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郁达夫小说奖·短篇小说终评备选篇目及审读委成员评语(二)

  • 来源:江南
  • 关键字:郁达夫小说奖
  • 发布时间:2014-07-07 16:39

  ★7票

  《亲人》

  《作家》2013年第1期 作者:叶弥

  吴秀明:独特故事和独特人物背后有“思想”。

  何志云:天堂地狱却在一念间。何湘就在一念转换中,从怨的深渊走向爱的世界。

  张新颖:在复杂的关系和长期的心结中,忽然照进了亮光。叶弥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她让主人公在世界像一张纸被捅破的地方,看到了这样的真相:这真相就是爱。

  张燕玲:私生女何湘在16岁离家出走,8年之后在偶然中走向寻母之旅,寻亲之前及过程,矛盾百出,内里紧张,作者沉静款款地展示了何湘无爱的伤疤;旅程之后,矛盾平息,伤疤愈合,何湘坚硬冰冷的内心步步回暖,并找回爱的能力。换一种角度,人生便有了亲人和爱心。简约的故事,内核伤感,发人深省,既充满宿命感,又内蕴着决绝尖锐的悲凉和慈悲。

  邵燕君:叶弥的《亲人》精短、精湛、有力量。小说写一个心怀怨怼的私生女经过漫长的漂泊、与世界的抗拒,最终与母亲和解,与世界和解。小说表面的冷硬与背后的温暖、空灵完美贴合,简短的篇幅里勾勒出一个广阔的世界,并且弥漫着佛光。

  胡殷红:叶弥的这篇《亲人》,阐释的是一个爱恨交织,并且无法从情感上将爱与恨分开解释的人生经历。但作家以其智慧的方式告诉读者,如果换一个视角看待爱与恨,换一个角度处理每个女性都会遇到的问题,也许命运就可以有另一个走向。

  贺绍俊:我愿意用“奇异”这个词来描述我读叶弥小说的感觉。叶弥的叙述能让我们感受到她的内心非常强悍,她对她所书写的人物又是非常体贴。《亲人》将爱与恨截然对立的过程中展示人物的心理变化,最后看似归结到和解,却是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

  ★6票

  《皇后大道》

  《中国作家》2012年第1期 作者:吴君

  任芙康:从梦想到梦破,终至心灵的妥帖,实际是许多深圳人,乃至许多中国人都历经过的精神之旅。这一轨迹的勾画真实而不露声色,体现出作者既洞悉生活,亦有娴熟的艺术表现技巧。

  何志云:一个香港梦,零落一世人,连同命运裹挟下的友谊,一起见证沧海桑田。

  孟繁华:《皇后大道》虽然写的还是底层小人物,但在结构上有了变化。小说先是写出了水英母亲对阿慧嫁到香港的艳羡,然后写水英亲眼看到的阿慧生活。这个比较彻底颠覆了对资本主义想象的一厢情愿。小说虽然“很主旋”,但在具体细节处理上仍可圈可点。

  胡殷红:吴君是一位具有深挚人文情怀的小说家。她的文学创作与深圳这个城市符号紧密相连。她用文学不断打捞一个又一个藏身于都市深处的微小灵魂。这部分弱小身影在农村与城市文明的巨大碰撞中,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困境,能够引发读者强烈的心理反应。《皇后大道》拓展了深圳叙事的外延,展示出逃港这个大历史背景下两个女孩令人唏嘘的命运轨迹,以及面对内地经济的发展和优裕生活,她们内心的巨大落差。作家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从未出现过的香港底层人物形象。《皇后大道》叙事绵密,情感真挚内敛,意味深长。

  贺绍俊:吴君的小说写作既与移民身份有关,也与深圳有关,她用移民的眼睛观察“亲爱的深圳”,她又以深圳人的新经验去整合过去的记忆。这种情感和思绪的双向交流,使她总是能从眼前的物象里看到某种象征性的意义。《皇后大道》是以香港的一条著名道路作标题的,她把深圳人的香港心结刻画得淋漓尽致,吴君想探究的是,深圳人踏上皇后大道之后会走向哪里。吴君的小说叙述从来也不绕开物质与欲望,但她始终关注着物质、欲望与精神、灵魂的纠结。《皇后大道》中的陈水英和阿慧的友情的中断也是因为受到物质和欲望的干扰。

  谢鲁渤:深圳人香港心结的别样解读,耐人寻味的相亲记,世态更迭中的人情演绎,透视出历史的喜剧性,轻快好玩,有滋有味。

  ★6票

  《良宵》

  《天涯》2012年第6期 作者:张楚

  何志云:一老一小,至性至情。文字清丽婉约,少见了!

