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和的野生岛——奥莱龙
- 来源:海外文摘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奥莱龙,高卢村落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0-19 09:29
自然,原始。如果一定要给奥莱龙岛前加上修饰语的话,我想这两个词再合适不过了。素有“香气岛”之称的奥莱龙岛位于法国西部的比斯开湾,它守护着大量的财富:养蚝池、盐田、灯塔、小木屋、稀有的花,品种繁多的禽鸟。只要你耐心寻找,奥莱龙岛的每个角落都可能给你惊喜……
奥莱龙岛有时会给人一种原始“高卢村落”的感觉。经过数月的激烈讨论与各方博弈,今年4月,多吕多莱龙镇政府最终决定听取镇上居民的意见,驳回了麦当劳登陆该镇的申请。这绝对不是一次简单的拒绝:在法国,在多吕多莱龙镇的居民们成功抵御美国快餐业巨头“入侵”之前,类似的事情仅仅发生过一次。这就是奥莱龙岛,“原生态”是它的标志,岛上的居民以此为傲,并且各尽其力让这种原生态一直保持下去。
两个月前,奥莱龙岛市镇联盟组织决定将重新征收过桥税一事提上日程,理由则是“经济不景气,增加国家收入”。要知道,奥莱龙岛的过桥税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被取消了。消息一出,岛上有25000人联名上书,坚决反对通过该法案,而“25000”这一数字相当于奥莱龙岛在旅游淡季时岛上的人口总数。政府的讨论和研究才刚刚开始,而团结的奥莱龙岛居民就已经明确地表态:“休想打奥莱龙岛的主意!”真是个有脾气的小岛……
还有一些施工计划,虽然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但奥莱龙岛的居民却并不买账。比如在其海岸边搭建80台风力发电机,在拉科蒂涅尔港口附近开设第三个浴场。如果这些计划都得以实施,那么对于岛上的垂钓爱好者来说,他们本来就已经很狭小的活动范围就会被进一步缩小。由此看来,奥莱龙岛远远不止是一座简单的旅游观光小岛。“居民们一直致力于奥莱龙岛各个方面的发展。他们眼中的奥莱龙岛是十分脆弱的,所以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保护奥莱龙岛的原始性,确保他们的传统不被外界侵蚀。”蒂里·索佐在他的著作《奥莱龙,一座岛》中如是写道。
有关奥莱龙岛的书籍很多,有的人称其为“光之岛”,因为奥莱龙岛上的日照率非常高。除此之外,奥莱龙岛还有“香气岛”、“强盗之岛”、“百磨坊岛”等不同的别称。但是对于从小在奥莱龙岛长大和定居在奥莱龙岛的人来说,奥莱龙就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岛,一座独一无二的岛。奥莱龙岛的居民特意将奥莱龙岛的首字母缩写“IO”印在他们的车牌上。平日里,他们经常用方言聊天,有一个话题是他们茶余饭后必备的“餐后甜点”,那就是嘲笑不够“原始”的留尼旺岛。
如果想要真正理解奥莱龙岛居民对自己家乡这种近乎狂热的钟爱之情,那么一定要将整个岛屿转一遍,走路也好,骑自行车或者开车也好,总之174平方千米的奥莱龙岛,最好每个角落都不要错过。我相信,这片土地多样的风景与美丽的滨海地带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奥莱龙岛的西海岸由于长期受大西洋海水的冲击,多沙多岩石,对于喜欢刺激的冲浪爱好者来说,是不二选择。而东海岸的海水相对平静,多淤泥。父母们很放心自己的小孩来这边玩耍,因为温和的东海岸非常安全。位于奥莱龙岛西南部的圣托杨森林与东部的索蒙那森林多沙丘,是跑步爱好者与越野自行车远足爱好者的天堂。岛上随处可见的葡萄树似乎在提醒人们奥莱龙岛的葡萄产业并没有消失殆尽。至于制盐产业,在19世纪末牡蛎养殖产业兴起之前,一直是奥莱龙岛主要的经济活动之一。
“木屋客”成为奥莱龙岛旅游业的新招牌
先说说牡蛎养殖吧。奥莱龙岛的牡蛎非常出名,但是如果想真正了解这里的牡蛎,就一定要亲自去尝一尝。博亚德维尔附近的佛华耶村应该是最适合养殖牡蛎的地方。在这块天然的净土上,有一部分养殖者仍然在用最原始的方法养殖牡蛎:“没有人工孵化场,不使用基因养殖方法。”“我们养殖的牡蛎在海水里出生,在养蚝池中长大。一批牡蛎的养殖周期是四年。”佛华耶村的牡蛎养殖者伊芙琳·莫盖自豪地说道,“我承认,如果把我们的牡蛎送往布列塔尼或者是诺曼底的养蚝池里转一圈,它们的成熟周期会大大缩短,但是我们更愿意尊重传统的养殖方法!”
