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民电影到娱乐剧集
- 来源:微型计算机Geek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国民,电影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10-29 15:28
2005年,《西斯的复仇》落下了帷幕。当全世界的星球大战迷,都在为六卷巨著的最终完成而激动万分的时候,好莱坞的老板们却为这一“吸金机器”的停工而神伤。尽管在剧情和制作商方面,《西斯的复仇》并非《星球大战》系列中最出色的一部,但是在全球票房中依旧获得了近九亿美元的票房。
不论是银行家、玩具商还是乔治·卢卡斯本人都期待这部印钞机可以继续运行下去。于是,在《西斯的复仇》结束两年,一部动画版的《克隆人的战争》拉开了序幕。
3D摇钱树
说起来,这并非是《星球大战》第一次与动漫结缘。远的不说,在2003年前后就曾出过一部《星球大战》动漫剧集。不过那时候《星球大战前传》卖得如火如荼,动画片不过是推广相关同名游戏的点缀而已。而看看今天的《克隆人的战争》,诞生在《星球大战》电影真人版“终结”之后,如果说乔治·卢卡斯或其他大神一时半会想不出新花样,这几乎就是他们能想到唯一的摇钱树。因此,这部3D动画水准的“超级动漫”,其投入的人力物力与同样长度的电影可以说是不相上下。甚至这部动漫剧集的热身,也是以发布同名动漫电影开始的。在2008年8月15日上映的剧场版首先吹响星球大战粉丝们的集结号,而后10月3日正式上线播出,首日就动员了几乎所有的“星战”粉丝。
在真人电影版中前传第二部《克隆人的进攻》到前传第三季《西斯的反击》之间,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空白。这段银河系历史,对于天行者阿纳金最后的弃明投暗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在那个克隆人战争横扫整个银河系的时代,杰迪武士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共和国内的阴谋家们干了什么?黑暗势力又如何设局谋划的?这一切无疑都是令观众颇有兴趣的卖点。不过就这么点线索想要支撑起一部“星球大战”级的电影,显然非常吃力;但是用在一部动漫剧集上,那可真叫做游刃有余。
在这部动漫剧集中,出现了许多以往没有现身的人物。包括凶狠的女反派阿萨哈·温其斯以及天行者阿纳金的一个弟子。当然也有一些《星球大战》中的常客,比如不可或缺的尤达大师,成熟勇猛的欧比·旺,以及大坏蛋杜库伯爵。这片子除了角色上吸引人外,在技术上3D动漫版的《克隆人的战争》也采纳了让人晕眩的动画科技。这些年,咱们在《玩具总动员》、《怪物史莱克》上看到的娴熟的动漫技巧,在《克隆人的战争》中都得到全面展现。这些技术上的进步,不仅让同时代的动漫电视剧集相形见绌,也让历史上的巨神们蒙羞。要知道在《星球大战:新希望》时代,乔治大爷还在拿实体飞船搞爆破。要是当年的他能预见到如今的技术水平,一定会气得拿一块豆腐撞死。
国民电影的诞生
今天的中国人重新去看30多年前的《星球大战》,是很难理解它为什么获得了如此的成功。从剧情上来说,它与之前的科幻片相比场面确实宏大了许多,但绝对算不上开天辟地的创造;从人物的设计上看,它也不过是西方神话与东方文化的大杂烩,比如那个“原力”到底是特异功能还是小宇宙,实在让人“傻傻分不清楚”;从电影技术上,其特效水平虽有很大突破,却不足以支撑起那么疯狂的追捧与经久不熄的掌声。要理解这一切,咱们必须坐上时间机器,回到1977年。
1977年,普通的美国人无疑是苦闷的。经历了石油危机的洗礼,经济一塌糊涂,翻开报纸满目都是“日本即将超过美国”的消息。曾经的二战战胜国,在越南经历了羞辱式的失败:在牺牲了十多万军人,花费了2500亿美金后,美国大兵几乎是逃离的越南,而后苏联军舰挑衅式地开进了金兰湾,耻笑着一个帝国的没落。最糟糕的事,莫过于以往被视为道德楷模的政治家们,丑闻一桩接一桩爆发,最后连尼克松总统也不得不因为“水门事件”而下台。没钱、没面子、没有安全感成为那个时代美国人的共同状态。
