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车有风险经销需谨慎
- 来源:汽车观察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卖车有风险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8-17 10:44
望着玻璃窗外狠狠炙烤着大地的烈日,李国锋内心急得像一团火。然而,冷清的4S店内,整齐列队的新车依然无人问津。尽管店外的促销横额布置得那么抢眼,那些好不容易才等到前来问询的客户们甚至对“送三年盗抢险070、维修保养不花钱、最高可获得补贴12000元!”这么煽动的广告标语也毫不心动。
“那些一进门就径直往指定车型走去,并一直死死盯着的客户,一般基本当天就能定下来,还交付款项;而那些一进门就眼神飘忽,四处张望的客户,八成是心里没底的,没选定的车型,交易成功率要低得多。”尽管加入这家广东佛山某品牌4S店才刚满一年,李国锋对客户的判断却很有一套自己的心得,而且,十有八九是准的。用他的话来说就是: “卖车要做得好就要足够醒目(聪明),懂得执生(随机应变)。”在向《汽车观察》记者讲述这些经验的同时,李国锋还透露出这段时间公司经营的种种困难。
随着4月国内车市货源日益充足,加之利好政策拉动效应减弱,消费者持币观望态势加重,库存量不断攀升。李国锋接待的客户中,即使是那些“一进门就死死盯着”的人,很多也都不再能当天定下来,更多人跟他说: “我再看看。”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7月,愈演愈烈。 “7-8月是传统的淡季,只会越来越难做。”更让李国锋担忧的是,店里的库存量已明显上升,甚至出现滞销态势。进入7月, “暑假又搞促销,希望能缓解一下(库存压力)吧。”李国锋说道。
实际上,这也是现时很多经销商面临的问题。
在过去的一年中,得益于车市的热销,国内各大经销商可谓是赚得“盆满钵满”。然而,随着今年刺激政策的陆续退出和推动效用的日渐减弱,浮华过后,车市戛然而止,甚至出现急剧下滑趋势。厂家过高的产能规划导致经销商库存积压攀升,促销降价成为常态。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经销商的生存境况面临再次挑战,一旦问题出现,或出现摧枯拉朽之颓势,并将重新洗牌。
低迷的车市对经销商而言,也许仅仅是开始。
500万辆的危机
这厢,各大品牌优惠降价的消息旋即四起:北京宝马7系最高降6.6万元、锋范优惠1.1万元、森雅M80让3000元;上海奔驰C级降4.8万元、卡罗拉让利4万元、蒙迪欧致胜让1.4万元、广州黄金版F6仅7.98万元、现代i30让8千、新君威优惠3000元……
那头,新一轮的产能扩张潮汹涌而至:从2010年开始,大众、日产、丰田、本田、五菱、吉利、比亚迪等车企就相继加入新一轮的扩张产能狂潮中……如果不出意外,到2015年,中国汽车产能将达到3000万辆,其中本土车企产能将达到1500万辆……
一边是厂商高歌猛进、扩充产能;一边是经销商库存压力过大导致的低价出货、典当谋生,中国汽车面临险滩。
事实上,在刚过去的6月,国内汽车市场才经历了一场“寒冬”。
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发布的上半年国内车市产销数据显示,6月份汽车产销均出现环比下降,而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均回落至13%以下。更令人担忧的是,车市库存水平已接近合理值的上限。
“厂家今年纷纷扩大产能,有的甚至喊出增长百分之百的口号,在这种情况下,经销商感到巨大的压力。这种非理智的汽车生产的产品推向市场,那必然导致一大批经销商将是无利可收,无法生存。”车企们“大跃进”式的产能扩张计划,甚至让“汽车零售大鳄”庞庶华都深感担忧。
有业内专家分析,今年的产能有望达到2000万辆,而市场实际消化量却只有1500万辆,那剩下的500万辆将如何消化呢?