  张学昕:《良宵》在短篇的长度上敢于不断地蓄势不发,而在接近结尾处让小说的高潮出现,缘于作者对自己细节描写的信心十足。张楚描写老太太对不断来家里偷吃东西的孩子的好奇与有意宽容的情节,都有平实而又引人入胜的力量。小说的结尾,那写患艾滋病的孩子在土岗上伸出他冰凉的小手紧攥住老太太榆树皮似的手的一笔,足以产生持久的艺术力量。这一老一小对村人与亲人的远避,终于迸发出一股催人泪下的悲愤的暗流。

  洪治纲:一位繁华落尽、饱受沧桑的戏曲名旦,为求晚年生活的安宁与恬淡,选择了一个偏远的小村居住。然而,一位人见人惧的艾兹病患儿,却激起了她的生命潜能和热望。于是,在怜悯和体恤的感召下,她义无反顾地开始了生命之间的艰难沟通。小说以一种非常平实的话调,缓缓剥开老太太的生命内核,凸显了人类心灵应有的广阔。

  胡殷红:《良宵》通过情节、细节的描述,深入刻画了一位与身患艾滋病的孤儿建立起忘年之交的戏曲女演员形象,以及他们之间所发生的故事。张楚对底层人物的悲悯情怀体现在他的文学世界,而他的小说体现的是作者的内心世界。

  贺绍俊:像张楚的小说,就有纯文学的品质。因此有人在评论张楚的小说时,感到难以归类,他看上去写的都是底层生活,写的都是小人物,但明显又不同于所谓的底层写作,不同于苦难书写。这就在于,他是以文学的方式去书写底层生活,去体验小人物的。如果以张楚的小说为例,来回答什么是纯文学,那么就可以说,纯文学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支曲别针,是阳台上可以看见星空的天文望远镜,也是可以嚼碎后止疼的出租房院子里自然生长的野薄荷。《良宵》也许在张楚的小说中是唯一的主题意识过于明显的一篇,但张楚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体贴和知解,充分体现在他的意犹未尽的叙述之中,同样是一种文学的魅力。

  谢鲁渤:隐居乡间的昔日戏曲名旦与艾滋病少年患者间超越世俗的友爱,情感空间饱满,叙事细腻生动,行文节制,一老一少的美好内心感人至深。

  ★5票

  《灵魂课》

  《收获》2012年第1期 作者:朱山坡

  李国平:是一篇读来沉重的小说,“你知道有灵魂吗?”“你相信灵魂吗?”这是小说中母亲的发问,但不是形面上的发问。灵魂问题,夹裹着残酷的现实。作品不动声色地叙述而出,触及到的却是时代图景和关于命运、关于存在、关于灵魂的思索。小说于平静叙述中散发出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吴秀明:从独特角度对当下国人精神状态作了评价,带有某种“寻魂”的寓意。

  张新颖:对当代中国现实某种困境的令人痛心的书写,荒诞而沉重。

  张燕玲:这篇寓言性的小说,以一位母亲到儿子打工之城的骨灰客栈为儿子找魂切入,演绎了一个乡村青年宁死也要将灵魂寄留城市的荒诞故事,深刻挖掘了当下中国城与乡的灵肉分裂和荒芜。沉郁顿挫的笔锋,涂抹出一种令人震撼的文学力量。

  胡殷红:朱山坡的小说从不只讲故事,他总是希望通过叙事将读者带入更深刻的思考。《灵魂课》写一个母亲到城里来寻找儿子亡灵、安息儿子灵魂的故事。这篇作品具有严肃的批判性,直指城市化的灯红酒绿使得来自乡村的年轻民工迷失自我,灵魂无处安放。作者对民工在城市生活的艰辛和心灵磨砺描写得如身临其境。语言精致,思想深刻。

