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会计入门的学习
- 来源:时代金融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会计主体,会计要素,会计恒等式,借贷记账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1-15 12:44
【摘要】会计是中职学校财经专业最重要的一门课程之一。中职学生普遍反映会计难学。会计难主要是入门难,具体表现在:1.概念抽象难理解;2.听起来似乎能懂,确不会做题,或根本无从下手;3.学过后相互混淆理不清头绪等等。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的学习更快更容易入门呢?只要通过一些通俗易懂的相关例子以及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练习,在学习中就能化解这些疑难点。
【关键词】会计主体 会计要素 会计恒等式 借贷记账法
会计是中职学校财经专业最重要的一门课程之一。具有很强实用性与实践性,但中职学生基本初中毕业,缺乏对会计方面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普遍反映会计难学。会计难主要是入门难,不仅仅是初学者,一个学期下来,没入门的也不少。具体表现在1.概念抽象难理解。2.听起来似乎能懂,确不会做题,或根本无从下手。3.学过后相互混淆理不清头绪等等。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的学习更快更容易入门呢?笔者经实践,认为可以应用一定的教学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决。
一、会计主体的理解
会计主体也被称为会计实体,是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在我国主要是各类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部门,是能够进行独立会计核算的单位。它明确了会计人员必须站在特定主体的立场上记录和报告该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并清晰地区分该会计主体的财务活动与该主体所有者的财务活动及其他相关单位和上级主管机关的财务活动。会计主体这一概念实际上规范和划定的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明确了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最基本的前提之一。
说通俗一点就是会计要清楚“替谁做事?”及“是否分内事?”怎样使这个概念理解得更透彻呢。例如,甲公司生产的产品销售给乙公司,收到30万元。若站在甲公司这个会计主体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公司增加了30万元的货币资金,即资产增加了30万元;另一方面,由于这项资产是公司通过销售商品取得的,公司的收入也增加了30万元。这样就很清楚地反映了该公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资金的来龙去脉。如果以乙公司作为会计主体,则应反映收到的商品以及支付的款项。体现在银行存款减少,用去购买了原材料,而库存的原材料增加了。乙公司所要记载和反映业务也不是甲公司分内的事。由此可见,同一笔业务如果在不同会计主体的角度,反映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
同时,会计主体又和法律主体的范畴不尽相同。一般情况下,法律主体必定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却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合伙企业不是法律主体,但却是会计主体。又如在控经营的企业集团中,母公司及其所控股的子公司均为法律主体,各自也是一个会计主体。但是为了反映企业集团的总体情况,需要在母公司及其所控股的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的基础上,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这时,企业集团尽管不是法律主体,但却是会计主体,由此可见,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若干个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或企业内部的某一单位,可以是企业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单位。是否能独立核算是一个最重要的依据,独立核算体现了“是分内事”又如,企业的食堂不是会计主体,但食堂被人承包了,食堂就一个会计主体了,承包者可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虽然不是法律主体。
二、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理解与应用
权责发生制是在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前提的基础上产生的,企业在大量的经营活动中,经常会遇到货币资金收支与交易业务等事项的发生不在同一个会计期间的情况。例如,甲公司在6月份销售了产品,货款延迟7月份甚至3个月后才能收到;公司6月份使用贷款应付的利息,需要到7月份或之后才支付该笔款项等等。当企业发生这类经济业务时,企业应当以该项经济活动发生时所在的会计期间6月份进行反映,还是在实际收到或付出该款项所在的会计期间7月份进行反映?对这个问题处理方法不同,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成果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变动。为了统一核算,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已明确了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权责发生制也称为应收应付制,是指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发生或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与这之对应的是收付实现制,它是以实际收到现金与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标准。它主要适用于不核算经营成果的行政事业单位。故以上甲公司应当将6月份实现的销售收入计入6月份的收入中,而不能延续到7月份来反映;同理,7月份实际支付的利息费用,也计入在6月份的费用中。这样,按照收入和费用应当归属的会计期间来确认、计量收入和费用,所计算的企业经营成果才更具有科学性。两种方法本身不算难理解,然而在权责发生制前提下,产生一些特有的相关概念,如应收、应付、递延、待摊等等,在应用上使初学者极易造成混乱不清。要准确无误地归类,除应多分析对比和思考外,回归到这些概念产生的根源,也有利于更好地把它们理解清楚。
