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行业由政府主导和推动的一系列产业变革,在影院升级建设、院线制改革两大方面成绩斐然。相关文件的出台,看似只短短千字,却有效撬动行业外资源和资金,原来计划经济模式下未能充分配置的资源被调动和发掘出来,由此带来连续15年的影院数量增加、观众人次递增,以及不断升级的新技术提升。
这15年间,产业政策的核心基本是以鼓励业外资金投资电影行业为主要方向。业外乃至国外资金和资源的进入,确实使得影院建设市场蓬勃发展。这一方面是因为相对于人口比例而言,影院覆盖率低,存在明显供不应求,因此投资带来的供给增加无疑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合理性。其次,影院投资管理终归是针对有形固定资产的管理,因此任何投资者大都会有较为理性的判断,更会参照放映行业数据作为决策依据。第三,影院的运营管理者虽然素质参差不齐,但其核心业务部分(放映、票务、卖品等)划分清晰且有相对明确的行业标准,所以尽管有业绩高低之分、倒不至于差得太离谱。
但在电影制片领域,业外资金进入带来的结果却是五味杂陈。经济学以及金融学告诉我们——“投资”和“投机”的共性都是投入资金、获得利益,最大区别是“投资”着眼于长期利益,“投机”寄希望于短期回报;投资者会中长期持有,投机者则在市场起伏中快速换手。
由于电影制片明显比影院投资回报周期短,使得投资制片更具“投机”的可能性,因此,带有投机属性进入电影制片业的业外资金比进入影院院线行业的要多得多。
这一字之差,决定了这些资金在进入制片领域时的态度完全不同。简单来说,任何的投资者进入已经存在的行业都愿意进行学习和了解,并在充分研究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做出合理投资收益预估;投资行为开始之后虽然也会对这一行业进行改良提升,却绝对不会采用破坏性方法,毕竟投资者看重的是长期收益。投机者不然,他们看重的是时机、缝隙,而不想真正了解如何生产、如何加工,投机者更善于制造概念、制造舆论、煽动声势,以期把波动放大而从中套利,完全不会顾忌对行业的破坏。
这两年出现的热词概念,IP也好、大数据也罢,作为一种分析方法或者一种归类方式,都有一定合理性。但突然间被炒作成“万能灵药”,却又在市场陷入低迷时瞬间被众人唾弃,其背后活脱脱就是热钱之手的搅动。本来只是众多研究方法中的一个、众多选题依据中的一种,却被无限放大并神化,这样的思维方式要么是太缺乏理性精神,要么就是刻意误导大众。
有鉴于此,任何产业政策的制定者都应基于产业发展和稳定的前提,去限制或者打击过度的投机行为。当然,作为从计划经济刚走出没多久的中国电影业,打开大门后的鱼龙混杂需要时间和经验去整顿和梳理。以往适用于电影发行放映业的积极扩张型行业策略,在制片领域未必完全适用。
在资金相对充沛的环境下,该如何孕育和增强这些核心竞争力?以及,我们是应该学好莱坞那样敞开怀抱吸引全世界的电影人来华拍片并留下?还是像其他一些国家那样规定必须用本国导演、并确保一定比例本国主创的方式来促进本国人才的成长?这一切都有待冷静思考。
韩小凌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