  ★5票

  《小流放》

  《人民文学》2013年第5期 作者:鲁敏

  任芙康:故事所叙,系家长为子女学业做出种种“牺牲”的常见现象。夸张却又极具真实感的笔触,表现出作者文字好、思考深的功底。

  李国平:《小流放》涉及当下的教育问题,由此进入当代生存状态的书写,小说在精致的格局里,融入了对当代人精神状态的思考。

  张学昕:《小流放》对当下现实的平淡书写,似有八十年代池莉们新写实主义重现的意味。穆先生夫妇为孩子的中考而租房蛰居,他们放弃了一切娱乐的活动,在“流放”的“清苦”中,穆先生不甘漫长而无聊的生活,他意识流一样想象着前面租住于此的单身女子的世界。最后,穆先生在一个仓促的夜晚,老鼠一样与他的妻子偷行房事。但屋外学习的儿子的声音使他感到了愧疚,他在后半夜偷偷回到他们真正的家里寻找儿子复习的资料。那时,我们在他流出的“又大又黑”的泪水中,看到了他“刘震云的《一地鸡毛》”似的破碎的悲哀。

  张新颖:鲁敏的《小流放》把灰头土脸的生活写得惊心动魄。这本来是个“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故事,作者却坚决不打温情牌,而是狠下心来,耐下心来,把俗气生活的油腻与困乏慢慢铺陈开去,仿佛一场越陷越深而醒不过来的坏梦,直到最后“山崩地裂”,泪不能止。

  孟繁华:《小流放》讲述了穆先生和妻子为了让儿子中考能考出好成绩,暂时离家,到学校附近的小区租房子生活的“小流放”日子。荒诞的选择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当下中国的教育问题和家长的心态。小说在表现家长爱子之心外,也让人读到了一种生活重压下承受的煎熬。

  ★5票

  《从此相惜》

  《花城》2012年第5期 作者:方格子

  任芙康:如“祖父”般勤劳、良善、笃定、淡然的老一辈农民,已然如出土文物。作者以真挚的情怀、纯朴的语言,塑造出的人物,具有续写“历史”的价值。

  孟繁华:小说以散文化的方式,在温情脉脉不动声色中,讲述了祖父的晚年以及讲述者与祖父的亲情。温婉和暖意贯穿全篇,语言简约,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小说。

  洪治纲:小说以晚辈的视角,叙述了祖父豁达而丰沛的一生。这是一个传奇性的祖父,一生娶了三个女人,不是因为风流,而是出于怜悯。他以乐观的姿态,笑对一切世俗情态,似乎超越于尘世之上,然而他又心若明镜,对妻子与下辈们了如指掌。所以,他以死后的精心安排,展示了一颗仁慈而豁达的灵魂,也让后辈们感悟到“相惜相爱”的人伦是何等地重要。

  胡殷红:方格子的《从此相惜》是在叙述有关“祖父”的故事。作品表述了对祖父的敬仰,描述了祖辈形象,解析了老一辈的特殊心理。祖父出于怜悯一生娶了三个女人,他面对世俗评价,超然置之。祖父精明过人,精心安排死后事宜,他的宽容、智慧,令后辈们感慨万端。作者把这一很难把握的题材写得有滋有味、入情入理,用细节堆积人物形象,提炼老一辈的精神品格。

  贺绍俊:方格子以淡淡的笔墨来写亲情,写死亡意象,既有一种诗意的凄凉在,又有一种对长辈的敬仰之情在。

  ★5票

  《四季红》

  《印刻文学生活志》2013年8月 作者:蒋晓云(台湾)

  张学昕:《四季红》写出了一个女子绵长而倔强的力量。与苏童的《红粉》不同,蒋晓芸将妓女秀枝对屈辱与冷漠的抗争写得不屈不挠,在这个男人统治的世界里,她粗大的身体似乎弱化了她的女性特征,但仍然使我们对她肃然起敬。同时,秀枝的一生也是台湾变迁的缩影,这是一篇瞩目女子地位而又溢出了女性主义的宽广的作品,小说的结尾以老迈的秀枝终于打胜了官司而给我们留下一些温暖的慰藉与希望。

  张新颖:在漫长的人生和时代的大转折中,卑微的女性却显示出强韧的生命力量。

  张燕玲:台湾妓女秀枝在妓院“四季红”工作与从良后半个多世纪生活的幸与不幸,演绎了一个卑微女性无奈而坚忍的人生命运,也较好地体现了作者“民国素人志”系列对大时代中小人物“素人”们的人性挖掘和“诗情”发现。