奥莱龙岛不仅是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同时也是动物(岛上仅鸟类就有385种)与植被(海马齿、紫罗兰、绣球、麻黄等)的天堂。奥莱龙岛的沙丘与沼泽内长有各式各样的花,其中一些品种非常稀有。比如法国石竹,这种石竹要比普通石竹的颜色淡很多。至于那些对植物不太感兴趣的人,奥莱龙岛的海滩是他们的不二选择。涨潮时,岸边的淤泥会变坚硬,海水的温度则会达到40摄氏度。
在佛华耶村的南部,沿着博迪赛尔航道,一条名为“牡蛎之路”的街道十分引人注目。在这里,一排整齐的小木屋被粉刷成了不同的颜色:绿色、黄色、蓝色……这就是奥莱龙岛的“头脑风暴”中心,许多伟大的作品都是在这里诞生的。在这些彩色小木屋中住的都是艺术家,“牡蛎之路”就是他们发明与创作的基地。每个小木屋都有自己的名字,比如“天生爱笑的布朗蒂娜·摩农”。布朗蒂娜·摩农喜欢收集岸边的卵石与浮木,然后将它们雕刻成一个个滑稽的小脸,手艺十分精湛,小朋友们非常喜欢她的作品。还有“斯特凡·肯普夫与他的灯泡”,不过这个名字并不足以形容斯特凡·肯普夫创意十足的作品,他的其他作品还有:多功能绞肉机、摩托刹车声唱片、鼓型洗衣机……这些作品不会批量生产,每一样都是独一无二的限量版。另外,斯特凡·肯普夫的作品还十分具有商业价值,如今,他的作品已远销美国,广受外界好评。卡米耶·唐多娜也是“牡蛎之路”上很有名的怪才艺术家,她喜欢用煮茶的空心球制作巨型蚊子标本,喜欢给小鸡涂颜色……
这些彩色小木屋以前归岛上的牡蛎养殖者所有,后来他们以每年几百欧元的租金将这些木屋租给了政府。1999年,第一批艺术家来到这里定居,他们对“牡蛎之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人中有专业的乌克丽丽(一种小巧的拨弦乐器)制作者,有金属雕刻家,有装饰画师,有年轻的铁匠,还有一心想成为艺术家的前巴黎房产局领导干部,他们都是奥莱龙岛的“木屋客”。这些“木屋客”如今已经成为奥莱龙岛旅游业的招牌,以前人们提到奥莱龙岛首先想到的是岛上的“南方气候”,和法国本土第二大岛的光环(第一大岛是科西嘉岛),而如今人们又多了一个来奥莱龙岛旅游的理由,那就是这些神奇的“木屋客”。奥莱龙岛还是第一座通过大桥与法国本土连接的岛屿,这座桥为游客提供了不少便利。
旺季的时候,大批热衷于泡澡解暑的游客便会“占领”奥莱龙岛,这时岛上的总人口数是淡季时的10倍之多。除了沙滩之外,很多游客也很喜欢去拉科蒂涅尔港口钓鱼。他们在码头闲逛,租一条自己喜欢的船,坐在上面开始垂钓,小船随着潮起潮落轻轻摇摆,好不惬意。不过并不是所有水域都能供人们钓鱼,一些航道的进出口就会有撞船的风险。奥莱龙岛的水果非常好吃,大部分的水果还没来得及运往法国各地进行销售就已经被岛上的居民与游客消化了。
