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女防老”渐时兴 儿子不靠谱 女儿最贴心?

  最近绕不开的几个热点话题仍然是“二孩”与“养老”。但有意思的是,在渴望生育二孩的育龄人群中,“养女防老”渐成时兴。此外,为期七年的全国大样本“老年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跟踪调查”研究成果令人信服地说明,中国人养育女儿在老年(尤其是进入高龄之后)所得长期回报明显优于养育儿子,无论城镇还是农村都是如此,而且这一现象在农村更为显著,在高龄老人中比低龄老人更显著。如此调查结果是否经得起推敲?同时又映射了怎样的现实?

  【事例直击】

  孝顺女儿就是“贴心棉袄”

  女儿照顾母亲更方便

  今年55岁的赵女士有一个姐姐和两个哥哥。2007年,她父亲去世后,母亲一直一个人生活。子女为老人请了个保姆,给老人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老人身体大不如前,之前还能拄着拐杖下楼,现在只能在家坐着,实在要出门也只能依靠轮椅。

  赵女士说,老人有一个习惯,凡是涉及个人卫生的事情,不允许钟点工插手。这样一来,老人洗澡、起夜都特别不方便。眼见母亲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赵女士和哥哥、姐姐商量,将老人轮流接到家里照顾。可是母亲住在哥哥家不久,赵女士发现母亲心情似乎有些不好。原来哥哥每天除了问她身体好不好,基本聊不起来。

  赵女士说,最后和姐姐商量后,老人就由她们两姐妹照顾,而且帮老人洗澡还是得女儿来。“每天陪妈妈聊聊天,拉拉家常,老人心情也好多了。”赵女士说,儿子毕竟没有女儿细心和耐心,照顾老人的事儿,还是得女儿来。

  女儿为父母养老成气候

  “时代不一样,女性的家庭地位也发生了变化。”45岁的何女士说起“养女防老”感触颇深。何女士小时候常常被灌输“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观念。她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个堂姐,因为与丈夫闹矛盾,想回娘家过年,结果大年三十那天,被娘家人“赶回”了婆家。而现在,这些观念和规矩都已经被打破。如今,何女士把父母接到身边,悉心照料两位老人。

  王女士说,父母身体不好,两个哥哥远在外地,她和丈夫商量后,决定把二老接到身边照顾。“时代不同了,老人和女儿一起生活,逐渐成为一种气候。”

  女儿能力全面,老人更放心

  今年50岁的林女士说,她母亲是一个很要强的人,父亲去世多年,母亲独居,母亲很少找儿女帮忙。去年,母亲摔伤后,生活不能自理,儿女们都争着给她养老。经过很长时间考察,母亲最终选择到她家去养老。

  “老人更爱全面手。”林女士坦言,她母亲养育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哥哥不仅事业成功而且很孝顺,经常会抽空看望母亲。可是做饭以及做家务这些事上,母亲有点不放心。而她工作相对稳定,做家务头头是道,母亲这才选择了她。平时,她有空也会带着母亲出门走走,老人现在在她家住惯了,也不愿意离开了。

  【社会调查】

  女儿普遍比儿子更孝顺

  老人更满意女儿女婿照料

  针对儿子和女儿谁比较重视父母,记者日前在街头随机调查了10男10女,在受访的成年子女中,只有半数男性孝敬父母的观念较强,而女性则高达八成。银行职员关小姐说:“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养大,孝敬他们是天经地义的事。”家庭主妇蔡女士说:“生了小孩后更能体会当父母的不容易,现在我每周末都会带父母外出喝茶,和他们聊聊天。”自由职业者马先生说:“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作为儿子更要肩负起照顾父母的重担。”

  而在受访的10名有儿有女的老人中,有7名老人更满意女儿女婿的照料,有2名老人认为儿子儿媳花更多时间照顾自己,只有1名老人认为女儿女婿和儿子儿媳的照料差不多。今年66岁的李阿姨说:“我和老伴生病的时候都是女儿女婿第一时间赶过来带我们去看病,儿子儿媳多数是打吊针的时候才到,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们对我们的重视程度不同。”今年71岁的张大伯说:“女儿对我们的问候更多,儿媳偶尔跟我老伴有争吵,让我老伴不开心,还是女儿更贴心。”

  “生男孩更幸福”仅占两成记者还针对10对育龄夫妇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有6对育龄夫妇认为“生女孩幸福感更高”,有2对育龄夫妇认为“生男孩更幸福”,有2对育龄夫妇认为“生儿生女都无所谓,只要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就很有幸福感。”那如果只能要一个孩子,人们会倾向于男孩还是女孩呢?调查结果显示,在只能要一个孩子的情况下,倾向于要男孩和要女孩的夫妇各半。而有的夫妇虽然觉得生女孩更幸福,却倾向于生男孩,记者问其原因,他们说:“因为父母重男轻女啊,觉得儿子才能继后香灯,所以还是想令父母高兴。”

