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馈赠:植物饵
- 来源:垂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黄豆,钓饵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02 15:41
红薯
在土层以下生长的,可作为钓饵的植物根茎或果实,排在第一位的应该是红薯。
说起用红薯钓鱼,一定有人不接受,尤其在北方,用红薯钓鱼的人很少。不过,不知钓友是否注意到,很多商品饵中都有含量不等的薯粉成分,有的干脆用薯粉作主打,尤以鲫鱼饵最常见。薯粉其实就是红薯粉,简称薯粉。
既然薯粉能钓鱼,那红薯为什么不能作钓饵呢?也许会有人说:“红薯经过精加工才变成薯粉,红薯完全没被加工过,所以不合适。”持这种观点的人存在一个误区——加工得越精细、制作过程越繁琐的东西才越有效。比如我们吃的白面,曾有过几种形式:黑面、富强粉、精粉,现在,前两种只经过粗加工的面粉已经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因为只有经过最精加工的精粉的口感才最好,这样的例子多了,便使人形成一种思维模式,并将其延用到鱼饵的使用上,进而认为粗糙的东西不能钓鱼。诚然,一些自然水域中的鱼的胃口确实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远没有刁钻到非精加工不食的程度。钓友们与其绞尽脑汁试用各种各样的配方去换一个不如意的结果,倒不如返璞归真,试试最简单的鱼饵。
薯粉不适合个人加工,但在超市可以买到,配以拉丝粉或其他营养物质,既可作搓饵,也可作拉饵,还可作海竿钓饵,若配麸皮、豆粕等则可用于打窝,用途很广,类似于其他粉饵。
红薯的其他性状在野钓中也有丰富的运用,如煮的、蒸的或烤的熟红薯,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既甜又糯。吃过这几种熟红薯的人都知道,相比前两种方法,烤熟的红薯口感最甜,手感最糯,因此最适合作常规钓饵。不过,虽然烤红薯的手感和钓饵相似,但它质地过于松散,不适合单独作钓饵,这就需要添加一些成分。添加成分的目的无外乎有两种,一是通过添加某种成分使得鱼饵达到理想的物理状态,二是通过添加其他营养成分使鱼饵更适合鱼类偏好的口味。
想单纯地获得理想的状态很简单,只需添加适量的拉丝粉,就能使以淀粉为主的烤红薯成为钓饵,简单实用,适合野钓。改变烤红薯的营养成分,使其满足某一水域中的鱼类的口味偏好也不难,但前提是要知道该水域内的鱼有哪种偏好,对哪些东西相对敏感,然后添加至适当的比例即可。一般来说,野生鱼对食物并无过多的挑剔,除非某片水域中的鱼被钓久了才会出现一些偏口,但这种偏口通常不明显,至少不像养殖鱼那么刁钻。钓者如果初到一片陌生的水域,对鱼情尚不了解,那么只须在烤红薯中加入一些调整状态的成分即可,简单的饵料未必不强大。
随着钓友们钓鱼水平的不断提高,开饵程序也变得越来越规范。不过,用烤红薯作饵时,这些规范的开饵动作显然不适用。开红薯饵时并没有太多讲究,和家里和面的动作差不多,剥皮后加入其他粉饵,揉搓均匀即可,很简单。
红薯还有其他用法。比如将红薯蒸煮到八九分熟,质地并没彻底软糯,这样的红薯可在水下保留较长时间,耐泡耐啄食,因此剥皮切成小块儿后可作为海竿钓饵,或在小鱼横行的水域充当手竿钓饵,有助于钓者静等目标鱼出现。
马铃薯和红薯相似,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制成饵,只是马铃薯的含糖量较红薯少许多,因此诱钓效果也打了很大折扣,无法与红薯相提并论。
