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贷款利率管制为何叫好不叫座?

  • 来源:时代金融
  • 关键字:贷款利率,贷款,利率,高盛
  • 发布时间:2014-01-15 10:49

  ——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策略初探

  【摘要】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是向完全利率市场化改革迈进的重要一步。本文通过剖析商业银行在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的不同反应及其原因,结合未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形势,对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进行了研究,并从加快转型、完善机制、强化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 利率市场化 研究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列出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等10条政策措施。随着《意见》的下发,人民银行自7月20日起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

  消息一出,即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认为此举将促进商业银行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华尔街日报更是认为此举是推进金融改革的重要信号,是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面对社会各界的一致看好,商业银行对此却极为低调、反应谨慎,一向对政策行情表现积极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更是按兵不动、集体缄默。缺少了商业银行这个主角的参与,放开贷款利率管制这场大戏就如同“剔头挑子一头热”,其个中原委颇值得玩味。

  一、原因何在

  高盛公司近期发布的预测报告,将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从原来的7.8%下调至7.4%,将2014年的经济增速从8.4%下调至7.7%。受经济周期性走软影响,可以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社会生产价格指数波动不大,消费物价指数较快上升的可能性也不大,资金价格基本处于正利率期间。与2012年中期相比,企业普遍盈利能力下降、债务负担加重,对实体经济而言,当务之急就是要降低融资成本。那么,放开贷款利率管制能否让商业银行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水平呢?

  答案是否定的。尽管经济下行,但由于贷款需求旺盛,商业银行不会轻易放弃既得利益。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一季度,商业银行执行利率上浮的贷款占比为65%,执行基准利率的贷款占比为24%,而执行下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仅为11%,利率上浮贷款的比重较2012年四季度略有上升,而且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以一季度新发放贷款为例,执行基准利率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91%,利率下浮20%以内的贷款占比为9%,利率下浮20%至30%的贷款占比则不到0.03%,与整个贷款总量相比,新发放贷款利率下浮的比例又低了近2个百分点。

  这充分反映出,商业银行掌握了资金定价的主导权,银行信贷长期处于卖方市场,即使取消了贷款利率下限,由于还有数量众多的企业亟须资金并愿意接受较高利率,商业银行就不会主动调低利率水平。另一方面即使企业盈利继续下滑,能承受的贷款利率水平有限,但由于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着负债成本刚性,也固化了商业银行的定价选项。

  尤其是今年以来,银行业“钱荒”持续发酵,6月20日上海银行间隔夜拆放利率(Shibor)飙升至13.44%的历史高位,盘中成交利率甚至一度升至30%,中长期利率也全线飙升,货币市场资金供给枯竭,资金一度断流。时至8月中旬,北京、上海等地的城市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率先打起了价格战,先后将中长期存款利率上浮至基准利率的1.1倍,广发、光大、平安等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紧随其后,纷纷将2至5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上浮至基准利率的1.1倍,再次引发了各界对“钱荒”问题的担忧。

  分析认为,“钱荒”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部分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扩张过快、理财产品高杠杆化和同业资金期限错配追求业务规模增长。数据显示,在今年银监会8号文进一步规范“非标准化债权资产”银信合作后,银信资产规模在经过从3月份的9536.35亿到4月份的5935.97亿的短暂回落后,随即从5月份的8302.06亿快速回升,迅速超越了8号文公布时的水平。因而,面对更为棘手的“钱荒”问题,商业银行的关注焦点并不是贷款利率,而是如何去化解同业资金期限错配和理财产品高杠杆风险对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压力。

  其实,要解决“钱荒”问题,关键还是要处理好存款利率问题。与理财产品的高收益相比,仅能上浮10%的存款利率就显得缺乏吸引力,在利益的驱动下,商业银业更乐于通过高杠杆理财产品、同业资金期限错配等进行套利。因此,在目前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的市场红利基础依然存在的情况下,仅通过放开贷款利率,短期内既不会对银行的盈利和贷款定价产生实质性影响,更难以指望企业的融资成本会有实质性的下降。只有放开存款利率,银行才会有危机感,才能真正发挥利率市场化的威力,促使银行主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营效率。

  二、利率市场化趋势展望

  回顾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从1993年起步至今历时近廿年,先后经历了放开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和贷款利率上限,以及同业拆放利率(Shibor)运行,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等重要改革。

  经过多年来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洗礼,商业银行间的竞争虽有所加剧,但存贷款市场的运行总体有序。调查显示,在存款利率方面,中小商业银行较为敏感,直接将1年期(含)以内、中长期存款利率一浮到顶;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则相对稳健,仅把1年期(含)以内存款利率上浮到基准利率的1.08倍。利率未上浮到顶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并没有发生存贷款“大搬家”,存贷款余额在金融机构的占比也未出现较大波动,表明商业银行已基本适应了利率市场化和自主经营的市场环境,实际存贷款利率也基本反映了各自的资金供求状况。

