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70周年 再看中日关系的发展和未来
- 来源:对外传播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抗战胜利,中日关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0-21 15:28
抗日战争已经过去70年了,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即使在今天依然有很强的对抗张力,这是很怪异、也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战后中日关系走向
在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的时候,尽管中国民众对日本人特别憎恨,但是,并没有采取大规模的报复措施。相反,而是采取了以德报怨的高尚行为。由于中华民国政府当时的号召,中国各地普遍善待日本俘虏和侨民。中国东北地区的普通民众,大量地收留了日本难民在苏联红军进攻逃跑时遗弃的孤儿,并把他们辛辛苦苦地抚养成人,最后送归日本。1964年,中国大规模地赦免日本战犯,并将他们遣送回国。从这些情况来看,中国对待那场战争的态度,是理性的,并用尽可能消除仇恨的方法,消除战争的遗留问题。
但是,国际的大环境并没有使中日关系很快走向改善,反而增加了中日两国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冷战,国际力量的格局促使了中日两国对立。
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力量格局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苏联采取全球扩张主义政策,不仅威胁到了美国的全球利益,也严重地危害到了中国的国家安全,中苏两国并没有因为同是社会主义国家,而保持持续的相互友好,反而升级为相互仇视的关系。同时,中国摆脱了过去孤立的状态,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作为世界大国的态势为众多国家所瞩目。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不得不改善同中国的关系,期待联合中国来抗衡苏联。日本随着美国对中国政策的转变而加以转变。
1972年9月,田中角荣首相通过访问中国,实现了中日两国关系的正常化。这是中日两国从战后几十年对立,走向和解与友好的开端。当然,这其中也有中日两国老一代领导人的战略远见和主观努力。其中,毛泽东、周恩来的战略远见,和田中角荣的务实精神功不可没。毛泽东和周恩来他们告诫中国民众,不要将对日本侵略战争的仇恨针对日本普通老百姓,日本人民也是受害者,发动侵略战争的只是一小撮军国主义统治者。中国民众基本上接受了这种政治思想的指导,不再对日本有任何仇恨。日本方面也觉得对中国有战争的亏欠,中国政府甚至连战争赔偿都不要,日本需要加倍同中国友好。结果,中日两国关系一路高歌,越走越好。
但是,在冷战结束以后,中日关系开始发生结构性的矛盾。苏联解体,中国的实力迅速增长,美国和日本对中国从各方面防范的意识迅速增长。日本国内,在左翼力量压制之下的右翼势力开始抬头,他们不断发表否定侵略历史的言论,致使本来已经平静的中日两国之间的历史问题,再次成为悬在两国之间的重要政治问题,而无法躲开。
进入21世纪新世纪以后,由于中国实力的全面增长,日本对与中国的领土争端钓鱼岛问题日益恐惧,害怕中国以实力夺回。因此,日本单方面不断加强实际控制,树立新的法律根据,包括2010年对中国进入钓鱼岛海域捕鱼的渔船船员进行抓捕扣押,对船长进行判决;2012年日本政府又购买钓鱼岛私人土地。这就破坏了中日两国搁置钓鱼岛争议的相互约定。这些做法引起了中国强力的反制,中日关系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低谷。
三大因素制约中日关系
从中日关系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中日关系主要受到三大方面因素的制约:
第一,受到国际战略格局的制约。当美苏冷战的时候,中国紧跟苏联,日本紧跟美国,这时的中日关系毫无发展的余地,相互对峙与对抗。但是,由于中苏关系的分裂,中国和美国的关系出现了缓和,中日关系的改善就成为了必然。进入21世纪以后,美国把中国当作了最大的现实和潜在的敌人,日本追随美国的战略结构仍然没有大的改变,日本必然出现和美国相同的整治中国的心态,其中包括遏制与围堵的战略。
