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火变文火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故宫100,紫禁城
  • 发布时间:2012-02-02 15:26
  《故宫100》拍完了,而在摄制组办公室的门口,赵广超的那张“大紫禁城”竖轴图,依旧挂着,足足有门那么高。后期的制作、剪辑千头万绪,总导演徐欢,执行总导演金明哲和王冲霄还在带着年轻导演们看片、审片。

  时隔8年,他们再度“穿越”,在真实得可以触摸的故宫里,行走、记录。

  没有那句浑厚的“是谁创造了历史?”有的是,“一座大得令人茫然的城”;

  没有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有的是,太和殿的金砖和龙椅;

  没有叙事式的史料,有的是,散文式的腔调;

  ……

  从《故宫》到《故宫100》,有着太多太多的不同,甚至不禁令人好奇,“究竟几年时间里,故宫发生了什么?故宫团队发生了什么?”

  其实,故宫没有变,盗用《非诚勿扰》中李香山女儿川川的经典句式:你见或不见,故宫都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不念,故宫也在那里,不来不去……

  变的,是那群看故宫的人。

  2005年拍完《故宫》,徐欢、金明哲、王冲霄分别以不同的方式逃离故宫。徐见识了西方建筑卢浮宫的魅力;金在颐和园里晋级着影像语言;王在上海外滩感受东西方的交汇。

  转了一个圈,等他们再次回到故宫的时候,已经少了当年的火气,或者说变成文火了。除了反思,他们更愿意表达积极的一面,用另一种语言诠释世界最大的地上木结构建筑群。

  那么大的社稷坛,他们以五色土,诠释“上要敬祖先,下要敬土地”;解读太庙,选择了道光抱咸丰灵牌入太庙的故事,告诉世人孝道二字的力量。

  他们开始站在现代的立场看待故宫,如同《步步惊心》中的若曦,她穿越到清朝,每走一步,如履薄冰,虽无力改变历史,却又在历史的周遭里再心痛一次。在历史里,每一个现代人都是一个旁观者,这与纪录片式的立场极度对等。

  “宫里宫外”,他们行走多年,可见到故宫时的那种敬畏丝毫未变,在那样的气场下,任何想象力都会失去部分药效。

  幸运的是,《故宫100》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它将内敛的文化掰开了。

  《投资者报》记者 肖妤倩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