如果理解了那个时代的美国,你或许应当知道为什么乔治·卢卡斯的宇宙梦境能让那么多人如痴如醉:一个邪恶的无所不能的黑暗势力,一群意志坚定、不屈不挠的星际战士,那些源自人类内心不借助外力的力量,那些相信奇迹,奇迹自然就会发生的神秘事件,还有探索浩瀚宇宙过程中近乎“西部片”式的执着与勇气。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希望”。这也是第一部《星球大战》片名中所揭示的主题。
这里或许可以提及一个细节,就是在《星球大战》中重新将史诗一般的交响乐引入到电影配乐中。在此之前,交响乐已经被时尚的电影人所摈弃。在那些新潮导演的“努力”下,70年代的电影配乐大多是电子乐、民谣或摇滚乐的天下。而《星球大战》中的交响乐诗篇,不仅在电影音乐史上铭刻下了自己的位置,让交响乐曲再次获得了新生,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与电影的“希望”主题交相辉映。在观众的心中,宏伟的音乐仿佛一种情绪上的暗示,人们在古典而光明的气息中,不仅相信了大银幕上显现出的那些文字,并且仿佛自己就置身在浩瀚的宇宙战争中,为了希望而奋战不止。
前传与动漫
就如同70年代末的美国,需要一种精神来获得希望一样。90年代末的美国,则陷入了一种力量与目标的错位。《魅影危机》上映在千禧年之前,大多数欣赏它的粉丝不过是在怀旧。无数人因为见到天行者阿纳金的童年而欣喜若狂,但这种快乐与《新希望》的上映已略有不同。
随之而来的“911”事件,让一切都有了新的定义。邪恶的力量开始不断笼罩弥漫,就仿佛天行者阿纳金在一步步走向深渊一般。前传后两部在情节上的逐步黑暗化、危机化迎合了美国人在反恐战争条件下的情绪反映,《星球大战》系列继续与国民的心态隐约契合。但是一切都与以往不同,前传已经不是一种宣泄,而是一种应和,仿佛“希望”在时间倒转中被泯灭一般。而到了动漫3D版本中,一切都成为了可以被消费的速食快餐。
《星球大战》是一部国民电影,因为它与那个时代美国人的心灵是契合的;《星球大战前传》是一部国家电影,它是为了纪念往昔的勇气而建造起来的祭坛;而《克隆人的战争》则是一部东拼西凑的娱乐剧集,它甚至只能算是前者的注脚,或者仅只是一部为了金钱而延续英雄生命的狗尾续貂之作。
从第一季到第三季,动漫版的《克隆人的战争》似乎永远没有尽头,而卢卡斯的后辈们也在故事上加故事,不断让“吸金”的神话永无终结的一日。但是一切都在退化,一切都在消逝,《星球大战》故事的拥趸们慢慢老去,新的粉丝们却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激动与经历。经典都会灰飞烟灭,即使它曾如此辉煌,也不过变成陌生人口中的谈资。
……
不论是银行家、玩具商还是乔治·卢卡斯本人都期待这部印钞机可以继续运行下去。于是,在《西斯的复仇》结束两年,一部动画版的《克隆人的战争》拉开了序幕。
3D摇钱树
说起来,这并非是《星球大战》第一次与动漫结缘。远的不说,在2003年前后就曾出过一部《星球大战》动漫剧集。不过那时候《星球大战前传》卖得如火如荼,动画片不过是推广相关同名游戏的点缀而已。而看看今天的《克隆人的战争》,诞生在《星球大战》电影真人版“终结”之后,如果说乔治·卢卡斯或其他大神一时半会想不出新花样,这几乎就是他们能想到唯一的摇钱树。因此,这部3D动画水准的“超级动漫”,其投入的人力物力与同样长度的电影可以说是不相上下。甚至这部动漫剧集的热身,也是以发布同名动漫电影开始的。在2008年8月15日上映的剧场版首先吹响星球大战粉丝们的集结号,而后10月3日正式上线播出,首日就动员了几乎所有的“星战”粉丝。
在真人电影版中前传第二部《克隆人的进攻》到前传第三季《西斯的反击》之间,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空白。这段银河系历史,对于天行者阿纳金最后的弃明投暗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在那个克隆人战争横扫整个银河系的时代,杰迪武士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共和国内的阴谋家们干了什么?黑暗势力又如何设局谋划的?这一切无疑都是令观众颇有兴趣的卖点。不过就这么点线索想要支撑起一部“星球大战”级的电影,显然非常吃力;但是用在一部动漫剧集上,那可真叫做游刃有余。