库存是最大风险
“我们现在的库存压力都较大。”记者在京城走访的多位经销商如此表示。
七月的京城明媚照人,各大车行里却尽是一派萧条之景,从早到晚,偌大的展厅也没见几个客人。“基本上没有哪个品牌没有库存,连旺销车型也一样,有些品牌的库存甚至严重超过了承受范围。”有经销商对《汽车观察》表示。
“今年的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但从利润上看却大不如全年。到了7月和8月这样的传统淡季更不好做。”广东佛山某品牌的一家4S店在接受《汽车观察》访问时亦叫苦不迭。该店一位销售经理分析称, “去年这个时候因为销售过于火爆导致很多车型卖断货,加价提车成为很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是现在不同了,不仅无法加价,还因为需要不断的降价促销才能带动销量的增长。”
尽管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的汽车经销商都已经绞尽脑汁消化店里库存。与此同时,为了尽快卖车,厂家和经销商都开始了大幅降价促销的比拼。
据记者走访了解,许多厂家在注意到经销商订单减少的情况,开始促销。比如长安汽车开展系列促销活动,包括赠送售后服务、加油卡等。然而,与以往相比,这些活动的效果却不甚理想。
“越是淡季,人们越会持币观望,希望出现更大幅度降价。经过多轮促销,价格方面几乎没有什么降价的空间,一些经销商加大促销力度,其实就是在亏本卖车。”据了解,由于今年各大经销商的销售任务都有所提高,所以经销商为了充量,只好把厂家返利的点数拿出来促销,一旦让利高于厂家的返利点数,企业就要亏本经营。
事实上,降价和促销只能使商家陷入一个更深的黑洞。促销的同时,经销商们面临的是利润下滑的尴尬。据北京某长安马自达经销商透露,店里销量虽然增长30%,但销售利润却下降近60%,卖车已不赚钱。
“卖得多不一定就能盈利,甚至有时候卖得越多,亏得越厉害。虽然车卖多了,但利润并不见涨,主要是现在销售一辆车的毛利真的是低的可怜。”有经销商向记者表示,单车利润摊薄是造成他们生存艰难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售后市场的毛利远远高于新车销售,其比重在利润总额中也在不断加大,但作为现阶段经销商主要利润来源的新车销售这一块,单车利润摊薄对经销商造成的负担仍不可忽视。
“今年以来,多数经销商的日子都不怎么好过。”上述佛山某品牌4S店销售经理感慨道。
面临资金断裂
“如果下半年车市持续低迷,估计不少资金周转不开的经销商就将倒闭。”北京博瑞祥龙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一位销售经理如此表示。
实际上,库存压力加大,经销商首先面临的就是巨大资金周转压力。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市场分会常务副会长苏晖告诉《汽车观察》记者,从目前全国的情况来看,很多经销商已经出现资金链断裂的压力。 “虽然他不知道他们的现金流上是否有压力,但如今销量出现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受房市和股市两市的影响,车市亦被拖累,车企普遍面临年度目标难以完成的压力,加之库存的持续上升,经销商面临资金断裂的压力可想而知。因此,下半年的调控至关重要。”
汽车流通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经销商在新车货款、场地租赁、员工工资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现金。按一家4S店月售车100辆计算,每月的流动资金动辄数千万元,一旦出现滞销,库存增加,经销商的资金链问题就会随之凸显。
经销商的自有资金不可能解决问题,只能通过各种渠道融资。目前经销商常见的贷款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车企的金融公司或金融项目获贷,另一种是由经销商向银行贷款。无论是汽车金融公司还是银行,对贷款都有严谨的考核系统,其中对现有资金流动情况的考核尤为重要。只有在经销商能够保证公司良性运作的前提下,才能确保贷款额度的正常化。
业内人士认为,经销商遭受洗牌,并不是单方因素作用引发,而是宏观形势、厂商关系、利润变薄、融资能力多种因素所致。而企业的现金管理能力、融资能力在内的财务能力将直接关系经销商的生死。
然而,目前“很多经销商的抗风险能力还不高。”在中国民生银行交通金融事业部汽车业务部总经理王炜看来, “未来单体店形式的经销商一定会被收购。由于经销商集团在管理、技术等方面都有优势,所以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特别是市场不好的情况下,单店很难支撑。”
洗牌进程加剧
