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鳄进村 论4~6级市场的电商推动力

  • 来源:新潮电子
  • 关键字:京东,阿里巴巴,电商
  • 发布时间:2015-12-30 11:11

  “下乡”已成电商新潮流

  这两年,有关电商发力4~6线城市,甚至上山下乡的新闻不时会登上报端。其中一些电商平台在农村刷墙时所采用的乡土气息浓厚的标语文案,更是成为社交平台上的一大谈资。而在越来越多刷墙照片出现在社交平台的背后,其实是各大电商平台不约而同地在一二线城市之外的低调布局。

  在淘宝网发迹的那几年,“淘宝村”的概念开始出现。2013年被阿里巴巴官方承认的淘宝村仅有20个,而一年后“淘宝村”的概念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出现,到了2014年官方承认的“淘宝村”数量已经超过200个。同样是这一年,阿里巴巴将农村电商定位为未来的发展重点,并表示将会在未来三到五年内为此持续投入100亿元人民币。

  如果说阿里巴巴在农村的小有所成有几分无心插柳的意味的话,京东的农村战略则算得上是“早有预谋”。今年7月1日,买卖宝宣布完成了D轮融资,而在投资方名单上京东和腾讯赫然在列。官方新闻稿显示,本次融资更超越了单纯的资本运作,与京东达成了涵盖商品链、仓储和物流等多方面的战略合作。2006年成立的买卖宝,一直专注于农村电商市场,如今用户约访问量已经超过1亿次,服务区域更是覆盖了中国58万个行政村。至此,京东的农村电商野心,也已经昭然若揭。

  事实上,早在今年的4月份,京东掌舵人刘强东就提出了一个专门针对农村电商发展的3F战略。刘强东表示,要围绕工业品进农村、农村金融和生鲜电商三大方向进行发力。与之对应的,是京东面向农村的物流体系,京东白条和小额信贷,以及大数据对接农产品需求等具体工作。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前两者是希望将更多东西卖进农村,而后者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将农产品卖出农村。

  除了阿里巴巴和京东两大巨头的持续角力,在市县地区拥有强大线下渠道的苏宁和国美自然也不会等闲视之—相反,在一二线城市处处被打压的苏宁和国美在农村市场反而占据一定优势。毕竟相对于前两者,这哥俩已经在县乡农村市场混得了脸熟,有较高的认知度。相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天猫商城和京东商城,镇上招牌硕大的苏宁国美显然更能博得乡亲们的信任。

  今年年初,苏宁农村电商服务站开启了自营和加盟模式,允许农村居民能够加盟其中,夯实了苏宁在农村的存在感和渠道下沉能力。而国美也在今年7月底,宣布强化农村物流配送能力。

  农村为何成了香饽饽?

  除了阿里巴巴、京东、苏宁和国美等大家耳熟能详的电商平台,一亩田和沱沱工社等创业团队也纷纷选择农村作为主战场,更不要提那些在朋友圈卖老家水果和特产的微商了。一直“很会玩”的电商巨鳄们,怎么就盯上了信息化水平还并不完善的农村市场呢?数据或许揭露了真相。

  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相关报告显示:去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仅仅提升2.1%,整体处于放缓的态势。而我们查阅2013年和2014年艾瑞咨询所发布的中国网络购物市场数据时也发现,2013年我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增长42.0%,与2012年的66.1%相比,增速有所回落。而到了2014年,总的交易模达到2.8万亿元人民币,增长48.7%。数据显示,虽较2013年略有增长,但增长大势仍处于回落状态。

  通过以上两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经过几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电商的发展窗口期正逐步消失。而这几年,已经成熟的一二线城市,潜力已经开发殆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与其从别人手中抢良田,还不如抓紧时间到关外去开荒。为了追求持续的增长速率,广大的4~6县城市和农村市场已经成为了电商眼中的又一片蓝海。

  反过来,农村市场是否担得起各大电商巨鳄的期待呢?答案是肯定的。

  同样是来自CNNIC的数据,截至到2015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86亿。另据工信部统计,截至2015年3月,我国93.5%的行政村已开通宽带—农村也能方便地了解外面世界。农村目前的尴尬之处在于,很多东西在村儿里很难买到,即便是能够买到,价格往往也没有吸引力。而另一方面,随着智能手机的大范围普及,降低了网购的使用门槛。相关数据也进一步印证了我们的观点,阿里研究院的《县域电子商务数据报告(第1期)》显示,在阿里零售平台上,2014年县域移动购物金额突破2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速超过250%,远超过同期网络购物金额增速。

  此外,正如我们在文章开头所说,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的推进,相关政策也加大了对于农村电商的扶植力度,相关的电商配套服务也会加速完善。有观点甚至认为,有关部门在“双十一”之前下发这样的通知,本就有些意味深藏。

  农村电商的两个关键点

  不过尽管各大电商平台兴致高昂,相关政策也倾力扶持,但是要真正做好农村电商,其实也并非易事。总的说来,有两个大的方面的问题需要整条产业链上的人花些心思。

  中国广大的农村,7亿人口,的确是一个让人垂涎的广大市场,但它却和城市有很大不同。其一,虽然市场总量很大,但是市场本身十分分散,因此创业者投入的成本(尤其是物流方面的成本)可能会更高,进而导致单个用户的获取成本更高。其二,相对于城市农村的电商相关人才也十分缺乏,想要在农村站稳脚跟,电商平台往往需要自行培养人才。其三,则是市场信心,教育市场和售后保障,都需要很多时间和成本。

  这两个原因让投入总量大、回报周期长成为了各位创业者所不得不面临的难题,需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因此,在推进农村电商的发展时,大家不妨加大和当地政府的合作力度,有针对性地挑选和发展一些重点区域,而并非是全面撒网。比如,村村乐等创业项目,就想到了联合20万村官的点子,加速自己在农村的布局。

  前文说了,除了要解决农村同胞“买买买”的问题,将农产品卖出去也是农村电商的另一个重要课题,甚至是《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更关心的内容。农产品如何才能顺利走出去?品牌打造和包装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目前,类似本来生活等生鲜电商们已经开始尝试和一些农产品原产地深入合作,打造了如阳澄湖大闸蟹、诺邓火腿和东北五常米等口碑品牌。有了品牌和包装,农产品在变得“高大上”之后,不但销量更加客观为规模化生产提供可能,也能逐渐积累起品牌溢价的能力,帮助农民朋友增收,最终惠及到整个农村电商产业链。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