红薯虽易得到,但总是要加工一下。对老一辈钓鱼人来说,自制鱼饵并不是什么难事,可在很多年轻钓友看来则很不方便,这些钓友不妨直接利用另一种红薯食品——地瓜干。市场上的地瓜干有散装的也有塑封包装的,它保质期长,便于存储,用着也方便,一条地瓜干可剪成若干块,若无鱼咬钩,一块儿能泡一天。竿包里备上一袋,闹小鱼时就是一件秘密武器,手竿能用,海竿也能用。
红薯气味香甜清香,既可做成泥状,也可作为固态饵,钓鲤鱼效果最为明显,其次是草鱼、鲫鱼等,针对的对象鱼比较广泛。遗憾的是,它几乎被人遗忘了。
花生
相对于几乎被人遗忘的红薯,土里埋的另一样宝贝则完全不为人知——新鲜的花生。当初,笔者发现这个东西纯属偶然——我钓位后面是朋友种的花生地,当时小鱼闹得凶,秋天的太阳晒得人暖洋洋的,我随手拔出几株花生打牙祭,嚼着嚼着,钓鱼人特有的发散思维很快表现出来——这么香的花生是不是也能用来钓鱼呢?于是新鲜的花生第一次成了我的钓饵,就像我第一次把自己爱吃的火腿肠、鸡蛋清挂到钩上的情形一样,心里虽有希望,眼睛却并不专注于鱼标,直到竿子被拖下水的那一刻,我才明白过来——这次蒙对了。我挂上一粒再试,隔了一会儿,又上了一条鲤鱼,太出人意料了。回家后,我特意查了一下资料,发现我并非用鲜花生作钓饵的第一人,早就有人用花生制品钓鱼了,只是人数不多罢了。
鲜花生能钓鱼,花生米同样也能钓,不过要剥去外面的红膜;榨油后得到的花生饼既可作饵料,也可作窝料,和豆饼的用法基本相同。由于鲜花生季节性较强,所以用新花生作钓饵有一定的随机性,这可能就是它没被普遍认知的原因吧。
玉米
提到地上长的原生态饵料,毋庸置疑,嫩玉米粒应该排名第一,无论大江南北,夏天挑战大水库时,玉米粒都被广泛使用。即使在商品饵大行其道的今天,玉米粒的价值仍然无法替代。
玉米粒的用法几乎被所有钓友掌握,这里不再赘述,但究竟哪种玉米粒效果最好,却值得讨论一下。十几年前,我给各种玉米粒排名如下:嫩玉米粒排名第一,其次是玉米罐头,使用最广的酒泡嫩玉米粒排名最后。
近年来,随着反季节农作物的大量上市,钓友们一年四季都能得到玉米粒,于是另一种玉米钓饵出现了——速冻煮玉米。以前,在产玉米的季节,我曾专门把玉米棒子煮熟冷冻,留作第二年没有鲜玉米的季节使用,并自认为这样做很聪明,结果却令我失望,这个念头也就无奈地打消了,对冻玉米也就死心了。可事情总有偶然,一次,我鬼使神差地抱着“万一能用得上”的态度带了一穗街边小摊贩卖的速冻煮玉米,没想到到了水库派上了用场,小翘嘴、小鳊鱼咬得那叫一个欢实。要知道,我的初衷是要钓鲤鱼的,用的是3.5号子线绑8号钩。
既然速冻的都这么好使,换成嫩玉米粒效果是不是更好?想到这儿,我立马给当地的朋友打电话调配玉米,虽说当时玉米还没成熟,但农家的房前屋后或许能找到早熟的。这位朋友果然不负所托,一小时后风尘仆仆地给我送来两穗鲜嫩的青玉米。当时,我激动得不得了,顾不上寒暄,马上更换鱼饵,等待着奇迹的发生,可是事与愿违,原本紧凑的上鱼节奏好像突然来了一个急刹车,骤然停止了。坚持了一小时后,我再换回煮玉米,又有口了……我如此反复地更换了多次,煮玉米最终完胜。这次经历让我对煮玉米另眼相看,又经过几年的试验对比,我得出一个结论:煮玉米的效果最好。
钓鱼人不怕有问题解不开,就怕发现不了问题,于是新的问题来了:为什么煮玉米的效果会更好呢?这个问题几乎成了我的心结,时时困扰着我。直到有一天,一个爱吃玉米的朋友的一席话让我茅塞顿开。他对玉米的评价是:烤玉米香,煮玉米甜,粘玉米又香又甜。甜,正是被鱼喜爱的原因。至于煮的为什么比烤的甜,应该和烤红薯比煮红薯更甜是一个道理,据说是不同温度影响了糖化过程所致,这里不做深入探讨。
