15%,高于2008年9.7%的增长速度,高于历史平均增长水平。在国际经济缓慢复苏,整体金融环境大调整的情况下,一级资本的增长速度相当可观,超出了人们的预期。
银行1000强按一级资本的排列次序基本稳定,在结构上没有明显突出的变化。前25名大银行中,大多是来自西方国家,还有少量日本和中国的银行。美国和英国的银行占据了排行榜前六名,美洲银行居第一位,随后是摩根大通、花旗集团、苏格兰皇家银行和汇丰控股。新进入的两家银行分别是英国劳埃德银行和法国BPCE银行,都是经过大规模并购进入前25强的。另外两家被挤出前25位的银行是:中国农业银行排名从2008年的24为降至2009年28位;日本瑞穗金融集团从10位降至26位。
1000家大银行的一级资本总额稳步上升主要原因首先在于各国金融监管部门要求银行增加资本金,各国银行在资本市场的筹资活动一直都比较活跃;其次,金融机构间的收购兼并活动此起彼伏,例如,英国劳埃德银行按照一级资本去年排名在48位,并购原排名32位的苏格兰哈利法克斯银行后,今年排名上升至全球12位;法国BPCE银行最新排名上升为第18位,就是由2008年排名第35位的法国大众银行和第63位法国储蓄银行合并的原因。
资产规模小幅下降
与一级资本总额增长态势相反,2009年银行1000强的总资产额下降到95.532万亿美元,比2008年增长-0.9%,总资产15年以来第一次负增长。按总资产规模排序的前25名银行也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法国巴黎银行总资产以2.97万亿美元排在第一位,苏格兰皇家银行总资产从2008年的3.5万亿美元锐减至2.75万亿美元退居第二位,剥离非核心资产,确保银行重新盈利是主要的原因。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2009年陆续出售亚洲地区的资产,将新加坡、印尼、中国台湾和香港的商业及零售银行业务,台湾地区、菲律宾和越南的公司和金融市场业务出售给澳新银行,向渣打银行出售在中国大陆和印度的商业及零售银行业务,导致资产总额急剧减少。其他排在第3?5名的分别是:法国农业银行、汇丰控股银行、巴克莱银行。
税前利润开始回升
世界1000家大银行的税前利润总额在2003年开始,连续4年高速增长后,2007年基本与2006年持平,2008年形势严峻,全球银行1000强税前利润总额急剧减少到1150亿美元,下降幅度高达85.3%,充分暴露了全球银行体系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程度之严重。2009年随着经济向好,欧美很多银行奇迹般恢复盈利能力,西方银行末日来临的预言不攻自破。以富国银行实现396亿美元税前利润为代表,瑞士信贷银行、德意志银行等巨头纷纷回归盈利的轨道。当然花旗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和瑞银集团仍然亏损,但是亏损金额明显减小,进入良性的上升通道。全球2009年比2008年利润额增长最快的25家银行中,欧美银行占20家,另外的5家为中国2家、巴西3家,可见欧美银行正在复苏,活力缓缓回升。
资本回报率有所回升
近10年来,世界1000家大银行的一级资本回报率一直稳定保持在10%?25%之间,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006年最高达到23.37%,2007年虽有所下滑,但仍然高达20.02%,其反映出世界银行业总体盈利能力强劲增长。然而,金融危机发生后,2008年银行1000强的整体资本收益率已下降到仅为2.69%,全球金融体系深受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影响,盈利能力大幅下降,欧美金融机构全面巨额损失。2009年,得益于全球经济复苏和各国救市政策,银行业资本回报率大幅回升8.2%,但是仍然低于经济危机前的20%水平。
其他指标变化
2009年全球银行1000强的一级资本与资产的比率(简称“CAR”)上升,由2008年的4.4%上升为5.1%。2009年全球银行成本收入比平均为67%,日本银行业表现最差,成本收入比高达127.96%,中国银行业最低,平均为38.78%。
银行业世界格局分析
2009年全球银行1000强的地区分布变化不大,北美上榜银行数为184家,比去年减少10家;中东上榜90家,增加6家;拉丁美洲44家,减少5家;西欧278家,减少33家;东欧48家,减少15家;加勒比海地区5家,保持不变;亚洲321家,增加40家;非洲30家,减少3家(见表2)。
