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要实现“三超越”

  • 来源:对外传播
  • 关键字:中国故事,一带一路
  • 发布时间:2015-10-21 15:27

  ——以如何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为例

  俗话说“功夫在诗外”。讲好中国故事,要超越“中国”,超越“故事”,超越“讲”,关注他人,关注时代,关注世界。

  一是超越“讲”。正如需求创造供给的道理一样,要讲先问。要学会问,学会倾听,激发对方听我讲的兴趣,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讲,更好地与对方互动。我们常常说国际舆论场“西强我弱”,其实“为而不争,故莫能与之争”。正如李光耀当年所言,只要我新加坡成功了,不怕你不承认我!中国的持续成功,使得各种中国崩溃论、威胁论等不攻自破。不要急吼吼、气鼓鼓去讲,而是要好好地说。同时要超越中西方、以美为镜,避免陷入中西二元对立及“老大、老二”陷阱。如试图证明中国模式优于美国模式,只能招致更多攻击和反感,或只盯强者,老是想着迎头反击,往往图一时之快,却得罪了周边,吓怕了弱者,正好上了人家的当。比如,美国学者葛来仪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每年都提九段线,根本不指望中方回答,而是借炒作发声、毒化舆论。对此,我们完全可以跳出来讲自己的故事——中国军队维和贡献等,而非顺着西方原罪论逻辑挣扎,试图证明自己的清白,既浪费时间又暴露弱点。欧洲人就很担心中国成为又一个美国,我们驳斥美国常常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可能产生中国正步美国后尘的错觉。

  讲好“一带一路”故事,首先就是要听——听听沿线国家的需要、期待,然后说探讨如何满足这些需要、期待,表明“一带一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世界所期待,改变全球化更多有利于海洋国家、沿海地区的局面,倡导包容性全球化;同时,强调“一带一路”作为合作倡议与国际公共产品对世界的贡献——世界上有9亿人没有用上电,光印度就有3亿,而“一带一路”推动电网的互联互通,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这比睚眦必报,急于去辩驳“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效果要好得多。

  二是超越“中国”。只有对你感兴趣,才对你的国家感兴趣。拳拳爱国情怀常常让我们觉得一言一行皆代表中国,往往很不放松,也不自然。其实,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讲好自己的故事,要以个人魅力折射中国魅力。同时,中国人自古有天下担当,需超越中国,关注他人,善交、广交朋友。世人对中国日益好奇,但好奇之外是疑问——中国成功对我意味着什么?中国失败对世界意味着什么?唱红中国,老外可能比我们还大胆、还起劲儿,韩国的《超级中国》、美欧的中国纪录片就是很好例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我们心中有梦想,肩上有使命。当然,外国人心中也有梦想,肩上也有使命。基于这一认识,笔者最早提出“中国梦也是世界梦”,反响就很好。

  讲“一带一路”故事,要少强调中国——“丝绸之路”概念就是德国人提出来的。少强调张骞、郑和,要强调古丝绸之路是各国共同打通、维护的,“一带一路”的魅力就在于激发了文明古国的往日辉煌,共商、共建、共享21世纪丝绸之路,达到共同发展、共襄盛举的目标。

  三是超越“故事”。中国故事是多方面的,既有成功,也有教训,关键是故事背后的道。道在,自信在。超越自信,养成自觉,关键在讲好中国故事之道。不只是我自豪我自信,关键还得让别人自信!鼓励他们走符合自身国情的道路。与其抱怨“有理讲不出”,不如倡导“有道来分享”。中国故事是解决发生在中国的世界性问题,与其他国家的故事具有共通性。讲好解决人类共同或类似问题的中国道路、中国智慧之外,更侧重讲“我行,你也行”,“我错,你不要错”。外国人不只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听众,也可成为讲中国故事的主人。

  以此精神,“一带一路”故事可以放在国际层面讲,体现对联合国后发展议程的贡献,体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的前期贡献,表明“一带一路”激发了欧亚大陆互联互通的百年梦想,推动梦想成真。讲好“一带一路”故事,要多强调“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尤其是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此引领21世纪国际社会价值。一句话,从“我的”转化为“我们的”,才是“一带一路”的传播之道。

  王义桅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教授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