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无危害性的“小药”去野钓
- 来源:垂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鲫鱼,螃蟹,钓鱼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02 15:55
钓鱼人通常将那些配合饵料使用的添加剂统称为“小药”。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小药”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从动植物中提取的各类有机成分,比如虾粉、蚕蛹粉和各种中药粉末,这些“小药”一般可以直接添加到窝料或饵料中,有一些则需要通过酒精浸泡的方式提取有效成分之后再使用。这类添加剂都属于自然产物,对人体、鱼体和水体基本是无害的。另一类则是通过化学反应生产出的各种酯、酮、碱、酸、酚等无机物,如氨基酸、甜菜碱、乙基麦芽酚和各类香精等。这些无机物中,有些是对人体、鱼体和水体无害的,但有些危害性却不小。
“小药”究竟是从何时开始风靡起来的已经无从考证,但是我身边的钓鱼人的渔具包里或多或少都装着几瓶,好像不用“小药”就赶不上形势,会让人瞧不起。当前市面上的“小药”种类恐怕已经有几百种,在钓鱼时是否应该使用小药,如何根据不同的水情、鱼情选择合适的“小药”,这是许多新入行的钓友所面临的难题。下面我将结合自己十多年的野钓经验,与广大钓友共同探讨一下所谓的“小药”。
众所周知,鱼类在水中觅食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通过视觉发现食物,二是通过嗅觉寻找食物,后者在野外水域中比较常见。而使用“小药”的目的也只有两个:一是增强饵料味道在水中的传播,以达到快速聚鱼的效果;二是刺激鱼类食欲,促使其积极吞食饵料。一般来讲,通过打窝的方式基本可以将鱼群吸引至钓点周围,但能不能钓上来可不一定。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钓友都曾遇到过这种情况:在水质较肥的水库垂钓,打好窝子以后,窝子里面明显有鱼,甚至通过肉眼就能观察到从水下涌起的鱼星,但是更换好几种饵料都钓不上来鱼。水质过肥一般是因为水库中人为投放了过量的氮肥、磷肥和钾肥等化学肥料。适量的化肥可以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使鱼类在呼吸间便可以吸取到食物,从而达到促进鱼类生长的效果。但当化肥过量以后,鱼类就会因化学物中毒而不愿开口。此时如果在窝料中添加少许食用碱(学名碳酸钠),便可以使窝子附近的水体呈弱碱性,进而中和化肥分解所产生的有害物质,提高鱼类的活性和觅食积极性。如果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是胡乱添加一些所谓的“小药”,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有些钓友认为“小药”就是渔具店里陈列的五颜六色、价格不菲的瓶瓶罐罐。但我觉得从广义上讲,只要是可以添加到天然饵料之中且具有辅助作用的成分均可称之为“小药”。很多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食品和调味品都可以拿来用作“小药”。例如鲤鱼嗜香甜,我们可以在鲤鱼饵料中添加白糖、红糖、香油等调味剂;鲢鳙喜酸臭,臭豆腐正是配制鲢鳙窝料的上等“小药”;将剁碎的韭菜榨汁掺进草鱼窝料中,保准大草鱼闻着味儿就聚过来了。特殊情况下,甚至连农药都可以作为“小药”添加在饵料中。记得前些年我在某水库用蚯蚓钓鱼的时候,经常发生子线被莫名其妙切断的情况。
