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丛里的秘密武器:小昆虫

  • 来源:垂钓
  • 关键字:昆虫,蚂蚱
  • 发布时间:2015-06-02 15:36

  野钓的水边总是少不了草丛和树林,那是多得数不胜数的小昆虫们的家园。昆虫们形态各异,种群庞大,不过,若将它们用作钓饵,有人不禁要问:“能行吗?”

  近几年,国内悄然兴起一种舶来钓法——飞蝇钓法,拟饵就是模仿各种各样的小昆虫绑制的,它们五颜六色,栩栩如生,引得馋嘴贪吃的傻鱼一路追逐直至掉进陷阱。在洋人那里,这种钓法已经相当成熟,可见用昆虫钓鱼是可行的。有人也许会问:“洋人钓的很多鱼种我们这儿都没有啊!”事实虽然如此,但我们本土的大多数鱼种也是吃昆虫的。例如,一些养鱼户会在自家鱼塘贴近水面处拉一盏防爆灯,晚上打开,昆虫会在趋光本能的驱使下,义无返顾地从四面八方飞奔过来,忘形地围着灯光飞舞,一不留神跌落水里,挣扎的翅膀震动出一圈圈细微的涟漪,紧接着“哗”的一声,一个水花翻起后,它就成了小鱼的点心。可见,咱们的本土鱼种吃昆虫并不像人们把牛排当西餐那样,鱼的食谱里其实早就有昆虫这道菜了,而且是野鱼们的家常菜。所以,昆虫作钓饵肯定行。

  蚂蚱类的昆虫

  蚂蚱类的昆虫比较好搜集,笔者暂且将蝈蝈、螳螂、蛐蛐、蝗虫等草丛里比较常见的昆虫统称为蚂蚱类的昆虫,当然了,这在生物学上不够严谨,但作为鱼饵,为了便于钓友们理解,暂时以此统称之。

  笔者最常用的是水边以三棱草为家园的红头绿蚂蚱。这种蚂蚱个头适中,喜欢群居,方便捕捉,我们只需自制一个小孔的类似台钓抄网的蜻蜓网,到水边和抄网杆一连接就行了,这种蜻蜓网和台钓抄网的唯一区别是它深度更深,开口大,底部窄,能有效阻止入网的蚂蚱们逃之夭夭,捉蚂蚱的过程就不用细说了,每个钓鱼人都是淘小子,都会无师自通的。

  蚂蚱也没什么特殊的使用方法,会用蚯蚓的钓友都会用蚂蚱。不过,蚂蚱和蚯蚓一样,爱招小鱼,浮标动作杂乱而快速,大起大落中很难分辨出哪口是目标鱼,因此对钓者的耐性是个极大的考验。我有一个老哥儿们,我俩一起用蚂蚱,我被小鱼闹崩溃后就放弃了,他则依旧四平八稳地坐着,其实并不是他耐力好,而是他钓鱼特别懒,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决不提竿,甚至浮标没入水中还要等上几秒,再不露头才提竿,为此我嘲讽他:“你用浮标干啥呀?”可气人的是,他中鱼了,而且是大草鱼。更气人的还在后面,他中了第二条大草鱼后告诉我:“浮标‘嗖’的一下就黑没了,我寻思再等几秒,可浮标没露出来,竿子却弯了……”气人归气人,人家这么做其实还是有道理的。我们很难在杂乱无章、忽上忽下的标相中分辨出目标鱼口,如果浮标刚有动作就提竿,换饵都能累死人,因为空竿率太高。所以,他要等一个更明确的乃至肯定的信号才会做出刺鱼的动作。当然,他这样做属于懒人钓法,并不值得提倡,但却给人一个启示:用招小鱼的饵料在小鱼猖狂的季节垂钓要钓钝,钝到什么程度?钝到那些飞快的两三目的下顿或上升信号不被反映出来,只表现动作强烈的信号,毕竟用蚂蚱作钓饵的目标鱼不是那些巴掌大的小家伙,因此钓钝没问题。后来我的做法是,配铅的时候,铅坠的重量有意地大出浮标浮力,钓时铅坠躺底,浮标露出4~5目,这样做似乎很迟钝了,其实不然,因为蚂蚱的浮力较大,铅坠到底后蚂蚱并没有躺在水底,而是漂在铅坠的上面,剩余的浮力在子线的牵引下作用到铅坠上,抵消了一部分铅坠的重量,所以需要适当再加一点铅皮。不过,一个新的问题随之出现了——蚂蚱没到底,和水底的距离等于子线的长度,也就是说,子线越长离水底越高,那就很可能超出目标鱼的水层了,至少是更接近小杂鱼的势力范围了,所以施钓的过程中,子线宜短不宜长,或者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找到最佳水层。