第二,受两国实力对比的制约,当两国实力相差悬殊的时候,相互能够互相认同;当两国实力旗鼓相当的时候,相互戒备的心态陡增。在冷战解体前,中日两国的实力对比相差非常悬殊,日本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日本在很大程度上有可怜中国的心态,在这种可怜的心态之下,愿意在一定程度上提携中国的发展。因此,当时日本愿意把它最大的经济援助份额投向中国。而中国深知与日本的差距,谦虚努力地向日本学习。进入21世纪,由于中国实力的逐渐强大,在2010年GDP总值超越日本,日本难于接受这样一个现实,把中国的强大当作是对日本的威胁,处心积虑地在外交上围堵中国,在军事上防控中国,在舆论上抹黑中国,致使中日两国的矛盾日趋尖锐。
第三,在上述两大背景的制约之下,中日两国在历史问题和领土问题上纠缠不断,两国现实的利益纠纷,成为两国矛盾的主要所在。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军国主义势力遭到清洗,左翼势力十分强大,右翼势力遭到长期压制。面对美国在世界力量的衰退,和近邻中国的强大崛起,日本右翼势力再次抬头,并且日趋呈现出压倒左翼力量的大趋势。而外部因素就是美国在世界霸权的衰落,致使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出现了日趋强大的反美趋势。但是,由于美国的外交运作,将日本的这种反美力量诱导指向中国,再加上中国的快速走强,日本右翼势力基本上把他们的主要矛头对准了中国。他们要通过为侵略历史翻案,证明自身的一贯正确性。从而导致中日两国在历史问题上的复杂纠纷,几乎到了争论没有穷期的地步,难解难分。
第四,日本在历史上就是一个不断对外扩张的国家,因为历史上的对外扩张,从本州扩展到了四国、九州和北海道四大岛屿,近代又扩张到了冲绳。因此,在日本的民族性格当中,有强烈的扩张主义,有对领土要千方百计争夺的心理基础。对于日本控制的中国领土钓鱼岛,要加强控制并防范强大的中国夺回的担忧心理状态日益发展,以至于宁可违背中日两国搁置争议的约定,也要冒险巩固自己在钓鱼岛上夺取控制优势。而中国也已经强大到了不容日本愿意改变自己领土现状的实力,中国的反制也就成为必然,中日两国因为领土纠纷剑拔弩张也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关系态势。
解决之道
第一,在短时期之内,中日两国改变不了大的世界格局,美国要把中国当作主要潜在和现实敌人的政策难以改变。但是,在这一大框架之下,中国可以继续推进新型大国关系,消除美国的误解和歧视,加强同美国的战略友好与合作。而日本,要看到美国这种对抗的政策难以长远,不仅美国自身的实力难以长期保持不下降,如果日本紧随美国,甚至超过美国敌视中国,很有可能最终被美国所抛弃,日本最终也难以承受与强大的中国相互对抗的代价。中国必将在综合实力上超越美国,日本追随美国的政策也将走向尽头,日本应该为这一天的到来预先做好调整。
第二,中日之间的实力对比还将要继续拉大,中国现在的GDP总值大约是日本的2.4倍,将来要成长到日本的3倍,再过20年要达到日本的6倍。终究会有一天,日本将感到无力同中国对抗。因此,日本要提前做出心理调适和调整,适应中国的崛起和强大,适应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从中国文化的根源上追究,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友善他国、从古至今实行和谐世界的国家。中国发展的理念是进步的,是符合人类长远发展方向的。和中国相比较,日本反而在与中国矛盾的大多数历史时期,怀着一种扩张领土,争夺霸权的不健康心态同中国作对。从长远的发展视角来看,日本所追随的西方近代文化,并不能够代表人类长远的发展方向,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却代表着人类的未来。从这种意义而言,日本和中国真诚友好,顺应中国的发展方向,并不是屈从于强权和霸道,而是顺应天道,走向东亚和亚太地区的和谐之路。
第三,在上述两大心理和战略态势的调整之下,具体的历史问题和领土问题,就相对比较容易获得解决。日本要放弃自身优越于亚洲其他国家的心态,放弃殖民主义的心理。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下,就很容易得出放弃殖民主义遗产——钓鱼岛的政策。
日本如果做不到这样一种心理和战略的调整,就无法摆脱在东亚地区的孤立状态,而与中国的矛盾也难以长期得到解决。那么,随着中国的持续强大,日本在东亚地区将要遭受边缘化的趋势也不可避免。这并非是中国要有意打压日本,而是日本没有看清世界和地区的发展大势,要走向自我孤立、自我封闭的政策使然。这将使日本放弃更多的发展机会,使日本陷于日趋萎缩的状态。因此,摆正心态,调整战略,改善同中国的关系,是有利于日本未来发展的唯一大方向,大趋势。
周永生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博导、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