  此外,调查还显示,高房价和贴心程度都是影响生男孩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有4对夫妇认为,“房价高不敢生男孩”,“压力太大了,还没生就要先想好房子的事情”,另外2对夫妇则认为,“女儿可以一直陪我谈心逛街,而儿子长大了就不黏父母了”。

  只有女儿的老人死亡风险低

  对于这项长达七年的名为“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长期跟踪”的调查研究所显示的“农村与城镇只有女儿的老人在七年观测期内死亡风险更低,分别比只有儿子的老人低25%与10%”这一结果,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梁女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般来说,女儿相较于儿子会更重视对老人的照顾,就拿为老人办理相关业务来说,通常把老人的身份证、户口簿等资料带来的都是女儿,前来为老人咨询的也多是女儿。如果老人生病了,女儿可能会比儿子更及时赶到老人身边,这样可能会降低老人的死亡风险。此外,女儿因为更懂得表达自己,情感也更丰富,所以也更善于与老人沟通,或许更易懂老人的心思,令老人心情更舒畅,性格更开朗。”

  【观点碰撞】

  幸福感低是生儿子造成的?

  女儿就是贴身暖心小棉袄

  广州大学的吴教授赞同该项调查数据的论证,他表示:“该项调查表明,老年父母经济困难时需要时从儿子获得经济支持的可能性比从女儿那里获得的可能性大,但是老年人从女儿获得普遍需要的日常生活照料与情感精神慰籍比从儿子那里获得的可能性大。而对于解决温饱问题之后的大多数老人们来说,日常生活照料与情感精神慰籍支持的长期作用比经济支持作用更大。另外,老人尤其是农村老人与儿媳在日常生活中的矛盾纠葛的可能性相对女儿大得多,从而导致养育女儿在老年所得长期回报优于养育儿子,这种现象在农村更为显著。像婆婆病了,儿媳妇多少应尽点照料的义务,短时间还好,如果时间长了,儿媳妇的脸色就不那么好看了。但是,如果是自己女儿,平时兼顾家务,挤点时间照料不是不可能。因此,我认为该项跟踪调研分析结果是不难理解的。”

  儿女都应更多关心老人

  广州市一中的杨老师则表示,无论儿子还是女儿,都应更多地关心、孝敬老人。不和老人住在一起的子女,应在节假日尽量多陪老人,平时多打电话关心老人,尤其在精神慰藉方面,要对老人更体贴、更有耐心,生活照料上要像呵护孩子一样细心。杨老师认为,无论养儿还是养女,关键在于父母的后天教育,父母如果能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孝顺的人,就不会担心老无所依。社会上子女虐待父母的新闻时有发生,杨老师认为这与他们家教的失败有关。如今社会压力大,除了希望孩子能对父母尽孝,老年人自己也要培养独立、自强意识,通过日常合理饮食、积极锻炼等,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丰富的兴趣爱好,活出自己的精彩,收获幸福晚年。

  幸福感低不是生儿子造成的

  广州大学的吴教授还坦言,在没有这个调查之前,“生女儿更幸福”这一论断在民间就已经深得人心。广州话里早就有一句俗语叫“生仔好听,生女好命”。现在有了这一调查,这一论断必定会获得更广泛的心理认同。但如果把每一个家庭幸福与否,归结于女孩对父母更体贴,丈母娘大多要求有婚房,给男孩家庭带来现实的经济压力,并不能以理服人。吴教授说:“以经济压力为例,与其问你家孩子是男是女,不如问你家里钱够不够用。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生男生女都差不多,可能生男孩的父母自我感觉会更好。专家研究来研究去,还不如直截了当:没钱才是不幸福的原因。”所以,幸福感低,根本不是生儿子造成的。

  【市民心声】

  儿子繁忙晚熟 女儿感情更细腻

  老年父母

  并未想过要图子女回报

  今年63岁的蔡阿姨说:“女儿也好儿子也好,我觉得他们平安健康地过好一生,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回报。其实现在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没什么问题,他们能照顾好自己,不要让人操心已经令我和老伴很安慰了。”

  今年68岁的李大姐则表示:“如果没什么大病的话,退休金已足够我养老,我不求子女能给多少物质回报,只希望他们能多回家陪我聊天,带我出去走走,多带孙子回来陪我玩。老伴不在了,我很孤独啊,即使出去跳舞、打麻将,都没有子女陪我聊天来得快乐舒服。”