三、会计各要素的理解与归类
会计要素是会计分类核算的基础,一个会计主体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是必须具备一定数量的资金,其来源包括向债权人借入的和投资者自己投入的两个方面。这些资金在企业中不断地经历被投入使用或耗费及收回的运动,资金以成本、耗费和收入形式表现出来。同时,资金在运动中实现了增值,从而实现了企业的增值。会计就是要对资金运动的过程及结果进行核算和监督,为了使核算和监督内容作具体的分类和界定,就产生了会计要素。我国的会计要素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项。有几项对初学者太抽象难理解也易搞混。
资产是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这是相对好理解的一个要素,但是“长期待摊费用”为何归类到资产要素,初学者是很难理解的。长期待摊费用是指当期已支付的、应在一年以上期间内分期摊销计入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的支出,包括开办费、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和股票发行费等。用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这一内容就能间接理解了。首先它完全符合资产的概念,能给企业带来预期收益。其次,产品是企业的资产毫无疑问,机器设备的价值长期不断地转移到生产出来的产品中,其相关的维修保养费用也自然跟着转移到产品中。所以在产品在一资产中包含了原材料“资产”和转移过来的“资产”等等。这就让初学者很“直观”地理解了。
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实义务。其中难理解的是“预提费用”为何成了负债类。预提费用是指企业按规定预先提取但尚未实际支付的各项费用。 也说就是企业还没支付,但应该要支付的。不能简单的从字面上看是“费用”给搞混淆。从概念上看,企业没支付且应该支付就是欠着的债,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也是现实义务。故属于负债类。这尤其要避免与“待摊费用”相互混淆。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它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该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所有者权益中,实收资本或股本较好理解,而资本公积主要是资本溢价来的,也就是与生产经营没任何关系是一种“纯资本自身增殖”所以仍要归属于所有者权益。盈余公积与未分配利润其来源都是企业的盈利。可通俗的比着老板出钱开店,已支付了员工工资、店租、水电、交税等等,最后剩下来的当然归出钱开店的老板,也可认为是其出资带来的收益。
四、借贷记账法的分析与理解
借贷记账法是复式记账法中最科学、最完善的一种记账法,因而在会计实务中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记账法。它是以“借”、“贷”二字作为记账符号,记录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的一种复式记账法。其理论依据是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任可一项经济业务发生都会涉及两个以上要素变化,但等式的平衡永远不会被破坏。并规定账户的左方为借方,右方为贷方,按账户性质来登记增减额。
首先,生活中存在着借贷关系,借贷有本身含义。但借贷记账法中,是以“借”、“贷”二字作为记账符号,并不表示任何借款或贷款事项,纯粹是记账符号,也没有其他任何意义,只是表示账户上两个对立的方向或部位通常称为借方和贷方。初学者要避免被习惯干扰。
其次,在账户的结构上,特别对于增减变化的记账方向上很容易弄错搞反。最好的办法是牢记会计恒等式及等号的两边的相对应关系。等号左边看作借方,资产在等号左边,所以借方登记资产的增加;同理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在等号右边,贷方登记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增加。减少就刚好相反了,贷方登记资产减少,借方登记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减少。公式加上对应法可以很好地解决初学者的困惑。
再次,对编制会计分录常无从下手或出错。由于涉及到账户及借贷方和金额,初学者编制会计分录不熟练,要注意遵循以下思路:第一,分析经济业务涉及哪些会计要素,应该使用的会计科目和应记入的账户及该账户的性质。第二,分析哪些会计要素增加了,应记在该账户的哪个方向;哪些会计要素减少了,应登记在该账户的哪个方向。第三,分析记账金额是多少。
最后,对每一会计期间内发生额进行试算平衡。根据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每一笔经济业务的借方发生额等于贷方发生额,那么,一定会计期间的全部经济业务的借方发生额与贷必相等。通过试算平衡可以检查核对会计分录编制及记账有无错误。
以上是对会计初学者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疑点和难点,也是入门的“门槛”。笔者体会到,过于专业性的讲解反而不利于初学者学懂。只要通过一些通俗易懂的相关例子以及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练习,在学习中就能化解这些疑难点。
参考文献
[1]张玉林,陈伟清.《基础会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郭丽华.《基础会计》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张艳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