  夜钓能够减轻闹钩的程度,调钓可以不必太迟钝,但这也仅仅是减少闹钩,并不能完全杜绝。有些钓友用发光棒时喜欢把发光棒的下端调得和水一样平,这样做的好处是,浮标长度有轻微的变化就能被捕捉到。但是,蚂蚱毕竟是招小鱼的,夜晚偶尔也会有小鱼过来捣乱,发光棒一旦没入水下,下行距离超出了视力范围,那就只能靠经验来估计了,难以做到准确。所以,用发光棒也要使浮标露出水面4~5目。

  有人为了减少小鱼的啄食,特意剪去蚂蚱的六肢和翅膀,只用躯干部分,我觉得这样做实际意义不大。不过,用蚂蚱的腹部或者小蚂蚱是能够钓到进食温柔的鲫鱼的,但要钓低于2两的小鲫鱼就别想了。

  用蚂蚱作钓饵主要针对的鱼种是草鱼,夜钓时还能兼钓鲇鱼。当然,其他鱼种也是比较喜爱蚂蚱的,只是喜爱程度受水域环境的影响而各有不同罢了。

  钓鱼久了,巧合的事情遇得也就多了。有一次,我们收拾东西准备撤退时,车里突然蹦进一只红头蚂蚱,藏在后风挡玻璃的夹缝处,几天后发现的时候,已经变成了木乃伊,拿小棍往外一拨,尸体就碎了。这件事启发了我——风干的小蚂蚱可以做成蚂蚱粉,保留到来年的春天岂不又是一件秘密武器?

  小蛾子

  数量更加庞大的小蛾子往往被人忽视,我不止一次见到过飞行中的蛾子不慎落水后马上就被大鱼吞噬的场景,可见,小蛾子的诱鱼力毋庸置疑。可是搜集小蛾子却是个难题,我也只是停留在用抄网在草丛中张牙舞爪地盲目挥舞的水平。尽管蛾子难得,但是它所针对的对象鱼却叫人垂涎不已,马口就是其中之一,虽然这种鱼分布很广,但数量却相对稀少,钓鱼人大多不爱吃鱼,但马口的诱惑力却是难以抗拒的。

  马口爱吃小蛾子,其他小鱼同样对小蛾子情有独钟,而纯自然的河流或者水库中存在着各色鱼种,于是用小蛾子专钓马口便难上加难了,且不说无法甄别目标鱼,首先收集鱼饵这关就过不去——去哪弄那么多小蛾子、小蝇子啊?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得来不易的小蛾子也要用在恰当的水域。

  河流小溪中通常都会有一定数量的马口鱼存在,发水时,大水漫过河堤,附近的沙坑中就会有马口鱼,当然,随水而来的还会有其他小型鱼种。待水退后,沙坑就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在马口的掠食攻势下,其他小型鱼种会消失殆尽,幼鱼将失去长大的机会,马口就成了这片封闭水域的统治者,这样的沙坑最适合用小飞蛾来垂钓,不仅命中率高,有时还会上演鱼饵尚未落水,马口鱼就飞出水面空中掠食的有趣场面,很好玩。

  此外,参鲦、小翘嘴,以及和马口同科的溪哥也都能用小飞蛾来钓获。

  蜻蜓、蝴蝶这些稍大一些的昆虫也可以作为鱼饵,但总的来说,它们并无特殊效果,因此没有推广的必要和价值。

  此外,入冬后,还有一种胖胖的冬眠的小虫子,它会在细树枝上给自己建一个精致的小房子越冬,在东北,它被称为“洋蝲罐”。这个小东西春天时是难得的佳饵,只是数量不多。

  另一种冬眠的小虫子——箭杆虫(玉米螟虫)可以替代“洋蝲罐”,它们大量存活于玉米秸秆中;还有一种叫“老牛错”的蒿子根里也会有大量螟虫存在,在不便于挖蚯蚓的季节里完全可以替代蚯蚓。

  TIPS

  相比虾粉、蚯蚓粉、红虫粉等一些经过深加工的原生态饵料,数量众多的小飞蛾在商品饵领域还是空白,它们经过深加工后完全可以成为另一种高效饵料;一旦投放市场,前景也会很可观,对钓鱼人来说也是一个福音。

  文/图 吉林·笨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