  家住海珠区的黎阿姨认为和女儿相处起来确实比和儿子相处要舒服,“可能因为女儿较早独立,心思更细腻,儿子较粗鲁晚熟吧,总觉得女儿更懂我的心意,儿子较‘蠢’。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他们心里有我就够了。平时能多关心我,哪怕只是言语上的,我都觉得满足。”

  年轻父母

  女儿和父母的关系缓和得多

  张先生今年将近3 0岁,他对记者说:“当今这世道,女儿更省钱倒是真的。男孩家里无论穷富,房子都一定要有,要不然便讨不到媳妇。而现在房子那么贵……”陈先生也对记者说:“老父老母拼出血来也要给儿子挣出一套房子的场景司空见惯。女孩结婚不用准备房子,带着嫁妆住到男方家即可。女孩只要想嫁人,总是能嫁出去的,而男孩,如果没有房子,谁肯嫁给你?养男孩的父母经济压力远比养女孩的父母大。”

  作为一个男孩家长,孙女士也很羡慕人家养女儿的,“青春期的男孩叛逆,虽然也有乖戾的女孩,但女儿和父母的关系总要缓和得多。每当我看到别人家的女儿和妈妈牵着手去逛街,我就好生羡慕,好想也有个女儿,我可以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和她一起去逛街,互相出主意。女儿也和妈妈更亲密,悄悄话都愿意和妈说,而儿子独立性强,心里有事要么憋着,要么告诉朋友,却不愿意告诉妈妈。”

  【权威声音】

  现代人“养女防老”防的是寂寞

  (广东天旗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 刘开正)

  我国《婚姻法》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则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所以,无论是“养儿防老”还是“养女防老”,都是有法律依据的。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人防老的诉求已不仅仅是物质,老人更需要在精神上得到慰藉。因为现在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很多老人有退休金,生活问题不大,但是他们可能会害怕没有人陪伴,在精神上感到孤独寂寞。

  因此,我认为,作为子女应该多抽时间来陪伴父母。子女给父母赡养费、给父母零花钱不代表是真正的孝顺,这是孝顺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很多父母更需要精神上的陪伴,比如抽空回家陪父母聊天,带父母去吃饭旅游,父母生病的时候能及时赶到父母身边等。在物质和精神上都照顾父母,我觉得这是子女应该做的事情。

  幸福和谐的家庭才是幸福所在

  (广东时事评论员 一鸣)

  其实生女儿更幸福的说法已经很普遍了,民间有说法“生儿子是建设银行,生女儿是招商银行”、“生儿子住养老院,生女儿住花园”,都表达了“生儿子更多贡献给岳父岳母,生女儿更多孝顺自己”的意思。虽然这些是玩笑话,但反映了一定社会现实。我认识的一位财经界人士说,上海没有了创业文化,因为岳母文化太厉害了,打败了创业文化。上世纪“文革”时期,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但如今,上海的岳母要求男方一定要有车有房,大家都埋头赚钱娶媳妇,谁还敢去创业?

  虽然生儿生女的成本表面上是一样的,但到了结婚时,生儿子的父母的确要负担更多的经济压力,这是社会现实。虽然中国说了多年的男女平等,但实际上男权主义还是社会根基,结婚时男方买房的传统没有变。然而,生子生女是没得选择的,都要认命,有儿子的老人要向社会现实妥协,生女儿的老人也要明白,对女婿不要狮子大开口,要求太多,否则将会影响到女儿的幸福,最终的受害者也是自己。

  无论是生子生女,幸福和谐少争执的家庭,才是真正的幸福所在。俗话说“老爸养子,子养子”,不要为子女的婚姻操太多的心,老人家也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收获幸福晚年。而无论是对待儿媳还是女婿,作父母的都应该用宽容的心态对待,方能创造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氛围。

  【小结】

  “养女防老”是进步但不是全部

  “养女防老”不管是真是假,更多人有这种想法就是一种进步。一者,说明重男轻女的思想正在转变,这有利于男女性别比例回归合理。二者,说明今天女性的社会地位、生存能力获得了更多人的认可。三者,说明很多人的养老观念也在发生改变。

  不过,即便养老观念正在从“养儿防老”向“养女防老”转变,即便这是一种进步,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解决养老问题,不能完全指望老人自己,也不能单纯指望子女,而是要构建一个完整的养老体系,政府、社会、公民个体(包括老人和子女),都是这个体系的组成部分。首先,必须明确政府的养老责任,包括财政投入和政策落实;其次,明确社会的养老责任,比如企业、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承担什么责任;最后才是公民个体应该承担哪些责任。

  文/钟紫燕 黄雪莹 张孟月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