欧洲银行缓慢复苏,整体优势继续保持
金融危机引起的股市波动是欧洲大银行重排上榜名次的主要原因。西欧银行业改革中,德国、西班牙和希腊的银行受到最多关注。立法保障尽管不断为欧洲银行重组铺平道路,然而在过去一年中,仍然属于启动阶段。目前,西班牙政界已达成共识重组该国的银行业,政府已批准立法,允许储蓄银行发行普通股票,并与商业银行合并。在经历全球金融危机后,以英国银行业为代表的欧洲银行在排名中保持数量和地位优势。
东欧银行业国有化回归,最大的私有银行从第三滑落到第五,基本上所有新进前25名的银行属于国有控制。此外,在应对外资的冲击和全球金融危机的挑战里,东欧银行业的探索之路充满荆棘,国有资本回归对私有银行的影响也很大。
美国银行回温迅速,规模优势依旧
2009年,美国上下对金融危机的反思和调整过程中,显示出对高风险、潜在风险的保守态度。尽管去年至今美国经济发生较大的变化与调整,金融趋势与价格面临修正下跌风险,但是美国银行业的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依然较为稳定。尤其是在全球银行1000强中,美洲银行、摩根大通银行和花旗集团依然保持前3甲,在前25家大银行中,美国依然保持6家,在国际银行业中的规模优势依然明显。美国经济迅速调整和一系列改革对小型企业来说是绝对优势,小型银行在新兴市场中也握得先机,发展势头迅猛。
亚洲银行迎来中日双雄时代
亚洲银行业以整体亮丽的数据,证明经济重心正在东移的说法。中国银行业再以总资产、盈利和排名增长成为亚洲银行的领头羊。日本遭遇经济下滑,银行业业绩不断走低。日本银行曾在2000年有7家银行位居亚洲前20位,但这一数字在2009年就锐减至3家。随着日本经济和金融实力的继续下滑,情况会更加糟糕。相反,像中国农业银行、巴西伊塔乌金融控股银行以及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都很有可能会成为强有力竞争者。
曾经是金融危机重灾区的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同样受益于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过去一年亦有不俗的表现,台湾银行业的总资产增长了6.8%,总盈利增长47.4%;香港银行总资产增加了3.9%,总盈利增长18.5%。韩国、马来西亚等银行业盈利倒退,正处于调整时期。
非洲银行结束高速增长,回归稳健经营
非洲银行在经历了一段高速的经济发展后,在2009年进入理性的经营期。按照一级资本排名,南非标准银行再次位居非洲首位,南非的主要银行在非洲大陆上继续领跑,非洲排名靠前的银行巨头各项指标占有90%以上的绝对优势地位。2009年,尼日利亚的银行业经历了巨大的转变,尤其下半年中政府和中央银行的监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银行业资本化进程,大量尼日利亚的银行在这一年的排名中下滑,成为评估的受害者。埃及的银行业因为谨慎地经营,整体经营稳定,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幸免于难。总体上,非洲的银行在世界1000大银行排名中上榜银行数量和排名位置中并不显著,当然凭借富足的资源优势和经济快速发展,非洲银行业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
金砖四国备受瞩目,未来预期不断升高
相比之下,危机给新兴经济体和金砖四国尽管也带来了伤害,但因为后者风险敞口不大,经济增长的杠杆化程度也远低于西方国家,同时没有债务之虞,再加之高增长的策略,这些都使其未来十到二十年的增长值得期待。据权威机构预测,2032年金砖四国的GDP在全球占比将超过七国集团。
但是根据银行家数据显示,高速发展的金砖四国银行业,CAR稳定性指标普遍低于同地区平均数。中国银行业资本资产比率更是落后于的亚洲同类银行和金砖四国的主要商业银行平均水平,国际普遍认为,拥有众多傲人指标的中国银行业的稳定性需要进一步加强(见表3)。
中国银行业世界排名分析
中国进入全球银行1000强排行榜的银行数从2002年15家,每年递增势不可挡,2009年更是令世界震惊,入榜84家,并有着两个里程碑式的表现:在全球排名中首次超过日本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成为亚洲第一;中国银行业一级资本合计在亚洲所有上榜银行合计中,占比从2008年的48.77%上升为51.2%,突破50%,显示了中国经济的强大实力和增长潜力。