尽管,北京的4s店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面临资金链断裂的相对较少,存在倒闭风险的4S店也没有在表面显现出来。但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商务信息中心经理郭咏仍表示担忧: “很多经销商因为销售能力下降,营业能力下降,那么可能在银行资金和利息方面出现了问题,同时也造成了银行对经销商再融资的一个限制,造成了一部分经营尤其是4S店,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的一些问题。”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全国有38000多家汽车4S店,90%以上为民营企业,由于前期盲目扩张加上管理不善,亏损面在逐步增加。
汽车流通协会去年底一份汽车4S店现状调查显示,全国4s店严重过剩,应该减少一半。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沈进军指出,目前国内4S店已经严重过剩,大中城市尤为突出,以北京为例,有的品牌的4s店数量多达30多家。他表示,(以前)业内有一个说法,就是1/3亏损,1/3不挣钱,1/3盈利,到了今年,销商的亏损面恐怕已经超过了50%。 “我觉得很有可能还继续大。”苏晖表示: “实际上,从2008年始,我国大城市便呈现出4S店过剩的危机。”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将使部分无力角逐的经销商萌生退意,车市重新洗牌的进程势必会加速。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员部主任宋涛透露,像庞大、广汇、元通、中进汽贸这样的最核心的前10强销售金额都超过100亿元,而即使是排名在二三十位的企业也都超过50亿元。
对此,苏晖认为,国内汽车4S店兼并重组的趋势不可避免,汽车经销商集团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一些拥有多个经营品牌的‘超级经销商集团’正在形成。”
……
“那些一进门就径直往指定车型走去,并一直死死盯着的客户,一般基本当天就能定下来,还交付款项;而那些一进门就眼神飘忽,四处张望的客户,八成是心里没底的,没选定的车型,交易成功率要低得多。”尽管加入这家广东佛山某品牌4S店才刚满一年,李国锋对客户的判断却很有一套自己的心得,而且,十有八九是准的。用他的话来说就是: “卖车要做得好就要足够醒目(聪明),懂得执生(随机应变)。”在向《汽车观察》记者讲述这些经验的同时,李国锋还透露出这段时间公司经营的种种困难。
随着4月国内车市货源日益充足,加之利好政策拉动效应减弱,消费者持币观望态势加重,库存量不断攀升。李国锋接待的客户中,即使是那些“一进门就死死盯着”的人,很多也都不再能当天定下来,更多人跟他说: “我再看看。”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7月,愈演愈烈。 “7-8月是传统的淡季,只会越来越难做。”更让李国锋担忧的是,店里的库存量已明显上升,甚至出现滞销态势。进入7月, “暑假又搞促销,希望能缓解一下(库存压力)吧。”李国锋说道。
实际上,这也是现时很多经销商面临的问题。
在过去的一年中,得益于车市的热销,国内各大经销商可谓是赚得“盆满钵满”。然而,随着今年刺激政策的陆续退出和推动效用的日渐减弱,浮华过后,车市戛然而止,甚至出现急剧下滑趋势。厂家过高的产能规划导致经销商库存积压攀升,促销降价成为常态。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经销商的生存境况面临再次挑战,一旦问题出现,或出现摧枯拉朽之颓势,并将重新洗牌。
低迷的车市对经销商而言,也许仅仅是开始。
500万辆的危机
这厢,各大品牌优惠降价的消息旋即四起:北京宝马7系最高降6.6万元、锋范优惠1.1万元、森雅M80让3000元;上海奔驰C级降4.8万元、卡罗拉让利4万元、蒙迪欧致胜让1.4万元、广州黄金版F6仅7.98万元、现代i30让8千、新君威优惠3000元……
那头,新一轮的产能扩张潮汹涌而至:从2010年开始,大众、日产、丰田、本田、五菱、吉利、比亚迪等车企就相继加入新一轮的扩张产能狂潮中……如果不出意外,到2015年,中国汽车产能将达到3000万辆,其中本土车企产能将达到1500万辆……
一边是厂商高歌猛进、扩充产能;一边是经销商库存压力过大导致的低价出货、典当谋生,中国汽车面临险滩。
事实上,在刚过去的6月,国内汽车市场才经历了一场“寒冬”。
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发布的上半年国内车市产销数据显示,6月份汽车产销均出现环比下降,而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均回落至13%以下。更令人担忧的是,车市库存水平已接近合理值的上限。
“厂家今年纷纷扩大产能,有的甚至喊出增长百分之百的口号,在这种情况下,经销商感到巨大的压力。这种非理智的汽车生产的产品推向市场,那必然导致一大批经销商将是无利可收,无法生存。”车企们“大跃进”式的产能扩张计划,甚至让“汽车零售大鳄”庞庶华都深感担忧。
有业内专家分析,今年的产能有望达到2000万辆,而市场实际消化量却只有1500万辆,那剩下的500万辆将如何消化呢?