在这部动漫剧集中,出现了许多以往没有现身的人物。包括凶狠的女反派阿萨哈·温其斯以及天行者阿纳金的一个弟子。当然也有一些《星球大战》中的常客,比如不可或缺的尤达大师,成熟勇猛的欧比·旺,以及大坏蛋杜库伯爵。这片子除了角色上吸引人外,在技术上3D动漫版的《克隆人的战争》也采纳了让人晕眩的动画科技。这些年,咱们在《玩具总动员》、《怪物史莱克》上看到的娴熟的动漫技巧,在《克隆人的战争》中都得到全面展现。这些技术上的进步,不仅让同时代的动漫电视剧集相形见绌,也让历史上的巨神们蒙羞。要知道在《星球大战:新希望》时代,乔治大爷还在拿实体飞船搞爆破。要是当年的他能预见到如今的技术水平,一定会气得拿一块豆腐撞死。
国民电影的诞生
今天的中国人重新去看30多年前的《星球大战》,是很难理解它为什么获得了如此的成功。从剧情上来说,它与之前的科幻片相比场面确实宏大了许多,但绝对算不上开天辟地的创造;从人物的设计上看,它也不过是西方神话与东方文化的大杂烩,比如那个“原力”到底是特异功能还是小宇宙,实在让人“傻傻分不清楚”;从电影技术上,其特效水平虽有很大突破,却不足以支撑起那么疯狂的追捧与经久不熄的掌声。要理解这一切,咱们必须坐上时间机器,回到1977年。
1977年,普通的美国人无疑是苦闷的。经历了石油危机的洗礼,经济一塌糊涂,翻开报纸满目都是“日本即将超过美国”的消息。曾经的二战战胜国,在越南经历了羞辱式的失败:在牺牲了十多万军人,花费了2500亿美金后,美国大兵几乎是逃离的越南,而后苏联军舰挑衅式地开进了金兰湾,耻笑着一个帝国的没落。最糟糕的事,莫过于以往被视为道德楷模的政治家们,丑闻一桩接一桩爆发,最后连尼克松总统也不得不因为“水门事件”而下台。没钱、没面子、没有安全感成为那个时代美国人的共同状态。
如果理解了那个时代的美国,你或许应当知道为什么乔治·卢卡斯的宇宙梦境能让那么多人如痴如醉:一个邪恶的无所不能的黑暗势力,一群意志坚定、不屈不挠的星际战士,那些源自人类内心不借助外力的力量,那些相信奇迹,奇迹自然就会发生的神秘事件,还有探索浩瀚宇宙过程中近乎“西部片”式的执着与勇气。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希望”。这也是第一部《星球大战》片名中所揭示的主题。
这里或许可以提及一个细节,就是在《星球大战》中重新将史诗一般的交响乐引入到电影配乐中。在此之前,交响乐已经被时尚的电影人所摈弃。在那些新潮导演的“努力”下,70年代的电影配乐大多是电子乐、民谣或摇滚乐的天下。而《星球大战》中的交响乐诗篇,不仅在电影音乐史上铭刻下了自己的位置,让交响乐曲再次获得了新生,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与电影的“希望”主题交相辉映。在观众的心中,宏伟的音乐仿佛一种情绪上的暗示,人们在古典而光明的气息中,不仅相信了大银幕上显现出的那些文字,并且仿佛自己就置身在浩瀚的宇宙战争中,为了希望而奋战不止。
前传与动漫
就如同70年代末的美国,需要一种精神来获得希望一样。90年代末的美国,则陷入了一种力量与目标的错位。《魅影危机》上映在千禧年之前,大多数欣赏它的粉丝不过是在怀旧。无数人因为见到天行者阿纳金的童年而欣喜若狂,但这种快乐与《新希望》的上映已略有不同。
随之而来的“911”事件,让一切都有了新的定义。邪恶的力量开始不断笼罩弥漫,就仿佛天行者阿纳金在一步步走向深渊一般。前传后两部在情节上的逐步黑暗化、危机化迎合了美国人在反恐战争条件下的情绪反映,《星球大战》系列继续与国民的心态隐约契合。但是一切都与以往不同,前传已经不是一种宣泄,而是一种应和,仿佛“希望”在时间倒转中被泯灭一般。而到了动漫3D版本中,一切都成为了可以被消费的速食快餐。
《星球大战》是一部国民电影,因为它与那个时代美国人的心灵是契合的;《星球大战前传》是一部国家电影,它是为了纪念往昔的勇气而建造起来的祭坛;而《克隆人的战争》则是一部东拼西凑的娱乐剧集,它甚至只能算是前者的注脚,或者仅只是一部为了金钱而延续英雄生命的狗尾续貂之作。
从第一季到第三季,动漫版的《克隆人的战争》似乎永远没有尽头,而卢卡斯的后辈们也在故事上加故事,不断让“吸金”的神话永无终结的一日。但是一切都在退化,一切都在消逝,《星球大战》故事的拥趸们慢慢老去,新的粉丝们却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激动与经历。经典都会灰飞烟灭,即使它曾如此辉煌,也不过变成陌生人口中的谈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