  但存款利率管制的逐步开放将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下一个重点,是利率市场化完成的标志。德勤中国近期发布的《中国利率市场化之影响与应对策略》报告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到核心利率市场化的阶段,但现阶段实现存款利率完全市场化的配套制度和条件还不够成熟。德勤的调查结果显示,53%受访者认为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还需要5至10年时间;96%的大型国有银行认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将会直接冲击银行传统业务,利差收入将会减少;同时,92%的大型国有银行认为价格战将加剧行业竞争,银行的总资产净利率会大幅下降。

  尤其对于中小股份制银行,存款利率市场化除了会使利差缩小、利润下降之外,能否持续经营还将要接受考验。如,美国1987年间有184家中小型银行因失去利率管制保护而倒闭,是1978年利率市场化开始时的26倍。可以预计,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推进会面临更大的难度,也会更加慎重。尽管如此,从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考虑,理应及早谋划,拿出对策,加快转型。

  三、应对的措施建议

  要建立适应利率市场化、适应经济增速放缓和满足资本约束监管要求的经营管理机制,加快转型,实现银行价值的可持续增长,商业银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应对措施。

  (一)加快三个方面的转型

  1.加快经营转型。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单纯依靠存贷利差的盈利空间将越来越小。商业银行要逐步改变过度依赖存贷规模的粗放经营模式,从市场定位、商业模式、产品创新、金融服务等方面入手,优化结构,打造特色,强化核心竞争力,以加快向综合化、国际化经营转型来应对挑战。

  2.加快业务转型。商业银行目前传统业务占主导,中间业务和产品发展相对不足,而且利润的主要来源仍以利差收入为主,盈利模式单一。加之部分商业银行为抢市场不计血本,中间业务服务收费过低甚至不收费,造成中间业务低效益增长的不利局面。为此,商业银行应加大中间业务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综合收益水平,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3.加快管理转型。一是提升主动负债的经营管理水平,强化资产负债管理能力;二是加强流动性和利率风险管理,建立完善以风险资产调整后收益率(RAROC)、经济增加值(EVA)为导向的授信机制,提高风险量化和管理水平;三是加强成本管理,优化资源配置,通过降低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四是理顺前中后台,优化流程和流程再造,提高运营效率和管理效率。

  (二)完善利率定价和经营机制

  首先,完善定价机制。存款利率的确定,应根据市场战略和形势,紧盯同业拆借利率,依据资产负债、期限成本结构和风险偏好,分析测算利率浮动幅度,制定不同产品、期限和各档次的具体利率水平。贷款利率的确定,应结合同业拆借利率和变化趋势,根据信贷策略、贷款期限和风险水平,分析客户行业结构和行业发展前景,综合客户信用记录等因素实行“一户一价”的浮动定价。

  其次,精细化管理。一是细分客户产品,精准计量客户风险、产品成本和综合贡献度;二是对各级经营机构的资源配置和绩效开展定期评估改进;三是建立统一的产品客户报价系统,对各级经营机构实行分级授权管理。

  第三,业绩考核。利用成熟工具进行数据挖掘,对各级经营机构按产品、客户分类进行管理会计的成本核算和业绩考核,以促进各级经营机构科学测算,合理定价。

  (三)强化资本主动管理能力

  随着《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正式实施,商业银行跨入了强资本约束时代。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各项贷款新增2.94万亿,以12%的资本充足率估算,仅此就需增加0.35万亿的资本金。按照资本管理办法计算,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28%和9.85%,分别比2012年末按照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口径计算的13.25%和10.62%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再加之银行利润增长放缓,不良贷款压力增大,股市疲软,通过利润留存或资本市场再融资的方式可能难以完全化解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缺口。

  资本管理办法的实施,使得依靠资本消耗、追求规模增长的发展模式不再可持续。为此,商业银行应当积极调整资产负债和客户产品结构,运用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RAROC)、经济增加值(EVA)等兼顾资本占用与价值创造的管理工具,对产品业务盈利能力、风险加权资产占用进行科学测评,建立起资本、风险与收益协调匹配、动态平衡的资本管理机制。同时,根据市场发展和融资环境的变化,调整充实资本工具,组合搭配运用,形成多元、动态的资本补充机制,进一步夯实基础。

  (四)健全完善市场风险管理

  目前,商业银行主要的资产负债是存款和贷款。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率影响因素增多,波动频繁,将会导致诸如: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会因价值变动差异而引发收益性风险,存贷款利率波动、长短期存款(或贷款)利率波动会因波幅差异产生结构性风险等,会加大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管理难度。

  随着利率管制的彻底放开,还将进一步促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多元化,金融投资、同业拆借等结构性比重将逐步提高,利率风险管理的难度势必越来越大。因此,商业银行首先应当夯实资产负债的管理基础和提高管理运用能力;其次,亟须完善市场利率风险的监测评估机制和工具,以有效应对利率波动;第三,丰富风险管理工具和提升组合运用水平,以应对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金融产品、业务创新和表外业务快速增长的新挑战。

  除持续加强市场风险管理外,商业银行也应不断完善对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以全面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增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尼古拉斯·拉迪、尼古拉斯·博斯特.《论中国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金融发展研究》2013年第04期.

  [2]德勤中国.《中国利率市场化之影响与应对策略》,2013年5月.

  吕峻(中国建设银行云南总审计室,云南昆明650021)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