我们每天一大早(节假日除外)都能在奥莱龙岛的港口看到这样一群忙碌的身影:他们天没亮就已经起床,早上5点准时出现在港口的一座楼房内开始一天的工作。他们就是当地的海鲜贮运批发商。在楼房里,大型批发商坐在最前面两排,小商贩则坐在最后两排。他们每人面前都有一排传送带,一箱箱海鲜以每小时800箱的速度从他们眼前飞驰而过,如果他们有中意的海鲜,就可以将海鲜的编号与自己的心理价位分别输入到身旁的计价器内,最后价高者得。这种类似拍卖的活动在下午3点钟还有一场,活动的规模则由渔民的捕鱼量决定。
拉科蒂涅尔港口
无论是拉科蒂涅尔的渔民还是奥莱龙岛的居民,他们都把拉科蒂涅尔港口当作自己的骄傲。
36岁的雅安·克山接触捕鱼这一行已经有20余年了。他是“世界号”的老板,“世界号”是一艘号称“多功能”的小艇,这种小艇的实用性要弱于拖网渔船,它在海上的逗留时间不能超过一天。这份工作辛苦吗?“当然了。”雅安·克山回答道,“要知道,我们出海的时候不是坐在船上傻等就行了,捕鱼是体力活,天气不好的时候我们甚至会有生命危险。之所以选择这一行,是因为我热爱海上的生活,每次捕到好鱼时别提有多开心了!”“好鱼?”稀有物种繁多是拉科蒂涅尔港口的一大特点:墨鱼、箬鳎鱼、海螯虾、条纹狼鲈、龙虾……2014年,拉科蒂涅尔港口共出口海鲜5090吨,总销售额达到2620万欧元,这使得拉科蒂涅尔成为法国的第七大港口,全省第一大港口。无论是拉科蒂涅尔的渔民还是奥莱龙岛的居民,都把拉科蒂涅尔港口当作自己的骄傲。
在奥莱龙岛的最北部,游客们一定不要错过著名的沙西龙灯塔。沙西龙灯塔的颜色非常特别,黑白条纹相间,因此人们给它取了个外号叫做“囚徒”。沙西龙灯塔刚建成时并没有这么个性的“涂鸦”,之所以变成“囚徒”,是因为1926年政府为了帮助水手们区分它与留尼旺岛的巴莱纳灯塔,故将沙西龙灯塔刷成了黑白两色。沙西龙灯塔对面是安蒂奥克海峡,安蒂奥克海峡将奥莱龙岛与周围的小岛分开,它也是滨海夏朗德省最凶险的海上通道之一。在奥莱龙岛的一处花园中,许多刻有不同船名的石碑围绕在一座巨像旁,周围摆满了茉莉与黄花,这些石碑是为了纪念在这片海域失事的船舶。
想要登顶沙西龙灯塔绝非易事,因为通往沙西龙灯塔塔顶唯一的通道就是224节极其狭窄的石阶。不过一旦登顶,周围的美景就会尽收眼底:拉罗谢尔市、艾克斯岛、博涯监狱……除了能眺望远方,近处的景色也十分迷人。涨潮的时候,巨浪不断地拍打悬崖,溅起的水花投向天空的怀抱,那种气势磅礴的感觉非常震撼人心。而退潮时,浪花就温和了许多,中世纪风格的渔船悠闲地停靠在岸边,渔民们光着脚,弯着腰,在岸边捡梭子蟹与缀锦蛤。夕阳的余晖将他们的身影镀成金黄,时间在这一刻停下了它匆忙的脚步……
指导“冒失的采集者”
每年夏天,让·巴普迪斯博宁都会和奥莱龙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协会(Iodde)的成员一起寻找岛上“冒失的采集者”。当碰到有人在违规拾贝壳时,让·巴普迪斯博宁就会带他们去参观以前奥莱龙岛渔民劳作的地方,现场指导他们如何正确地测量贝壳大小,如何将贝壳内的珍珠取出,最重要的是告诉他们一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会跟他们强调不要破坏岩石之类的注意事项,我们可以打捞虾、蟹这样的海产品,但一定要遵守规则,确保这种自然界带给我们的快乐能一直延续下去。