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的生命活动应该顺应四时变化,合理调整。冬天万物敛藏,人体也要使精气内聚,元气收拢,提高御寒和抗病能力。12月11日农历将进入严寒的“冬月”,年轻人身强力壮的感觉还会好点,但是抵抗力要差点的老人就不一样了,容易患季节病和引发旧疾,下面的“三多三少”养元气原则,有助帮您平稳过冬。
1.早卧晚起多睡眠。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说过“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冒犯寒威”。冬季天寒地冻,人们也应该早卧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从而达到“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的效果。最好等太阳升起后再起床,以免惊扰阳气。特别是对于年老体弱的人来说,晨练、外出活动等也不宜太早,以免受凉而引发感冒或诱发慢性病加重。
2.适当进补多养藏。
所谓“冬主藏”,这个季节要像动物冬眠一样,学会匿藏精气。一方面,做好保暖。头、脖子、后背、手脚等重点部位要“藏”起来,避免冷风直吹。另一方面,适当进补。老人普遍体虚,进补以补阳为主,但不可过于机械,应根据自身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结合食物之性来选择。阴虚老人、阳虚老人的饮食是有区别的。阴虚是指精、血、津液亏耗,其表现为面红上火、口腔咽喉干燥,干咳,口唇皲裂,夜出盗汗、皮肤干燥、毛发干枯。这类老人宜防燥护阴,滋肾润肺,可食用柔软甘润的食物,如牛奶、豆浆、鸡蛋、鱼肉、芝麻、蜂蜜、百合等,忌食燥热食品,如辣椒、胡椒、大茴香、小茴香等,以免化热伤阴。阳虚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不温、神疲乏力、怕冷,应食用温热、熟软的食物,如豆类、大枣、淮山、桂圆、南瓜、韭菜、芹菜、栗子、鸡肉等,忌食黏干硬生冷的食物。
3.日常锻炼多缓动。
冬季阳气容易外泄,不宜进行长时间户外活动,或进行猛跑、打球等剧烈运动,而要选择一些较为缓和的锻炼方法。可以静思打坐、调节呼吸,每天按摩一下身体的重要穴位;或打太极拳,练气功、瑜伽等,保持经络和气血的畅通。活动强度不要太大,以感觉微出汗为度,以免“汗多泄气”。
4.情绪平和少欲望。
《黄帝内经》记载:“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主张在冬季适当节制房事,养藏保精。老年人则要保持心情平和,情绪上不要大起大落。
5.语气平和少说话。
“日出千言,不病自伤”,寒冷的冬天本来就需要消耗较多热量,如果经常大喊大叫、长时间K歌、聚众喧哗等,势必要消耗肺气,致使体内元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因此,用嗓要适度,与人交谈时语气尽量平和,言辞别太激烈,生活中要少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远离烟酒。
6.大脑减负少思虑。
所谓“思则气结”、“多思则神殆”,情绪好坏与脏腑活动密切相关,思虑过度,容易导致人体气机郁结不行,进行引起各种疾病。冬季应顺应自然,给大脑也适当“减负”,不要因为一些小事反复纠结、冥思苦想,更不可钻牛角尖,要抱着乐观的心态,冷静分析和解决问题。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