中国上榜银行数量增加快速
从2002年15家,中国上榜银行每年增幅不断扩大,2003年16家,2004年19家,2005年25家,2006年31家,2007年45家,2008年52家。
与2008年相比,2009年新上榜32家银行,原上榜的大部分银行排名得到提升,按照一级资本排名上升最快的是:恒丰银行(由663名上升到391名,上升272位)、杭州银行(由第634名上升到第395名,上升239名)、平安银行(由430名上升到299名,上升131名)(见表4)。
一级资本总额和增幅稳步提升
2009年,进入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的中国银行有84家,这84家银行一级资本合计数为4374亿美元,占1000家上榜银行一级资本总计的8.9%,相比2008年3481亿美元,占比8.14%,一级资本总额和占比继续稳步上升。
中国银行业盈利能力继续增强
然而,在不利的国内外环境下,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明显增强。2009年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中,中国工商银行以245亿美元的税前利润额位居第1位,利润增长率15.21%。中国建设银行以203亿美元的税前利润额居第2位,利润增长率15.96%。中国银行以163亿美元的税前利润额居第6位,利润增长率27.93%,上榜的中国银行利润总额占所有1000家银行利润合计的25.39%。以上述3家银行为代表,数量占比8.4%、一级资本占比8.9%的高利润,使世界震惊。
稳定性指标落后于平均水平
2009年中国经济保持稳定而快速增长。中国银行业经受住了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的众多影响和考验,积极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变化,根据政府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推进自身发展和改革。英国《银行家》杂志指出,中国银行业虽然在各种指标排名中表现不俗,但是资本资产比率却落后于同档次的亚洲银行、金砖四国主要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业资本资产比率平均约4.86%,即使上榜的前25家银行其比率也只略微高于5%,表现出中国银行业的稳定性指标整体有待提高。2009年以来中国监管部门制定多项政策,严格资本充足率等指标的管理,意在加强银行整体稳定性。
将来全球金融世界不会像过去一样为欧美所统治,而是呈现多极化发展的走势,会出现更多背景多元的市场竞争者。正如英国《银行家》杂志所言,这一场全球游戏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新的世界秩序正在形成中。
虽然,中国银行业多项指标排名令世人瞩目,但要冷静分析、理性评估,不能盲目乐观。从英国《银行家》杂志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公布的数据和分析报告也可以看出中国银行业之间发展不均衡,市场结构呈现典型的寡头垄断特征,国际化程度还很低,在金融创新产品方面还有待加强。中国银行业正在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体系,风险管理的知识积累和数据挖掘有待加强,潜在的系统性风险较为突出。加之,西方银行的恢复速度已经明显加快,中国银行业需要深入研究如何借力经济转型,通过继续推动管理结构和增长模式的改革,大力推进银行业务转型,进一步提高其盈利创收的能力,保持良好健康的发展势头。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中国民生银行)
……
财务指标比较
后危机时代,新上榜世界1000家大银行一级资本总额稳步上升,总资产额小幅下降,资产回报率回升,税前利润回升较快,资本回报率大幅提高,资本与资产的比率上升。虽然中国等新兴市场银行业继续快速发展,排名不断攀升,但2009年全球银行排名中仍然是西方银行占据数量和地位上的绝对优势,未来银行业发展仍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西方国家实现经济增长的能力,同时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银行在资本金和风险管控将更加受到各国监管部门的关注。
