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欣科技消失的大客户
-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润欣科技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03 13:13
润欣科技2014年的最大应收款来自沃特沃德,然而后者却并没有出现在润欣科技的主要客户名单中。
继科通芯城(00400.HK)成功登陆香港不到一年后,又一家IC分销商即将登陆A股资本市场,润欣科技(300493.SZ)7月3日已经开始发行申购。
润欣科技此次计划登陆创业板,然而公司似乎难以符合以高新技术为主的创业板的要求,公司只不过是一家IC产品的分销商,本身并不生产高新技术产品,而且在行业竞争压力下,润欣科技的盈利能力几乎是原地踏步。
作为IC分销商,润欣科技的客户与供应商相对稳定。然而,2014年润欣科技对一家公司的应收款高达数千万元,但该公司却没有出现在润欣科技的主要客户名单中,凭空冒出的数千万元收入来自何方呢?
盈利能力四年降幅近半
成立于2000年的润欣科技是国内领先的IC产品授权分销商,分销的IC产品以通讯连接芯片和传感器芯片为主,目前主要代理高通创锐讯、AVX/京瓷、普思、新思、思佳讯、恩智浦等IC设计制造公司的IC产品。
润欣科技的实际控制人是郎晓刚、葛琼夫妇,二人合计控制公司61.76%的股份。拥有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身份的郎晓刚原为银行外汇经济员,随着其创办的润欣科技登陆资本市场,郎晓刚、葛琼夫妇也将迎来暴富的机会。
根据润欣科技的介绍,IC卡市场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市场规模也逐步扩大,但从润欣科技最近几年的表现来看,公司已经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局面。
2011年至2014年,润欣科技的营业收入分别为7.85亿元、9.41亿元、9.96亿元和10.11亿元,同期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0.39亿元、0.44亿元、0.4亿元和0.38亿元。虽然收入增长的速度并不明显,但净利润不但没有增长,反而不及四年前的水平。
净利润止步不前,公司盈利能力随之下降。2011年,润欣科技的净资产收益率还高达31.28%,2014年陡降至15.59%,仅仅四年时间下降过半。
实际上,润欣科技所处的IC卡市场本就是充分竞争的市场,近年来的增速都在两位数以下。
2014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达3358亿美元,同比9.9%的增长已经是近年来的最好表现了;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预测,2015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的增速将再次回落至7%以下,行业很难再现高增长的局面。
或许正因如此,润欣科技此次募投项目也寄望拓展产品线。根据招股书披露的信息,润欣科技此次计划发行不超过3000万股,募集约2.06亿元,其中4502.17万元投向工控MCU和ARM嵌入系统项目,1亿元投向智能手机关键元件开发和推广项目,剩余2687.83万元用于现有产品线规模扩充项目。
在三个募投项目中,最大的一笔投向了智能手机项目,投入资金几乎达到募集资金的一半,主要涉及电容屏触控芯片产品、移动支付和身份识别芯片产品和智能手机功率放大器和射频前端器件等三个细分领域。
润欣科技预计,仅此一个项目,T至T+7年内将平均每年为公司新增营业收入5.23亿元,新增净利润2512.11万元。然而,润欣科技似乎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智能手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已经过去了。
根据招股书引用的IDC统计数据,201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7.25亿部,同比增长47.3%;到了201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13.01亿部,同比增速为27.7%;同时IDC预计2015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14亿部,增速降至不足两位数。在原计划的IPO推迟后,润欣科技转型的好机会似乎也渐行渐远。
实际上,2011年已经先期登陆创业板的力源信息(300184.SZ)与润欣科技有着相似的业务。力源信息2011年至2014年的收入分别为2.48亿元、2.95亿元、3.37亿元和6.31亿元,2014年收入的大幅增长主要是并购所得,否则公司收入的增速并无太大变化。
与此同时,力源信息在这四年实现的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0.24亿元、0.15亿元、0.17亿元和0.2亿元。四年时间净利润不增反降,与润欣科技的表现并无太大差别。可见即使上市以后,润欣科技又如何实现公司描绘的前景呢?