  邵燕君:《四季红》是蒋晓云的“民国素人志”系列的一部分,写一个叫秀枝的台湾妓女半个多世纪的生活。秀枝仿佛经历了一个女人所能经历的一切不幸,但作者偏偏又为她安排了可靠的老邹,还有家里的遗产,这些都是背负不幸的人所遇到的最大幸运。小说要展示的不是诗情消解的“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的日常生活逻辑,而是一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坚忍,秀枝的故事有着童话的魔力,这正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时代风云中“素人”们的“诗情”。

  洪治纲:这是一个有关救赎和轮回的故事。文盲秀枝自幼便被赌徒父亲卖到了北投,不仅受尽客人的凌辱,而且受尽家人的压榨。嫁给大陆退守的老邹之后,她终于艰难地过上了正常的生活。然而,兄长们依然不忘欺凌这个曾靠自己的身体支撑全家的妹妹,秀枝终于在反戈一击中,完成了自己尊严的救赎,并且意外地搬回曾经不愿再见的故土,形成了一个命运的轮回。

  ★4票

  《唱晚亭》

  《民族文学》2013年第5期 作者:叶广芩

  李国平:《唱晚亭》延续了作者的一贯风格,小说叙述老到,平静中透着沧桑感,在怀旧的意绪中加入了复杂的文化批判。是一篇意蕴丰富又令人深思的小说。

  吴秀明:为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不堪命运而忧,叙述优雅而有品位。

  孟繁华:《唱晚亭》,是叶广芩“亭台楼阁”系列作品中的一篇,小说讲述一个世家的沧桑和子弟的飘零,呈现出了那个时代世风和城市的文化底色。小说围绕一块刻着“唱晚亭”的石头展开情节,以荒诞的方式刻画了一群唯利是图的市侩。

  洪治纲:一个曾经显赫、不乏教养的家族,最终在历史的肢解下,繁衍出一群贫穷而贪婪的子孙。小说围绕着祖宅中遗留的一块“唱晚亭”之石,让这群子孙贪欲横飞,狡黠四溢,并最终化为泡沫。而作为祖辈的“我”,却成为唯一的历史见证者和贪欲的买单者。

  ★4票

  《你为何心虚》

  《上海文学》2012年第10期 作者:斯继东

  任芙康:女人赵四所遇,不是一个人的问题,不是一个家庭的问题。背叛、抗争、妥协的三部曲,已成时尚剧,时时处处上演着。然而并无大惊小怪,人人似乎习已为常。这绝非是社会的宽容,实乃“大面积”陷落之后的无奈。行文利落、潇洒。

  何志云:丈夫出轨后的女性心理,深处则是卑污的社会之网;作品挖掘隐秘的复杂人性,给出手术刀般的犀利剖析。

  洪治纲:一次意外的发现,让赵四看到了丈夫黄皮的婚外情,也使赵四陷入空前的情感危机之中。然而,面对家庭和孩子,赵四左冲右突,最终还是束手就范。这篇小说以一种轻快而又率性的语调,呈现了一个女性面对家庭、社会伦理和自尊之间的艰难对抗,也折射了男权社会的潜在规训。

  谢鲁渤:貌似维持夫妻关系的一种新理念,实为现代人面对无处可逃的情感困顿所选择的苦中作乐。点穴准,入针深。

  ★3票

  《离婚》

  《江南》2012年第1期 作者:胡学文

  任芙康:世俗图像,“经典”案例。离婚未遂数十载,坎坷人生半条路,投影出岁月的变迁与生活的荒谬。

  李国平: 乡土写作的另一道风景,小说涉及乡村伦理,又折射出时代变迁的痕迹,作者的行文颇得中国传统叙事的韵道,而作品的主题,又混合着文学和社会学诸多内容。

  张学昕:胡学文的《离婚》似乎有意接续鲁迅《离婚》的主题。秦月娥一生五次闹离婚,均无法实现,虽她的泼辣胜过爱姑许多。这小说的主题虽是对着女性地位的低下,但胡学文也将生动的对乡村的描写间杂于中,秦月娥的五次离婚分别对应着中国的五个历史时期。最后,在秦月娥年近六十的时候,她的丈夫赵不忘终于答应了她的离婚要求,但当他们来到民政局,发现他们的结婚证已经丢失,既然无法证明他们是夫妻,自然无法办理离婚。于是,这荒诞的结局之中,就流淌出喜剧的悲哀了。