一级资本总额稳步上升
2009年,世界1000家大银行的一级资本总额为4.915万亿美元,比2008年增长了近15%,高于2008年9.7%的增长速度,高于历史平均增长水平。在国际经济缓慢复苏,整体金融环境大调整的情况下,一级资本的增长速度相当可观,超出了人们的预期。
银行1000强按一级资本的排列次序基本稳定,在结构上没有明显突出的变化。前25名大银行中,大多是来自西方国家,还有少量日本和中国的银行。美国和英国的银行占据了排行榜前六名,美洲银行居第一位,随后是摩根大通、花旗集团、苏格兰皇家银行和汇丰控股。新进入的两家银行分别是英国劳埃德银行和法国BPCE银行,都是经过大规模并购进入前25强的。另外两家被挤出前25位的银行是:中国农业银行排名从2008年的24为降至2009年28位;日本瑞穗金融集团从10位降至26位。
1000家大银行的一级资本总额稳步上升主要原因首先在于各国金融监管部门要求银行增加资本金,各国银行在资本市场的筹资活动一直都比较活跃;其次,金融机构间的收购兼并活动此起彼伏,例如,英国劳埃德银行按照一级资本去年排名在48位,并购原排名32位的苏格兰哈利法克斯银行后,今年排名上升至全球12位;法国BPCE银行最新排名上升为第18位,就是由2008年排名第35位的法国大众银行和第63位法国储蓄银行合并的原因。
资产规模小幅下降
与一级资本总额增长态势相反,2009年银行1000强的总资产额下降到95.532万亿美元,比2008年增长-0.9%,总资产15年以来第一次负增长。按总资产规模排序的前25名银行也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法国巴黎银行总资产以2.97万亿美元排在第一位,苏格兰皇家银行总资产从2008年的3.5万亿美元锐减至2.75万亿美元退居第二位,剥离非核心资产,确保银行重新盈利是主要的原因。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2009年陆续出售亚洲地区的资产,将新加坡、印尼、中国台湾和香港的商业及零售银行业务,台湾地区、菲律宾和越南的公司和金融市场业务出售给澳新银行,向渣打银行出售在中国大陆和印度的商业及零售银行业务,导致资产总额急剧减少。其他排在第3?5名的分别是:法国农业银行、汇丰控股银行、巴克莱银行。
税前利润开始回升
世界1000家大银行的税前利润总额在2003年开始,连续4年高速增长后,2007年基本与2006年持平,2008年形势严峻,全球银行1000强税前利润总额急剧减少到1150亿美元,下降幅度高达85.3%,充分暴露了全球银行体系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程度之严重。2009年随着经济向好,欧美很多银行奇迹般恢复盈利能力,西方银行末日来临的预言不攻自破。以富国银行实现396亿美元税前利润为代表,瑞士信贷银行、德意志银行等巨头纷纷回归盈利的轨道。当然花旗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和瑞银集团仍然亏损,但是亏损金额明显减小,进入良性的上升通道。全球2009年比2008年利润额增长最快的25家银行中,欧美银行占20家,另外的5家为中国2家、巴西3家,可见欧美银行正在复苏,活力缓缓回升。
资本回报率有所回升
近10年来,世界1000家大银行的一级资本回报率一直稳定保持在10%?25%之间,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006年最高达到23.37%,2007年虽有所下滑,但仍然高达20.02%,其反映出世界银行业总体盈利能力强劲增长。然而,金融危机发生后,2008年银行1000强的整体资本收益率已下降到仅为2.69%,全球金融体系深受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影响,盈利能力大幅下降,欧美金融机构全面巨额损失。2009年,得益于全球经济复苏和各国救市政策,银行业资本回报率大幅回升8.2%,但是仍然低于经济危机前的20%水平。
其他指标变化
2009年全球银行1000强的一级资本与资产的比率(简称“CAR”)上升,由2008年的4.4%上升为5.1%。2009年全球银行成本收入比平均为67%,日本银行业表现最差,成本收入比高达127.96%,中国银行业最低,平均为38.78%。