消失的大客户
作为IC卡分销商,润欣科技主要为国际一线IC设计商分销芯片,并为终端客户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服务。
在招股书中,润欣科技公布了前五大供应商的名单及前十大客户的信息,中兴通讯(000063.SZ)旗下的全资子公司深圳市中兴康讯电子有限公司和刚刚上市的共进股份(603118.SH)等成为润欣科技的主要客户。
共进股份招股书显示,2011年至2013年,共进股份从润欣科技及其子公司采购的金额分别为1.34亿元、1.3亿元和7824.55万元,共进股份始终是润欣科技的前两大主要客户。
润欣科技的招股书显示,2012年至2013年,共进股份分别为润欣科技贡献收入1.41亿元和7989.9万元,两者之间虽然有所差别,但并不十分明显,这或许可以理解,但一家名为香港沃特沃德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沃特沃德”)的公司就显得十分突兀了。
根据润欣科技披露的2014年前十大客户名单,第一名的共进股份贡献了9618.21万元的收入,第十名是在港交所上市的信利国际(00732.HK),贡献了1533.11万元,但润欣科技应收账款第一名是一家名为沃特沃德的公司。
沃特沃德是一家注册在香港的公司,公开资料并没有太多信息。2014年,沃特沃德以2057.89万元的金额成为润欣科技第一大欠款单位,也是欠款中唯一一家在千万元以上的公司,剩余的九家欠款最高者都在700万元以下。
既然已经列入了应收账款,那么就应该计入了润欣科技2014年的收入中,但在润欣科技的前十大客户名单中,并没有沃特沃德的身影。要知道,第十名客户信利国际只贡献了1533.11万元的收入,比其更多的沃特沃德应该位列前十大客户的名单中,为何却不见身影呢?
既然没有成为2014年的主要客户,是否是因为主要欠款是在2013年形成的呢?
润欣科技招股书显示,2013年年末,公司应收账款前十名名单中也没有沃特沃德的身影,与此同时,公司6个月以上的应收账款合计金额也不过131.23万元。2014年末,6个月以上的应收账款金额合计为321.15万元。
由此不难发现,沃特沃德的应收账款是在2014年发生的,既然如此,沃特沃德带给润欣科技的收入显然要比第十名客户信利国际更多,沃特沃德应该是公司排名第八的客户,可为何主要客户名单中却看不见沃特沃德的身影呢?
在招股书介绍应付账款的变化时,润欣科技曾表示,2014年末,公司根据沃特沃德和南基国际协定的货物数量和金额,向南基国际科技采购低端智能机套片再销售给沃特沃德,由此产生了应付账款2047.6万元。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沃特沃德的收入贡献其实是在2014年,既然如此,沃特沃德就应该是润欣科技的十大客户。主要客户名单没有沃特沃德,那么其应收账款是否是真实发生的呢?如果此笔交易并未真实发生,润欣科技则存在虚增收入的嫌疑。
应收账款计提玄机
作为一家贸易商,润欣科技并没有太多的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公司资产构成主要以应收账款和存货为主,而应收账款计提的手法成为润欣科技盈利的“蓄水池”。
根据润欣科技的划分,六个月以内的应收账款不计提坏账准备,六个月以上的应收账款才计提,而公司的应收账款九成以上都在六个月之内。与此同时,润欣科技对一年以内的其他应收账款零计提,一年以上的才计提5%的坏账损失。
与之业务相同的力源信息显然没有采取如此激进的会计手法,而是对一年以内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的计提比例都统一为5%,这一计提手法对于本就微利的力源信息来说影响不小。
仅以2014年为例,力源信息一年以内的应收账款为1.73亿元,坏账准备为866.42万元,而公司全年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也不过0.2亿元,坏账计提金额超过其三成以上。
2012年至2014年,润欣科技的应收账款净额分别为1.19亿元、1.45亿元和1.5亿元,其中六个月以内的应收账款分别为1.19亿元、1.45亿元和1.49亿元,占比几乎都在99%以上,按照润欣科技的标准,这些上亿元的应收账款并不需要计提一分钱的坏账。
而如果按照谨慎性原则,以力源信息5%的计提比例,润欣科技分别需要计提坏账准备592.97万元、725.02万元和747.2万元,占当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比例分别为13.6%、18.18%和19.5%,已经接近两成的比例,这些本应计提坏账的金额却成为润欣科技账上的利润。
本刊记者 杨现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