煮玉米被扶正了,嫩玉米就只能退居第二了。那为什么更甜的玉米罐头的表现却差强人意呢?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玉米罐头里有一种叫甜蜜素的添加剂,这种添加剂给人的口感是极甜,它就像味精一样,虽然没任何营养,但能忽悠人的味蕾,提升食物的口感,叫人产生食欲。甜蜜素同样起着这样的作用,但仅仅是对人有效,鱼——这种原始的生物对这类东西并不感冒!它们在意的是营养,也就是说,它们虽然能感觉到甜味,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要感觉到糖的存在。煮玉米之所以被鱼青睐,就是因为它有实实在在的含糖量。这就牵扯到了一个大问题——味道乃至味型。
笔者对化学添加剂是排斥的,原因就在于我是舍得花钱购买添加剂的最早的那拨人,经过多年的野钓实践后……结果,你懂的。有人曾问我:用玉米香精浸泡鲜玉米数分钟后再作钓饵可以吗?我立马回答:“可以呀,但效果和没浸泡是一样的。”不过,玉米罐头和鲜玉米相比,整体效果仅仅是略差而已,在钓小体型鱼的时候甚至表现得更佳。
那么,为什么使用最广、备受推崇的酒泡玉米名次垫底呢?这也是笔者经过多年对比得出的结果,最主要的原因是脱水。
喜欢做手工的人都知道,酒精常被用于给天然材料脱水,汁水饱满的嫩玉米被酒泡过后,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干瘪下去,呈现皱皱巴巴的老相,质地变得干硬,此时即使玉米粒中有少许酒精成分,也会因其表皮老化而难以在水中释放出来,泡得越久,这种现象就越明显,钓鱼的效果也就越差。它和打窝用的脱了皮的酒泡小米是不同的。不过,用老玉米打窝还是不错的,尤其是玉米查,不论大粒的还是小粒的,只要在密封的容器里用酒浸泡个把小时就可以使用。
毛豆
众所周知,豆饼既可打窝子,又能作钓饵,在野钓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使用豆饼钓鱼始于何时已经无从考证了,但几乎每代钓鱼人都不同程度地使用过,并且都在延续着老辈人的方法——要么砸碎打窝,要么割成方形作豆饼翻板钩,要么割成小块儿直接挂钩作钓饵。其实,黄豆在成为豆饼前也是可以用作钓饵的,豆饼只不过是黄豆脱脂压榨后的产物。
在东北,黄豆是仅次于玉米的重要经济作物,可以用随处可见来形容,不过,使用毛豆作钓饵的人却寥寥无几。在钓鱼用饵上,笔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另类分子,别人普遍使用的东西,我偏不爱用,并不是因为我排斥商品饵,而是普遍使用的饵料往往难以产生出奇制胜的效果。所谓“奇”就是与众不同,用饵的与众不同往往能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玉米作为庄稼的果实,从嫩玉米到老玉米到玉米面,它的这几个阶段都可以作为钓饵或诱饵,按着这个规律反推一下黄豆——豆腐渣可作诱饵,豆浆能开饵,豆粉可作钓饵添加成分,豆饼既是窝料又是钓饵,那么,上一级的黄豆为啥不能钓鱼,更初级的毛豆为啥不能钓鱼?有了这样的理论依据,我的毛豆首钓便是有的放矢了。整个过程我都很认真,但是结果是未知的,在浮标完全沉寂中等待也是寂寞和忐忑的,好在几小时后就上鱼了,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我不知道我是不是使用毛豆钓鱼的第一人,但直至今日,我身边的人还认为这是旁门左道,有嫩玉米为啥非要用毛豆?他们都认为多汁的嫩玉米效果应该更好,其实在使用毛豆前我也这么认为,但用得久了,我发现一个事实——总体来说,毛豆的效果要强于嫩玉米。有人会问:都是应季的庄稼种子,为啥毛豆的效果更好?这点我解释不清,但从一个相似的现象中似乎可以找到答案。几年前,四川地区出现了珠珠钓法,这种钓法可谓神奇——用彩色塑料球钓鱼,不仅正口,还能大量获鱼。其制胜的关键是塑料球——眼下,鱼饵市场都在拼味型、拼成分,有人却用塑料球钓鱼,这绝对毁人三观。冷静下来分析一下,既然塑料绝对不是鱼的食物,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鱼对球形的东西有着强烈的兴趣。相比嫩玉米,毛豆的外形显然更光滑,更接近圆形。