银行业世界格局分析
2009年全球银行1000强的地区分布变化不大,北美上榜银行数为184家,比去年减少10家;中东上榜90家,增加6家;拉丁美洲44家,减少5家;西欧278家,减少33家;东欧48家,减少15家;加勒比海地区5家,保持不变;亚洲321家,增加40家;非洲30家,减少3家(见表2)。
欧洲银行缓慢复苏,整体优势继续保持
金融危机引起的股市波动是欧洲大银行重排上榜名次的主要原因。西欧银行业改革中,德国、西班牙和希腊的银行受到最多关注。立法保障尽管不断为欧洲银行重组铺平道路,然而在过去一年中,仍然属于启动阶段。目前,西班牙政界已达成共识重组该国的银行业,政府已批准立法,允许储蓄银行发行普通股票,并与商业银行合并。在经历全球金融危机后,以英国银行业为代表的欧洲银行在排名中保持数量和地位优势。
东欧银行业国有化回归,最大的私有银行从第三滑落到第五,基本上所有新进前25名的银行属于国有控制。此外,在应对外资的冲击和全球金融危机的挑战里,东欧银行业的探索之路充满荆棘,国有资本回归对私有银行的影响也很大。
美国银行回温迅速,规模优势依旧
2009年,美国上下对金融危机的反思和调整过程中,显示出对高风险、潜在风险的保守态度。尽管去年至今美国经济发生较大的变化与调整,金融趋势与价格面临修正下跌风险,但是美国银行业的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依然较为稳定。尤其是在全球银行1000强中,美洲银行、摩根大通银行和花旗集团依然保持前3甲,在前25家大银行中,美国依然保持6家,在国际银行业中的规模优势依然明显。美国经济迅速调整和一系列改革对小型企业来说是绝对优势,小型银行在新兴市场中也握得先机,发展势头迅猛。
亚洲银行迎来中日双雄时代
亚洲银行业以整体亮丽的数据,证明经济重心正在东移的说法。中国银行业再以总资产、盈利和排名增长成为亚洲银行的领头羊。日本遭遇经济下滑,银行业业绩不断走低。日本银行曾在2000年有7家银行位居亚洲前20位,但这一数字在2009年就锐减至3家。随着日本经济和金融实力的继续下滑,情况会更加糟糕。相反,像中国农业银行、巴西伊塔乌金融控股银行以及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都很有可能会成为强有力竞争者。
曾经是金融危机重灾区的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同样受益于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过去一年亦有不俗的表现,台湾银行业的总资产增长了6.8%,总盈利增长47.4%;香港银行总资产增加了3.9%,总盈利增长18.5%。韩国、马来西亚等银行业盈利倒退,正处于调整时期。
非洲银行结束高速增长,回归稳健经营
非洲银行在经历了一段高速的经济发展后,在2009年进入理性的经营期。按照一级资本排名,南非标准银行再次位居非洲首位,南非的主要银行在非洲大陆上继续领跑,非洲排名靠前的银行巨头各项指标占有90%以上的绝对优势地位。2009年,尼日利亚的银行业经历了巨大的转变,尤其下半年中政府和中央银行的监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银行业资本化进程,大量尼日利亚的银行在这一年的排名中下滑,成为评估的受害者。埃及的银行业因为谨慎地经营,整体经营稳定,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幸免于难。总体上,非洲的银行在世界1000大银行排名中上榜银行数量和排名位置中并不显著,当然凭借富足的资源优势和经济快速发展,非洲银行业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
金砖四国备受瞩目,未来预期不断升高
相比之下,危机给新兴经济体和金砖四国尽管也带来了伤害,但因为后者风险敞口不大,经济增长的杠杆化程度也远低于西方国家,同时没有债务之虞,再加之高增长的策略,这些都使其未来十到二十年的增长值得期待。据权威机构预测,2032年金砖四国的GDP在全球占比将超过七国集团。
但是根据银行家数据显示,高速发展的金砖四国银行业,CAR稳定性指标普遍低于同地区平均数。中国银行业资本资产比率更是落后于的亚洲同类银行和金砖四国的主要商业银行平均水平,国际普遍认为,拥有众多傲人指标的中国银行业的稳定性需要进一步加强(见表3)。
中国银行业世界排名分析