库存是最大风险
“我们现在的库存压力都较大。”记者在京城走访的多位经销商如此表示。
七月的京城明媚照人,各大车行里却尽是一派萧条之景,从早到晚,偌大的展厅也没见几个客人。“基本上没有哪个品牌没有库存,连旺销车型也一样,有些品牌的库存甚至严重超过了承受范围。”有经销商对《汽车观察》表示。
“今年的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但从利润上看却大不如全年。到了7月和8月这样的传统淡季更不好做。”广东佛山某品牌的一家4S店在接受《汽车观察》访问时亦叫苦不迭。该店一位销售经理分析称, “去年这个时候因为销售过于火爆导致很多车型卖断货,加价提车成为很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是现在不同了,不仅无法加价,还因为需要不断的降价促销才能带动销量的增长。”
尽管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的汽车经销商都已经绞尽脑汁消化店里库存。与此同时,为了尽快卖车,厂家和经销商都开始了大幅降价促销的比拼。
据记者走访了解,许多厂家在注意到经销商订单减少的情况,开始促销。比如长安汽车开展系列促销活动,包括赠送售后服务、加油卡等。然而,与以往相比,这些活动的效果却不甚理想。
“越是淡季,人们越会持币观望,希望出现更大幅度降价。经过多轮促销,价格方面几乎没有什么降价的空间,一些经销商加大促销力度,其实就是在亏本卖车。”据了解,由于今年各大经销商的销售任务都有所提高,所以经销商为了充量,只好把厂家返利的点数拿出来促销,一旦让利高于厂家的返利点数,企业就要亏本经营。
事实上,降价和促销只能使商家陷入一个更深的黑洞。促销的同时,经销商们面临的是利润下滑的尴尬。据北京某长安马自达经销商透露,店里销量虽然增长30%,但销售利润却下降近60%,卖车已不赚钱。
“卖得多不一定就能盈利,甚至有时候卖得越多,亏得越厉害。虽然车卖多了,但利润并不见涨,主要是现在销售一辆车的毛利真的是低的可怜。”有经销商向记者表示,单车利润摊薄是造成他们生存艰难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售后市场的毛利远远高于新车销售,其比重在利润总额中也在不断加大,但作为现阶段经销商主要利润来源的新车销售这一块,单车利润摊薄对经销商造成的负担仍不可忽视。
“今年以来,多数经销商的日子都不怎么好过。”上述佛山某品牌4S店销售经理感慨道。
面临资金断裂
“如果下半年车市持续低迷,估计不少资金周转不开的经销商就将倒闭。”北京博瑞祥龙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一位销售经理如此表示。
实际上,库存压力加大,经销商首先面临的就是巨大资金周转压力。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市场分会常务副会长苏晖告诉《汽车观察》记者,从目前全国的情况来看,很多经销商已经出现资金链断裂的压力。 “虽然他不知道他们的现金流上是否有压力,但如今销量出现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受房市和股市两市的影响,车市亦被拖累,车企普遍面临年度目标难以完成的压力,加之库存的持续上升,经销商面临资金断裂的压力可想而知。因此,下半年的调控至关重要。”
汽车流通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经销商在新车货款、场地租赁、员工工资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现金。按一家4S店月售车100辆计算,每月的流动资金动辄数千万元,一旦出现滞销,库存增加,经销商的资金链问题就会随之凸显。
经销商的自有资金不可能解决问题,只能通过各种渠道融资。目前经销商常见的贷款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车企的金融公司或金融项目获贷,另一种是由经销商向银行贷款。无论是汽车金融公司还是银行,对贷款都有严谨的考核系统,其中对现有资金流动情况的考核尤为重要。只有在经销商能够保证公司良性运作的前提下,才能确保贷款额度的正常化。
业内人士认为,经销商遭受洗牌,并不是单方因素作用引发,而是宏观形势、厂商关系、利润变薄、融资能力多种因素所致。而企业的现金管理能力、融资能力在内的财务能力将直接关系经销商的生死。
然而,目前“很多经销商的抗风险能力还不高。”在中国民生银行交通金融事业部汽车业务部总经理王炜看来, “未来单体店形式的经销商一定会被收购。由于经销商集团在管理、技术等方面都有优势,所以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特别是市场不好的情况下,单店很难支撑。”
洗牌进程加剧
尽管,北京的4s店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面临资金链断裂的相对较少,存在倒闭风险的4S店也没有在表面显现出来。但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商务信息中心经理郭咏仍表示担忧: “很多经销商因为销售能力下降,营业能力下降,那么可能在银行资金和利息方面出现了问题,同时也造成了银行对经销商再融资的一个限制,造成了一部分经营尤其是4S店,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的一些问题。”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全国有38000多家汽车4S店,90%以上为民营企业,由于前期盲目扩张加上管理不善,亏损面在逐步增加。
汽车流通协会去年底一份汽车4S店现状调查显示,全国4s店严重过剩,应该减少一半。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沈进军指出,目前国内4S店已经严重过剩,大中城市尤为突出,以北京为例,有的品牌的4s店数量多达30多家。他表示,(以前)业内有一个说法,就是1/3亏损,1/3不挣钱,1/3盈利,到了今年,销商的亏损面恐怕已经超过了50%。 “我觉得很有可能还继续大。”苏晖表示: “实际上,从2008年始,我国大城市便呈现出4S店过剩的危机。”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将使部分无力角逐的经销商萌生退意,车市重新洗牌的进程势必会加速。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员部主任宋涛透露,像庞大、广汇、元通、中进汽贸这样的最核心的前10强销售金额都超过100亿元,而即使是排名在二三十位的企业也都超过50亿元。
对此,苏晖认为,国内汽车4S店兼并重组的趋势不可避免,汽车经销商集团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一些拥有多个经营品牌的‘超级经销商集团’正在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