老黄豆也可作为钓饵,不过老黄豆有一个缺点——遇水后会迅速膨胀,它的体内被一枚鱼钩穿过后,在膨胀的过程中就会开裂,并从鱼钩上脱落。所以,用老黄豆作钓饵,换饵的频率不好掌握。
小麦
小麦多被用作窝料,有意思的是,水泡的小麦在刚冒芽时对鲤鱼诱惑大,小白芽长出来的时候则对草鱼更有效,大概麦芽充满了鲜嫩植物的气息,所以才更能引起以草为食的草鱼的兴趣吧。
相对于玉米粒的广泛使用,用小麦作钓饵的地域范围要小得多,仅限于南方。麦粒钓鲫鱼相对好办——小钩细线,挂上一粒新鲜的麦粒就可以了,成熟的老麦子也可以,反正不怎么闹小鱼,即使闹钩提了空竿,麦粒依然还在,重新抛出去即可,既省时又省事。钓大型鱼则相对麻烦一些,但效果很好。四川地区有一种钓法——把若干粒麦粒用针线穿成一串,然后再挂钩,这就解决了饵小钩大的问题。使用海竿时还可以挂一颗玉米粒,再挂一小串麦粒,另外使用水溶网打窝,效果就更好了。
麦子能钓鱼,和它形状相似的水稻也能钓鱼,在水稻成熟或接近成熟时都能用作钓饵,使用单粒时方法和麦粒一样。不过,云南钓友们发明了一种钓组——将整个稻穗作为钓饵,主要针对大型鱼。钓组既不是集团钩也不是串钩。
使用这种钓组时,钓饵不是挂在钩上的,而是捆绑在子线上,可用韧性较好的草茎,也可用和环境色差不大的棉线捆扎。这种钓组是钩后坠,铅坠起拖拽固定的作用,稻穗入水后会上浮,进而立在水底,和一株真的植物相仿,更隐蔽、更逼真。这种钓组不但可以用稻穗作饵,也可以用麦穗、岸边的水稗草,以及草鱼爱吃的茅草、芦苇、竹叶等作饵。
实际上,可作为钓饵的天然饵料还有许多,不是有人用香蕉皮钓到过草鱼吗?不是有人用葡萄皮也钓过吗?当然了,这是个例,不具有普遍性。不过,有人能根据水边的环境和现象,出其不意地发现新钓饵,这就是能力了。有人曾和我讲过他小时候的故事,当时,他钓了很久也没鱼咬钩,闲着无聊时看到水边不远处有一棵野果树,一阵秋风吹过,“咕咚咕咚”几枚野果掉下来,刚一入水就听“哗啦”一声,水面出现一个漩涡,接着又是几个漩涡,野果便都不见了。接下来的故事大家一定猜到了,他钓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条大鱼,比他身高的一半还长。钓鱼的环境固然不能复制,掉野果的果树也不常有,但是他却从中学到了一种方法和思路。
一次,我俩在一座小水库钓小鲫鱼,鱼口稀稀落落。百无聊赖之时,他看见水边浓密的草丛结出沉甸甸的草籽垂向水面,不时有小鲫鱼跃出水面啄食草籽,他果断捋了几把草籽掺进钓饵,情况立刻就不一样了。他的用饵思路又一次得到了验证,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我的一位广西钓友曾说,他们在当地的野河中钓草鱼很简单,先砍倒一棵竹子插入水中,这就是一个窝子,第二天直接用嫩竹叶施钓即可。辽宁盘锦多苇塘,水里的草鱼都以苇叶为食,那就用苇叶作钓饵呗!一些鱼塘老板发现了这个秘密,于是禁止使用苇叶,这难住了一些钓友,可总有聪明人能想到办法——把苇叶捣成泥,掺到面饵里,老板总不会连绿色的饵料都不让用吧?在桑蚕的主要产地,桑葚就是很好的鱼饵。在桑葚成熟期,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钓友都可以在水果超市买到这种黑色的小果子,当地人甚至用随处可见的嫩桑叶作钓饵;我的另一位广东钓友钓草鱼的绝招竟是用杨树的嫩叶,简直太神奇了。
原生态饵料可谓无穷无尽,关键是钓鱼人要改变自己的用饵思路,摆脱偏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它、使用它。
文/图 辽宁·李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