中国进入全球银行1000强排行榜的银行数从2002年15家,每年递增势不可挡,2009年更是令世界震惊,入榜84家,并有着两个里程碑式的表现:在全球排名中首次超过日本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成为亚洲第一;中国银行业一级资本合计在亚洲所有上榜银行合计中,占比从2008年的48.77%上升为51.2%,突破50%,显示了中国经济的强大实力和增长潜力。
中国上榜银行数量增加快速
从2002年15家,中国上榜银行每年增幅不断扩大,2003年16家,2004年19家,2005年25家,2006年31家,2007年45家,2008年52家。
与2008年相比,2009年新上榜32家银行,原上榜的大部分银行排名得到提升,按照一级资本排名上升最快的是:恒丰银行(由663名上升到391名,上升272位)、杭州银行(由第634名上升到第395名,上升239名)、平安银行(由430名上升到299名,上升131名)(见表4)。
一级资本总额和增幅稳步提升
2009年,进入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的中国银行有84家,这84家银行一级资本合计数为4374亿美元,占1000家上榜银行一级资本总计的8.9%,相比2008年3481亿美元,占比8.14%,一级资本总额和占比继续稳步上升。
中国银行业盈利能力继续增强
然而,在不利的国内外环境下,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明显增强。2009年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中,中国工商银行以245亿美元的税前利润额位居第1位,利润增长率15.21%。中国建设银行以203亿美元的税前利润额居第2位,利润增长率15.96%。中国银行以163亿美元的税前利润额居第6位,利润增长率27.93%,上榜的中国银行利润总额占所有1000家银行利润合计的25.39%。以上述3家银行为代表,数量占比8.4%、一级资本占比8.9%的高利润,使世界震惊。
稳定性指标落后于平均水平
2009年中国经济保持稳定而快速增长。中国银行业经受住了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的众多影响和考验,积极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变化,根据政府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推进自身发展和改革。英国《银行家》杂志指出,中国银行业虽然在各种指标排名中表现不俗,但是资本资产比率却落后于同档次的亚洲银行、金砖四国主要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业资本资产比率平均约4.86%,即使上榜的前25家银行其比率也只略微高于5%,表现出中国银行业的稳定性指标整体有待提高。2009年以来中国监管部门制定多项政策,严格资本充足率等指标的管理,意在加强银行整体稳定性。
将来全球金融世界不会像过去一样为欧美所统治,而是呈现多极化发展的走势,会出现更多背景多元的市场竞争者。正如英国《银行家》杂志所言,这一场全球游戏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新的世界秩序正在形成中。
虽然,中国银行业多项指标排名令世人瞩目,但要冷静分析、理性评估,不能盲目乐观。从英国《银行家》杂志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公布的数据和分析报告也可以看出中国银行业之间发展不均衡,市场结构呈现典型的寡头垄断特征,国际化程度还很低,在金融创新产品方面还有待加强。中国银行业正在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体系,风险管理的知识积累和数据挖掘有待加强,潜在的系统性风险较为突出。加之,西方银行的恢复速度已经明显加快,中国银行业需要深入研究如何借力经济转型,通过继续推动管理结构和增长模式的改革,大力推进银行业务转型,进一步提高其盈利创收的能力,保持良好健康的发展势头。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中国民生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