  ★3票

  《紫霞湖》

  《钟山》2012年第5期 作者:叶兆言

  任芙康:少男爱上少女,爱得莫名其妙,且数十年不改初衷。有情人终不能成眷属,因女方压根儿就缺情。平实的调子,叙述平实的故事。但那个年代的少男少女,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于是小说有了别样的韵味。

  张学昕:《紫霞湖》的情节三折四回,暗示着人生与命运的传奇与定数。叶兆言能在这样的短篇里制造出如此曲折的叙事效果,实属不易。他似乎在“戏弄”曹承林对刘潇忠贞不二的爱情,让他在看似唾手可得时又品尝到失去希望的痛苦。叶兆言文字的平实与其祖父相似,但他追求小说构思的巧妙与情节的出人意外又别有手眼,他是在传统的现实主义中显示出传奇、话本小说意味的隐秘的先锋派。

  孟繁华:这是一篇结构讲究、语言精致的小说。爱情,无论当初如何炽热,也难免被生活打磨得黯淡无光。即便是恋人、夫妻,也难免在相互制约和冲突中产生难以言说的种种痛苦、孤独或哀怨的内心感受。小说对人的情感深处的探究,显示了作家独到的文学眼光。

  ★3票

  《浮屠》

  《人民文学》2013年第8期 作者:刘荣书

  吴秀明:饥饿时代的饥饿书写。

  张学昕:《浮屠》以佛教词语命名,大概暗示着忏悔与宽容的主旨。它在小说中的出现是因为与粮仓的形似。刘荣书的语言有着鞭子似的力道,一句话一道抽打的痕迹,使人惊异于其文字的稳准狠。因此,我们在这篇小说中也能看到刘恒的名篇《狗日的粮食》中才有的老辣,以及那马传丢了粮食后与瘿袋女人一样的撕裂人心的悲嚎。此外,它又间杂了其他的东西,男人的尊严与非理性,女人的虚荣与仁慈,人类的欲望与伦理,仇恨以及仇恨过后的忏悔,它们都混杂在那生命的挣扎与死亡的血污之中。

  邵燕君:《浮屠》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少年所经历的关于粮食的故事。在那个饥饿年代,盛放粮食的粮仓是物质实体,更是独特的精神存在。小说里,粮仓的隐喻在发生着变化:少年苏双眼中,粮仓是“塔”,寄托了他对世界的美好想象;在晚年苏双的眼里,粮仓则是“浮屠”,是经历世事后的透彻、慈悲。值得思考的是,小说里,苏双把个人记忆变得“颇有禅宗意味”的方式是对绘画的命名,与其说是绘画,不如说是涂抹,他固执地将“旧时代的产物”命名为“浮屠”,重构历史的方式如此简单、粗暴,这或许就是小说真正想告诉我们的时代症候。

  ★3票

  《宁宁》

  《江南》2013青年作家专辑 作者:张忌

  任芙康:“小姐”工作,特殊职业。故事行进间,写出了人心叵测,世事艰辛。你只要成为了不幸之人,尽管可能时有精神与物质的“斩获”,但恒久的悲凉却是注定的。

  吴秀明:对风尘“小姐”充满同情和关爱的书写。

  何志云:按摩女对爱情和平凡人生的向往,骨子里的善良及自尊,以及内心深处的委屈,令人唏嘘。

  ★2票

  《醉意》

  《人民文学》2013年第3期 作者:张惠雯

  张学昕:《醉意》对女性内心的探进有着凌淑华《酒后》那样的韵味。在一个静谧的雪夜,一个平日沉默寡言的女子借着微醉的掩饰,将她侨居海外庸常的生活中埋着的对“真诚、无间的爱、浪漫的美”的向往表达得淋漓尽致。最后,在第二日酒醒的午后,她的丈夫以诋毁的方式告诉她,那个雪夜总伴她去“疯”的越南人埃利克只是个同性恋,这时,我们看到了复杂的人心中那每一个人都“要有爱的对象”的虚无与真切。这是一篇在日常的平静里挖掘人心波澜的优秀作品。