直到有一次我钓上来一只螃蟹,才知道子线是被螃蟹给夹断了。当时水库边上恰好有农民在给果树打农药,我便去要了一些氯氰菊酯农药,用水稀释后蘸在蚯蚓上,此后切线的情况大为改观。究其原因,正因为氯氰菊酯是甲壳动物的克星,但对其他鱼类几乎没有影响,所以能有效驱赶螃蟹,从而达到主攻目标鱼的目的。当然,这种做法绝对不值得提倡,毕竟农药对水体有一定的污染。
一般来讲,自然水域中的鱼类比较健康,索饵也比较主动。虽然自然环境的差异会造成水中鱼类的生活习性不尽相同,但只要饵料使用正确,收获就不会太差。因此,我们在野钓时无需添加任何“小药”。饵料生产厂家在推出某款产品时,都是经过上千次的配比调试最终定型的,而且市面上常见的商品饵在生产过程中,厂家肯定会充分考虑到诸多水情因素,所以饵料中所包含的少量添加剂已足够应对各种情况。如遇特殊情况需要另外添加小药时,必须综合考虑水质、气压、温度、鱼群密度等客观因素,做到“只选对的,不选贵的”,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中鱼率。使用“小药”的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直白地说,使用“小药”就是一锤子买卖——砸好了收获颇丰,砸歪了空军走人。
有的钓友会说,动植物添加剂的成分不纯,不如化学添加剂的效果好。不可否认,化学添加剂在某些情况下确实比动植物添加剂更好用,但是动植物添加剂自有它的优点。今年初春,我跟朋友一同去钓鲫鱼。我们最开始都使用普通的商品饵料,但是基本无口。后来我改用酒泡小米打窝,用蚯蚓蘸白糖施钓,情况明显好转。而朋友则重新开了一份饵料,并添加了某种炒得很火的钓鲫专用“小药”,但收获却不大理想。最后我总共钓了86尾鲫鱼,而朋友只钓了12尾。事实证明,用商品饵打窝固然可以在水底形成一层散落颗粒,但野钓鲫鱼的诱饵之王依然是曲酒泡的小米。商品饵可以在水中形成雾化带,蚯蚓蘸白糖则慢慢融化于水中,可谓无形胜有形。孰优孰劣,胜负立决。还有一次,我跟另一位朋友去水库钓草鱼,我直接用新鲜玉米粒打窝施钓,而他使用的则是添加了玉米香精的商品饵。最终的结果是我钓了4尾10斤以上的大草鱼,而他却陷入到小杂鱼的层层包围之中,显得狼狈不堪。究其原因,新鲜玉米粒被鱼钩刺破之后流出的浆汁是最天然、最纯正的诱鱼因子,岂是化学合成物质能够比拟的!
使用“小药”的原则是宁少勿多,过犹不及。我刚开始接触添加剂时,看着别人将维生素添加在饵料中的效果很好,我便也买来一瓶。我当时以为添加剂越多越好,完全没有注意调配的比例,结果直接导致我的钓点变成了“死窝”,而我也当了一整天的“空军”。
目前有一种叫作乙基麦芽酚的化学药品被广泛应用在商品饵料和诱鱼剂中,这种化学药品俗称香虎。当你长时间使用这种添加剂之后,发现自己的手上出现类似“脚气病”那样的蜕皮、起泡、腐烂以及奇痒难忍等症状时,那正是得了传说中的“香虎手”。香虎是钓鱼界中最常见的香体诱鱼剂,有着良好的水果香味,对鲤、鲫、草等鱼种都有吸引力。香虎的主要成分为乙基麦芽酚,食用型乙基麦芽酚对皮肤没什么影响,但是工业用的香虎却对人体有很大的杀伤力。据试验表明,纯工业用的香虎在3小时之内就能将医用橡胶手套腐蚀,可见其对人体的危害有多大。
香虎不仅对人体有害,对水质和鱼类的危害也很大。钓过黑坑的朋友都知道,从黑坑里钓上来的“老鱼”外表奇丑无比,体表甚至会出现溃疡腐烂的症状。这正是因为玩黑坑的钓友大量使用小药,造成水体污染进而损害鱼体。鱼儿在受伤之后长期浸泡在污水里,伤口不但不能愈合,反而会发炎腐烂。另外,在长期有人使用小药的水域里,鱼类会变得越来越挑食,越来越狡猾。钓鱼人为了能钓获更多的鱼,势必要加大小药的剂量,长此以往必将会陷入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大家都无鱼可钓。
总体来说,在野钓的过程中,我建议大家在特殊情况下才适当使用无危害性的“小药”,但对于那些单纯为了鱼获而滥用“小药”的行为,我们必须予以抵制和反对。毕竟野钓是一种修心养性的娱乐活动,钓者所注重的是玩儿的过程,而不是为了多钓到几条鱼。
文/《垂钓》杂志2014年度优秀作者·赵兵(山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