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自研硬件也成不了苹果
- 来源:新潮电子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Android,iOS,谷歌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30 11:01
软硬结合的美好故事
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或软件企业开始涉入硬件领域,不但国内乐视、天猫、百度都积极推出硬件产品,国外微软、谷歌近年来也不断推出终端硬件产品,软硬结合成为了整个科技领域的热门趋势。软件平台如果能够与具有目标向导的硬件进行整合,或能更好地挖掘硬件设备应用潜力,为用户带来更好的应用体验。苹果则成为科技领域软硬结合最好的案例,人性化的系统和软件应用体验,配以明确的硬件设计,综合操控和应用体验备受终端市场用户好评。
此外,互联网或软件企业涉入硬件领域也可以看作市场深度争夺的结果,相对成熟的线上市场流量增长已经相对平和,企业想要获得更多的用户流量并提升用户黏性,借助硬件产品完成对线下流量的获取并深入用户日常生活中无疑是最有效直接的办法,这也让手握资本而看重流量规模的企业热衷进入硬件产业链。对于已经在以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硬件领域取得大部分市场份额且话语权的谷歌而言,深入硬件产业链也是让其更好构筑市场规模壁垒,完成持续发展的机会。
垂直整合的魅力
相比对线下流量的追逐和行业壁垒的构筑,科技巨头对硬件领域的青睐更主要原因是看重布局硬件领域带来的垂直整合诱惑。以苹果为例,自有硬件(包括最底层芯片的自主设计)、系统(iOS)和应用(App Store),加上相对封闭的营销体系,一方面能够给用户带来更出色的应用体验,一方面还能通过硬件获利并稳步提升市场份额。
垂直整合让企业能够更好地掌控整个产业链环节,优化资源整合从而实现掌控生态圈的第一步,相对于横向扩展而言,垂直整合能够让上游企业更方便快捷地布局整个市场,从而追求利益最大化。苹果的成功让其它科技企业羡慕不已,而微软Surface产品的推出,同样体现了微软对垂直整合领域的青睐。Nexus手机的出现,足以看作是谷歌对垂直整合的试水,而芯片研发的进入,则进一步向垂直整合领域迈进了一大步。
致命的生态体系碎片
美好的未来永远都会被现实的残酷打败,谷歌自研硬件的美好前景同样面临现实的残酷。Android设备(智能手机)庞大的数量规模和种类,也带来了碎片化的问题。各种Android设备使用了不同厂商的应用处理器、基带芯片、摄像头和其他传感器等,进而造成谷歌难以在短期内普及有效而具有竞争力的功能,并导致Android智能手机硬件的碎片化(多种不同形状和尺寸,性能和屏幕也差异很大等)。
据伦敦创业公司OpenSignal跟踪了Android生态系统碎片化报告显示,包括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在内,目前全球Android设备总数已超过了2.4万种,是2012年时的6倍。而Android生态系统的碎片化也给Android平台开发者带来了严重问题。为了使应用适配多种设备,开发者将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据应用商店Infinum在过去18个月完成的6个项目后发现,为iOS开发一个应用要比开发一个Android应用大约节省30%的时间,这还要看项目的难度,有时候两者之间的时间差甚至可以达到156%。
当市场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碎片化问题体现越发明显,无论是开发者还是终端市场用户,面对冗长的产品线和复杂的产品型号,都会有不知所措的感觉,过于追求个性化和差异化,让碎片化成为阻碍Android整个产业链甚至生态圈发展的致命问题,但谷歌直接进入芯片领域真的能改变这样的市场状况吗?从短期来看,这样的想法并没有多少成功的几率。
自身阵营的竞合关系
开源让谷歌Android系统切入智能终端设备领域的时候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大量市场份额,但开源的做法让谷歌整个产业链乃至生态体系的合作都相当松散,友商为强调自身品牌个性和差异,往往会对Android系统进行二次开发,面目全非的定制化系统往往让人们淡忘自己使用的是Android,从这个角度看,友商的二次开发行为对谷歌而言无疑造成了竞争压力。
泛滥的定制化Android系统让市场消费者很难像iOS甚至Windows用户一样养成一个通用的用户行为习惯,Android One系统的出现已经表明了谷歌想要获得生态圈更多控制权和减少碎片化的想法,但习惯了松散制的市场对谷歌这样的举动并不买账。当Android One都迫于市场压力只能选择在非洲市场试水时,真的还能奢望谷歌能在硬件领域取得惊人成就?
并不简单的硬件领域
在互联网和软件企业眼中,硬件领域很多时候是劳动密集型的代言,传统的生产制造对于拥有互联网+精神且深谙网络真谛的他们而言并没有什么太值得小心谨慎的地方,但远大的理想和美好的梦想总是和现实相冲突的,试图进入硬件领域的互联网和软件企业很多,但真能成功的却很少。传统硬件设备的生产制造,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的技术和生产经验积淀,从产品功能外观设计到原材料采购、小样生产到测试再到终端产品的改善以及量产,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时间去深入研究,并不是短时间的想法或者直接嫁接可以完成的。
不少智能穿戴设备企业都在众筹或者产品计划发布后出现实体产品一拖再拖的局面,准备不足、设计和生产脱节等等问题都让勇于进入硬件领域的互联网和软件企业付出了不少试错成本,微软Surface现在能够取得不错的市场成绩,同其长时间大量投入去培育消费市场也是分不开的。
谷歌想要进入硬件领域,更要进入处于产业链上游的芯片领域,首先要面临的就是高通、MTK、三星、英伟达、海思、瑞星微、展讯、Marvell、联芯等N家厂商的竞争,作为一家互联网企业,谷歌真的能压倒其它竞争对手吗?苹果的确让我们看到了软硬结合的希望,可苹果在硬件领域已经奋斗了数十年,长时间的积淀也仅让其在人体工学设计、外观设计等方面取得较为明显的优势,而在芯片等性能方面,并没有什么绝对的优势可言。谷歌进入硬件领域并不是什么太新的主意,但从谷歌眼镜来看,其对硬件领域的认知显然还有待磨练。
写在最后:战略布局意义大于实际
开源的商业模式让谷歌在智能终端设备领域高速成长,但开源模式带来的众多问题,也成为谷歌继续扩大市场份额的阻碍,甚至可能阻碍Android市场未来的的发展。谷歌对于硬件领域的涉入,更多可看作是企业战略布局的完善,用软硬结合的形式,为整个产业链和生态圈指明未来发展的方向或者探索更多的应用领域,而非想要转型成为苹果这样的消费市场标杆型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