  洪治纲:小说以新移民生活作为故事背景,在东西混杂的文化语境中,饶有意味地展示了一位置身海外的青年女性对婚姻的不满和突围的艰难。在陌生的异域环境中,女主人的内心充满了孤独和压抑的情绪却无法排遣,只能借助一次醉酒获得短暂的宣泄。尽管这只是一次非理性的冲撞,但它同样昭示了人物在伦理与情感之间的微妙裂痕。

  ★2票

  《老桂家的鱼》

  《上海文学》2013年第8期 作者:南翔

  何志云:都市里的河流,遗民般的人,如同那条风干的大鱼 ,被世人遗忘而由作者打捞。文学的悲悯既是眼光更是情怀。

  胡殷红:南翔的《老桂家的鱼》从历史的、人文关怀的视角描述深圳都市底层生活。他从物质文明发展最快的城市深圳和在那个环境中不如意的人身上解读时代的落伍者,分析城市化、繁荣背后边缘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南翔的人文情结、悲悯情怀背后是他对社会发展进程中深刻的思考。

  ★2票

  《师父》

  《人民文学》2012年第12期 作者:徐皓峰

  张学昕:《师父》在历史与武侠之中来表现人心与传统,这在当下小说界属于小众。难得的是徐皓峰能将缥缈的历史人物写得如此传神而有真实的质感,这显示了他扎实的细节描写功夫。小说渗透了对“民族大义、师徒伦理、男女欢爱、大我小我”的各种主题的思考与挣扎。更使人赞叹的是,在这样一个短篇的长度里,作者能为我们描画出五个以上的鲜活人物,这是当下众多小说家均缺乏的一个十分可贵的本领。

  张燕玲:行云流水般地叙述了传统中国武术界开馆与踢馆的故事,在人生险境和特殊际遇的渲染中,既展示了传统的踢馆文化和侠义精神,又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富于戏剧性与快意阅读的另类文本。

  ★2票

  《遇见穆先生》

  《收获》2013年第6期 作者:旧海棠

  洪治纲:这是一篇散淡却不乏韵致的小说。一个生活毫无压力却又颇觉无聊的中年妇女小艾,在一次度假过程中,偶遇返乡的穆先生,并在一次古村寨的游玩中,走进了穆先生的祖宅。随着穆先生若有若无的介绍,以及自己的梦幻,小艾的内心渐渐地泛起了某些涟漪,似乎在逼近注定将成为记忆的“廊桥遗梦”。

  谢鲁渤:旅途中的男女相遇,除去苟合偷情之外,还可能发生什么样的故事?作者避易趋难,着力于营造小说的迷人气息,清新脱俗。

  ★2票

  《不可思议的左手》

  《2013年台北文学奖作品集》 作者:许舜杰(台湾)

  吴秀明:写手疾恢复,也是在写人生和家庭的变迁,构思奇特,融入了深切的人生体验。

  邵燕君:作者用温情脉脉的笔触,写出了一个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心境变化。“我”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左手有了右手的功能,惶恐过后开始观察、思索很多事情,回忆“我”的算术工作、婚姻,还有早年的战争经历,思考“我”和儿、孙三代人所面临的社会现实。小说的结构设置很巧妙,以“我”、老伴和儿子一家四人的起床、吃早餐开始,以“我”和老伴两人吃早餐结束。其间,“不可思议的左手”牵出了历史记忆,也搅动了心底的波澜--“左手”这条线索使得小说成为“不可思议”的佳作。

  ★1票

  《捉迷藏》

  《收获》2012年第1期 作者:王璞

  张学昕:《捉迷藏》是那种细细品味而愈发显出深意的作品。小说在进入真正的叙事节奏前,有大段的心理分析与情境交代,但直到最后,“我”被伙伴反锁在图书馆里而父母均丝毫无察,这时,真正的小说才刚刚开始,但很快,它又结束了。所以,我们只好再回头去看前面,直到这时,我们才真正知道作者在为我们写下了什么样的东西。

  ★1票

  《迁坟》

  《民族文学》汉文版2012年第6期 作者:马合木提·约勒瓦斯 翻译:巴赫提亚·巴吾东

  何志云:小说确实出色。“迁坟”事件一头导向俗世,一头连接传统。维族文化单纯而又斑斓的想象,营造出来一个独特的文学世界。

  ★0票

  《躺卧行动》

  《香港文学》2013年1月号 作者:韩丽珠

  (作品排名按得票多少为序、审读委成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