制定规则是为了限制人类活动对物种多样性的过度影响,但绝不是为了禁止我们与大自然接触。我非常理解孩子们在沙滩里发现螃蟹时的惊喜与快乐,这种奇妙的感觉是普通玩具无法给予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非常微妙,一定不能破坏。”让·巴普迪斯博宁最后总结说:“奥莱龙岛就是这样,既脆弱又慷慨。”
奥莱龙岛路途蜿蜒,道路崎岖,由于岛上居民过去主要以制盐为生,所以留有许多盐田地。从高空俯瞰的话,夹在波若丁航道与阿亚索航道之间的奥莱龙岛就像一座大型迷宫。在这个迷宫里,禽类是真正的“国王”。白鹭、天鹅、白鹳、反嘴鹬……当我们骑着脚踏车穿梭于奥莱龙岛的小路时,没有人不被它们灵动的身影所吸引。如果想要更好地游览这片欧盟自然保护区,那么一定要借助小溪的力量,直立桨式冲浪板就是个不错的选择。很简单,使用者两脚平行站在直立桨式冲浪板上,双手握桨,一场无声的冒险就可以开始了。当我们专注于欣赏路边的野生兰花时,水中突然蹦起的鸬鹚可能会吓得我们叫出声来。奥莱龙岛的小溪是有故事的。“以前,这里是采盐商人的必经之路。他们站在船上,死死地盯住船上一箱箱的货物。对于他们来说,运盐就是一场押送白色黄金的冒险。”导游朱利安·卡玛斯向我们解释道,“他们就是通过这条小溪将奥莱龙岛的盐运往欧洲各地的。”
50多年过去了,奥莱龙岛的制盐业如今已日落西山,多亏了一小批热衷于制盐的人,这一行业才不至于彻底消失。阿芒迪·格兰仕小的时候曾和父母一起去奥莱龙岛旅游过,离岛之前她和当地的农民学会了传统的制盐方法。“从那之后,我找到了人生的目标,我想我一定会再次回到奥莱龙岛,开启我热爱的制盐事业。如今,我真的定居在奥莱龙岛的索在尔镇。刚开始做这个行业的时候,许多当地的老人都跑到我家,给我讲这里曾经发生过的趣事。原来,他们都曾经是在我现在租的这片盐田工作的老农民。有人说制盐这行当又辛苦又不赚钱,我却认为恰恰相反!盐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且制盐行业没有年龄与性别的限制,这就是它的优势。”这个小姑娘激动地说道。阿芒迪·格兰仕的梦想就是将奥莱龙岛的盐远销海外,走向世界平台。
阿芒迪·格兰仕就是典型的弘扬奥莱龙岛传统文化的“外来人”。没错,奥莱龙岛有时的确给人一种“高卢村落”原始粗犷的感觉,但它首先是一片热情的土地,它将它的财富无私地分享给岛上的居民,为广大的游客提供避暑胜地。奥莱龙岛的地理位置每年都会漂移,但那份原始的野性绝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
[译自法国《快报》杂志]
皮埃尔·舍斯/文 柳杨/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