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万能”饵:蚯蚓
- 来源:垂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鲫鱼,气温,钓饵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02 15:26
春天开始,万物复苏,鱼类也活跃起来。在南方,气温回升后,鲫鱼的食欲会随之恢复并且迅速旺盛起来;而在北方,从野钓水域冰雪消融殆尽半个多月至20多天后,鲫鱼会出现一年当中最强烈的进食高峰,这个高峰短则持续三五天,长则10来天。这期间,无论南方还是北方,蚯蚓都是当之无愧的主角钓饵。
因钓具、对象鱼种类、对象鱼大小,甚至钓场地域的不同,蚯蚓的装钩方式和使用方法也不尽相同。北方钓友用蚯蚓施钓时,尤其是钓鲫鱼时,大多采用分段挂钩的方式,即根据鱼钩的大小把整条蚯蚓截成适当的长度,分成若干段,然后将鱼钩从蚯蚓的腔体内穿过。一般来说,大钩挂大段蚯蚓用于钓大鱼,小钩挂小段蚯蚓用于钓小鲫鱼;使用抛竿类的渔具无外乎用单钩、双钩、串钩、集团钩等钓组,手竿无非用传统钓钓组和悬坠的钓组。
南方钓友钓大鲫鱼更倾向于使用大小适宜的整条蚯蚓挂钩,不停蠕动的蚯蚓无疑会产生让鲫鱼无法抗拒的诱惑力。在使用方法上,南方钓友以其特有的细腻创造出了更有效的方法。早年,湖北一带有一种“摇卯”钓法——蚯蚓挂钩后并不直接抛入钓点,而是先浸一下水,然后把钩和蚯蚓一同放到干饵粉中摇一摇,使蚯蚓和钩子上沾满饵粉,之后再投入钓点。入水的饵粉迅速溶解脱落,起到诱鱼、集鱼、做窝的作用,和台钓的饵料雾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要知道,台钓才流行不到30年,而这种“摇卯”钓法始于哪个年代却无从考证了。
近几年,北方也有类似的钓法出现,不过不是传统钓,而是悬坠钓,操作上也没那么麻烦——台钓嘛,都是双钩,于是一钩挂蚯蚓,一钩搓饵或者拉饵,施钓时保持稳定的换饵频率,窝子很快就做成了。创造这种钓法的人的初衷是:两个钩子荤素兼备,爱吃肉的就吃蚯蚓,减肥美体的就吃素饵。不过实际施钓时,中钩的几乎都是蚯蚓,无论它挂在上钩还是下钩。
看来鱼儿还是爱吃肉,那就好办了:双钩都挂蚯蚓,投其所好获鱼应该更多吧?嘿,真错了,鱼获反倒少了;再恢复一荤一素的鱼饵,钓了没一会儿,上鱼频率又加快了,看来这一诱一钓缺一不可呀!
原来面饵在雾化溶解后如同窝子,起到了诱鱼、留鱼的作用,从而增加了蚯蚓被发现的机会。这种荤素搭配的用法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众所周知,不同水库中的鱼的食性各不相同,原本使用蚯蚓并不灵光的那些水库在用了这种方法后,鱼获却挺让人惊喜,原因可能就是“一素一荤”起到了“一诱一钓”的作用吧!
钓友们都知道“放长线,钓大鱼”的道理,也都听过“春钓滩”的渔谚,这两句话放到一起容易让新手们感到迷惑,但对于有过几年钓龄的人来说,却一点都不矛盾。春钓滩、钓浅没错,只是从浅水钓获的鱼的个头要比抛竿的鱼获袖珍得多,这就涉及到用小筏竿、矶钓竿或小海竿春钓大鲫鱼的问题了。
春季是鲫鱼吃钩的高峰期,会出现一年当中最猛烈的咬口,原因是什么?
