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盛破局

  • 来源:汽车观察
  • 关键字:航盛电子
  • 发布时间:2010-08-17 10:29
  就像最近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命运》一样,让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总裁杨洪深有感触:其中很多人身上都有我们的影子,我们敢闯敢试,没有按照内地的发展模式走寻常路。此前,国内还没有引入汽车电子的概念,仅仅局限在汽车音响的范畴,技术的缺乏是困扰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最重要原因。现实的因素决定这个汽车电子业走代工和组装的道路。显然,杨洪的做法并没有得到当时业界的认同。

  但杨洪不为所动。这位从教室岗位下来的“非专业商人”坚信自己的判断:未来中国汽车电子业只有走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才能发展壮大。随着,中国汽车业的大步发展,加之汽车越来越电子化,处于汽车产业高端领域的汽车电子业,巨大的市场空间不容忽视。事实确实如此,到2012年,中国的汽车电子市场将达3000亿元产值。

  但中国汽车电子业这样的肥肉,同样会引来狼群的加入。国际汽车电子巨头掌握着核心技术、高端的研发团队。这对于中国汽车电子企业来说,想和这些狼群争食,并不容易。

  走出困局

  2000年以前,航盛主要从事来料加工,销往国内和国际市场。随着劳动力和租金的增加。航盛的出口数量多,但是利润少;内销数量少,但产值高,内销和出口的销售收入比占到了6:4。企业代工,挣得少许利润,然后国外巨头的榨取、租金和劳动力的增加,企业撑不下去最终要么倒闭,要么被国外巨头收购。这似乎是中国汽车电子企业发展的规律。杨洪日渐感觉到,来料加工之路走不通。

  另外一个让杨洪下决心的原因是,这一行业虽然从业者为数众多,但本土的强势企业凤毛麟角。这一产业目前存在着三类形态的企业,一是从事代工组装的企业,处在产业链的最下游,无论资金还是技术都最弱;二是生产车载电子的企业,虽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但终归是做一些低端产品,成不了高端品牌;三是中外合资的企业,共同开发,共同生产,但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外资方手里。

  如此巨大利润与行业现状的落差暗示这一市场机遇。2000年,航盛吸纳了深圳市高新投公司入股,并收购了高新投旗下专营外销市场的原中宝华公司,吸收了其外销及生产研发的所有有用资源;2003年,航盛投入1个亿在东北接连重组了吉林宏宇、长春华软两个汽车电子企业。

  之所以盯上华软和宏宇,是因为华软除了有自主开发能力,还有近3万平方米的技术工业园区和1万多平方米的生产厂房,而宏宇小则小矣,但却独家为奥迪A6提供音响。收购这两家企业,航盛就完成了在一汽周边的战略布局,近些年已给带给航盛几十亿元的市场份额。目前,航盛已在深圳、柳州、天津、上海、吉安等地建立了11家子公司。杨洪相信,实现上述一切的关键在于回答好以下两个问题:如何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那么这个方案是什么?

  航盛蜕变

  杨洪现年47岁,在汽车电子行业摸爬滚打多年,至今仍念念不忘当年为了省半天房费,与同事在寒风天瑟瑟等待近3个小时,才去住招待所。当他回忆起南航音响厂改名航盛时,不免有些感慨:这正是他被调往航盛的时间。

  跳入航盛电子业的杨洪很快发现真正走自主创新的路子并非容易:2000Z以前,航盛主要是做来料加工用于出口,也给内地市场提供产品。做来料加工是两头在外,随着劳动力、租金成本越来越高,根本无法持平。内销则侧重于做产品、从研发到销售到采购、全都是自己掌握、有自己的利润空间。出口数量多、但是利润少;内销数量少,但产值高,内销和出口的销售收入比占到了6:4。

  这种生产模式带来的结果是,企业处在产业链的低端,低利润的恶性循环,将来企业会越做越死,这条路走不通。某种程度上,企业的绝境也促使杨洪走出去。1999年,杨洪带领参观团去日本、韩国参观学习,在韩国现代仔细考察汽车工业。现代20年前才刚刚起步,可是当时已经名满全球,杨洪认定这个模式就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模式。当时国内还没有汽车电子的概念,只知道做汽车音响,必须走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之路,不能靠来料加工这种低端的模式。

  模式有了,但资金来源成为航盛改革的瓶颈。1999年之前,航盛属于国有企业,大部分利润得上交给母公司,银行贷款困难,由于市场的不断扩大,资金告急。 “我就找到了上级领导去汇报,领导很开明,一听忙报就说‘你们去大胆创新吧,杀出一条血路,吸纳外面的钱,把国有企业改制成有限责任公司’。”杨洪回忆道。

  体制的革新,赋予航盛新的生命。从员工骨干持股到整体改制,用了两年时间。到2001年,航盛的注册资本增为3380万元。目前,航盛占有国内汽车音响市场25%的份额,为国内汽车销量前20家中的18家提供配套,市场覆盖率达到90%,大众、日产、福特、PsA都是我们的客户。在最难的控制系统上,航盛也准备涉足。它们最近的计划是上市,准备明年报材料,明年底可能就会登陆中小板。

  航盛的发展或许为本土汽车电子业指明了一条道路,但目前仍有大部分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国际巨头的手里,中国在控制系统领域仍没有建树。未来汽车电子之路任道而重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