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特斯拉 Faraday Future入市掀起变革巨浪

  • 来源:新潮电子
  • 关键字:特斯拉,乐视
  • 发布时间:2015-12-30 11:08

  法拉第接过特斯拉的枪?

  前些日子,“电动汽车初创公司Faraday Future投资10亿美元挑战特斯拉”的消息被外媒传了个遍。电动汽车是当下的香饽饽,不管谁宣布说要造车都不算什么新闻。然而这个挑战者的来势的确汹汹,更而且一经深挖,这个新来搅局者背后的影子竟然会是……乐视。

  为什么要说Faraday Future是“冲着再造一个特斯拉”的野心去的?

  首先看名称。特斯拉的名字来源于著名物理学家、交流电发明者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Faraday Future的名字就来自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的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

  再来看团队。根据官方网站显示,Faraday Future的5人高管团队可谓豪华——其中的4位来自特斯拉,分别主管工程、制造、人力及供应链;第5位负责设计的高管则来自宝马,据称是宝马电动汽车i3和i8的主设计师。

  第三看进展。据外媒报道称,Faraday Future已经对加州、佐治亚州、路易斯安那州、内华达州的几处地址进行评估。无巧不巧,目前特斯拉的电动汽车工厂位于加州,新建的超级电池工厂呢?恰恰“也”在内华达州!最后看产品。据官方说法,Faraday Future要造的也是豪华电动汽车,计划是在两年内推出首款产品,此后快速迭代其他款式的车型。

  与乐视“传绯闻”的始末

  说到“互联网造车”,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百度造车”、“阿里造车”、“腾讯造车”,如今再加一个“乐视造车”,一群毫无汽车制造业底蕴的互联网企业纷纷扎堆在这个热得发烫的关键字上,简直可以看到看客们那一张张看好戏的脸,一时间仿佛要替代掉“闭门造车”这个成语!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几乎完全“借鉴”了特斯拉模式的新公司又是怎么和乐视传出绯闻的?

  最先被曝光的是Faraday Future神秘的CEO,据这家公司在今年8月向加州政监管部门递交的法律文件显示,CEO名为“Chaoying Deng”;基于LinkedIn的数据,“Chaoying Deng”的中文名为邓超英,是乐视影业美国(Le Vision Pictures)驻洛杉矶总监。同时,Faraday Future的注册文件显示,这一名称并非该公司的初始注册名称,它在去年5月还叫“LeTV ENV”。而今年8月,特斯拉高管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也表示,自己相信Faraday Future的幕后投资者就是乐视。

  据乐视官方公开资料显示,乐视在美国加州的研发中心目前已有400人的规模。不过当媒体开始刨根问底,相关负责人却纷纷表示“不予置评”。然而,越是不说、看客的好奇心越旺盛,这个你懂的!其实,以乐视一贯的行事风格来看,“超越苹果”、“干掉特斯拉”至少在口头上都是分分钟的事儿。几个月前乐视的“电动自行车”还没从人们印象中淡去,但“乐视造车”之所以被津津乐道口口相传,是因为从目前所有曝光的信息来看——这次似乎还挺靠谱的。

  是噱头、还是又一个“勇者”?

  虽然不一定是“闭门造车”,却几乎可以肯定是“门外汉造车”,前赴后继的互联网公司扑进电动汽车这个领域,到底所谋为何?仔细审视,事情似乎并不是拽个成语这么简单。

  有人说,互联网经济就是想象力的经济。互联网公司没有高营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想象力。对于投资者来说,公司的想象力意味着未来无限的增长空间,也意味着持有股票未来的高收益,这应该也是所有互联网公司进军汽车行业的最原始动力,无论造车成功与否,一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那么资本市场就会给予相应的回报。

  其次,一旦当互联网+传统行业的发展模式在被提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这些互联网公司没有理由错失这一巨大的市场机会。

  再者,汽车的智能化已经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特别是特斯拉的推出,使得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汽车。尽管特斯拉在国内市场发展并不顺利,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智能互联网市场的巨大教育作用。

  这不仅仅使得很多汽车用户对于智能汽车产生了浓烈的兴趣,更对电动汽车的市场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对于智能汽车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手持巨额现金的互联网巨头们当然也是垂涎欲滴,并且最重要的是,在智能互联网方面,互联网公司有更多的技术积累,没有理由不涉足这一领域来分杯羹。实际上,乐视宣布造车这事儿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官方也会不时拿出来再卖卖关子,但外界却始终是只闻其声不识其面。如果它的幕后操盘者果真是乐视,Faraday Future面对的又是怎样的“未来”呢?

  Faraday Future:法拉第的未来?

  电动汽车这个概念一直都在火、从来未降温,但如同《围城》一样,城外的人看着各种热闹,城内的人却是甘苦自知—即便是特斯拉,也同样逃不过巨大的亏损压力。

  盘点一下近几年失败的电动汽车创业案例,也算是触目惊心——

  1.Think

  Think电动汽车是福特投资的项目。2011年,它曾经推出了一款续驶里程160公里、售价3.4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1.9万元)的电动汽车产品。不过,在先后遭遇资本重组、结构调整失败及连续3次的召回事件后,Think宣布破产。

  2.Aptera

  Aptera是一家三轮电动车辆制造商。其产品打出“节能”的卖点,但价格高昂、没有投资人看好,向能源部申请贷款也遭到拒绝。2011年底,Aptera因未能募集足够的资金宣布破产。

  3.Coda

  Coda推出的第一辆车能跑88英里,售价3.7万美元。理念环保,联邦政府也有意给予贷款支持,但因为防护气囊等安全原因召回新车元气大伤。2013年中,Coda宣布破产。

  4.Fisker

  Fisker采用串联的増程电动技术,即由电动机驱动汽车行驶,在电量消耗逼近特定值时,由燃油机发电继续保持电动机的运转,从而延长续航里程。然而多次的车辆召回、自燃事件以及2012年桑迪飓风造成的损毁,Fisker的产能和公信力受到重创,终于2013年底宣布破产。

  5.Better Place

  Better Place由沙伊·阿加西(Shai Agassi)于6年前创办,口号是“让世界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具体做法是建立一整套充电/电池更换站体系,让电动车在电池电量快用尽前到电站卸载使用过的电池然后换上新的。但是前期投入所需资金过多,服务推出一拖再拖。而整个电动车行业未能相向而行,导致其电池站服务形同虚设,于2013年5月26日宣布停止运营。因为很多人失败了,所以“法拉第”也一定是又一个失败者?或者纯粹就是搏眼球?这样的结论倒也有点操之过急的嫌疑。归根结底在于看客对于“互联网造车”这件事情如何理解?

  还是看看来自老牌云集的德国汽车产业内部的观点吧。奔驰公司的施通普弗勒和科勒认为,汽车通过越来越多的网络化及其在云计算中的出现,以多种可能的方式成为物联网的一部分,汽车里的大部分创新都是通过软件实现的。“互联网+”的根本特征在于改变传统业态,也就是将结构重心从低附加值的制造和产品,转向高附加值的服务。前者的理念是围着买汽车转,后者的理念是围着用汽车转。这是互联网企业涉足汽车行业将带来的新理念。传统汽车业只看到互联网企业造汽车重在发展无人驾驶这一点,很少有人认识到,互联网企业一旦掌控了汽车后,未来汽车的真正用途。

  也许,在一个又一个的“吹牛者”和“失败者”之中,就隐藏着第一个成功者的雏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