春天到来时,蛰伏一冬的鲫鱼不仅饥肠辘辘,还要为产卵储备体能,所以气温一回升立刻胃口大开,这是网上给出的唯一答案。有人不禁疑问:深秋时节也会出现一个小的进食高峰,鱼要储备足够的能量度过漫漫冬季,可是秋天的鱼口为什么没有春天的那么猛呢?其实,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春天的鲫鱼要繁殖,它们会本能地集群,因此散兵游勇不多。
春钓滩时,鱼群相对集中,技巧也相对简单,可是要想在烟波浩渺的野钓水域准确地找到抛竿钓点就相当有难度了。说到这儿有人要问:“不是说春天怎样用蚯蚓钓鲫鱼吗?怎么说到这了?”看似有点跑题,实则不然。春天时,鲫鱼习惯集群活动,远处的大鲫鱼同样如此,所以,春季用抛竿类的钓具钓远处的大鲫鱼时,首先要找到鱼,只要找到鱼群,就能钓一次终生难忘的鱼,否则就鲜有收获。
各地的鱼情、水情各不相同,找鱼群也没有万能的规律可循,不过有一种地形通常会藏有大鲫鱼——漫滩的远处,突然出现2~6米深的深沟或大坑。该深沟或大坑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因为鱼是活的,要不停地游动,面积太大不利于钓者找鱼,面积太小又不能有效留鱼。所以,这处深水要大小适中。之所以说这么多,就是要强调春钓鲫鱼和其他季节钓鲫鱼的不同,决不是随便找一个看似有鱼的地方把钓组抛出去就能钓到鱼,即便你用的是最有效的蚯蚓也不行。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抛竿所用的钓组了。钓鲫鱼,手竿的细线小钩已经证明了灵敏度的重要性,抛竿类的钓组同样需要灵敏度,即使钓大鲫鱼,子线的极限也不能超过1.5号,主线则不能超过2.5号。
因钓组所限,蚯蚓不论是整条挂钩还是分段挂钩均各有利弊,比如单钩单饵,优势是装饵快捷,节省时间,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把钓组抛入钓点,钓快鱼时优势明显,缺点是仅有一个鱼饵,对鱼的诱惑力很有限;双钩双饵,优点是对鱼的诱惑力提高了一倍,出现不明确的信号时,钓者可稍作等待,直到信号明确再提竿,可降低空竿率,缺点是上饵的时间相应增加了;串钩是使用率最高的钓组之一,鱼饵数量增加了意味着被鱼发现的概率也相应增加,若采用立式架竿的方法,还可以同时实现钓底和钓离底,对钓点内活动的鱼展开立体式攻击;集团钩则利弊各半,有利的方面是,多枚鱼钩、多个钓饵集中在一点,如同小窝子,诱鱼力成倍增长,不仅上鱼快,而且跑鱼少;弊端是鱼钩相对集中,子线难免相互缠绕,无论是解开线组还是更换子线都很费事。所以,笔者的鲫鱼集团钩钓组用的是1.5号线,粗线毕竟稍微硬挺一些,可减少缠绕,但不可再粗,否则上鱼率会明显下降。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钓鲫鱼的黄金季即将结束,其他鱼类相继开口,它们对蚯蚓同样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黄颡鱼、鲇鱼、小鲤鱼。有人问:这个时候蚯蚓是不是可以大显身手了?非也。别忘了,野钓水域中还有大量杂鱼呢,各色杂鱼无一例外对美味多汁的蚯蚓垂涎三尺,不仅手竿不胜其扰,海竿远投也未能完全幸免。这个时候,我们就要选择夜间出钓了。夜间,各种杂鱼比较安静,黄颡鱼、鲇鱼又比较活跃,把握好夜钓时机,蚯蚓还是可以用的。另外,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下,钓者也可以放心使用蚯蚓,比如水流稍急的野河,因为水流的冲刷,杂鱼及小型鱼很难在急流中立足,而大鲇鱼是个例外,它们能在较深的主河道中来去自如,即使雨后涨水,水质变浑依然能够保持活跃。南方钓友使用蚯蚓钓大鲇鱼的挂钩方式也很有特点——数条大黑蚯蚓被横穿在大钩上,呈张牙舞爪状,效果比单条蚯蚓强很多。
上述几例都是蚯蚓针对比较有代表性的鱼种的功效,实际上,蚯蚓不仅受到肉食性鱼类的青睐,其他杂食性鱼类同样对蚯蚓情有独钟,可以说,蚯蚓对我们常见的淡水鱼种几乎都有极强的诱惑力,有人甚至用蚯蚓正口钓上过10多斤重的大鲢鱼,当然,这只是个例,并不具有代表性,但起码能说明,滤食性的鱼类饥饿时并不排斥蚯蚓。可见,称蚯蚓为“万能饵”并不为过。
另一种挖蚯蚓时常见的虫子——地老虎,也和蚯蚓有着同样的效果,它是蛾子的幼虫,因品种不同,有着不同的体色,常见的是土色和白色,胖胖的,总是很慵懒地蜷起身体,看起来萌呆呆的,其实它们躲在地下专门啃食植物的根茎,是一种害虫。不过因为它们胖乎乎的身材比蚯蚓更丰腴,所以钓获的对象鱼也相应较大,甚至能钓到大鲤鱼和大草鱼。
此外,一些虫子的幼虫或蛹也可以利用起来,只是相比蚯蚓数量更少,效果也无特殊之处,因此不再赘述。
文/图 吉林·姜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