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报道如何讲好客观的故事

  • 来源:对外传播
  • 关键字:突发事件,报道
  • 发布时间:2015-10-21 16:43

  编者按:突发事件的对外报道既要求速度,也讲求深度。本期就天津爆炸事故的中外报道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如何在讲故事的同时,做好准确客观的深度报道。

  突发事件,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往往具有普遍的新闻价值。重大的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会成为各国新闻机构争相报道的重点,也会受到全球读者的关注。

  但突发事件的报道不同于日常报道,记者常常是接到任务就直接赶赴现场,没有办法预计前方的情况,这就要求记者具有很强的快速反应能力,特别是采访突破能力及对事态发展关键议题的把握能力。而这便是突发事件报道的挑战所在,读者期待记者带来最新的伤亡数字、救援进展,挖掘事发地人们的生活、事故责任人是谁,以及发生在现场的各种故事。

  讲故事一直是对外报道的长项,但是好的故事并不只是就事论事,具有人情味,而是要找到事件的“痛点”,特别是当重大事故发生时,发现伤亡损失的原因与紧急救援同样重要。可是事故的原因往往都相当复杂,在讲故事的同时,做好准确客观的深度报道非常具有挑战。

  近日,天津滨海新区发生的爆炸事件,无疑就是最好的例证,中外媒体报道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仔细梳理,不难发现虽然中外媒体报道的内容都很广,包括伤亡数字、事故发生的原因、亲历者的故事、爆炸对于环境的影响、爆炸对于经济的影响,以及爆炸背后的问题,但是在一些方面,外媒的报道更犀利。而如果调阅Twitter(推特)、Facebook(脸谱)上社交媒体的转发和阅读数据,就会发现海外终端读者不仅关心滚动播发的伤亡数字,也关注记者现场直击的报道和深度分析。

  对外宣媒体而言,对于热点敏感的事故,第一时间还原新闻现场是很重要的,记者除了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客观呈现之外,还应注意把握分寸,在事件调查结果公布之前对事故原因做过分的揣测只会引起社会恐慌,甚至成为外媒借机煽风点火的佐料。

  因此,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外宣媒体应该兼顾深度报道,做一些能够引起共鸣和有质感的报道,但同时又要避免道听途说。

  外媒眼中的天津爆炸

  在天津发生致命爆炸后,外媒对此次事故提出了诸多疑问:危险化学品仓库为何如此靠近居民区?地方政府与拥有这些仓库的瑞海国际物流公司之间是否存在腐败关系?天津民众的周边环境安全是否存有隐患?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8月19日报道质疑:为何这些仓库与居民区之间的距离近于规定许可的距离?发生爆炸的仓库距离公寓楼、公路和铁路线仅数百米,尽管国家安全规定禁止在离居民区1000米之内修建大型危险化学品仓库。

  据德国之声电台网站8月20日报道,在8月12日大爆炸后,因为空气中发现有毒化学物质,数千名周边居民不得不离开其住所。当地政府表示,将会迁移该地区的化工设施。媒体和民众都在质疑天津周边环境是否仍存有隐患?

  由此可见,好的深度报道总是从疑问展开,越贴近民众、受害者、遇难者家属和其他当事人的关切,越容易使采访更深入。好的深度报道总是以记者的突破性采访为基础。

  还有一些外媒的报道是围绕人展开的,尤其是爆炸事故中的消防员。

  美国《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报道称,随着真相的曝光,人们的疑问越来越多,年轻的消防员是怎样被雇佣的?怎样训练的?面对一场大型的化工品火灾,他们是否准备好了?事实上,专家称消防员的第一反应——洒水——可能导致了第二次爆炸。

  香港《南华早报》援引国内一些媒体的报道称,许多人在为消防员的献身精神感动,出现许多“最帅逆行”的消防员奔赴火场的图片的同时,也有声音质疑,为什么只有一位消防员带了“装备”?消防体系对于消防员,尤其是年轻的消防员,保护是否足够?现场消防部署是否充分考虑了消防员的人身安全和科学施救?甚至有意见质疑,所谓“最帅逆行”,体现的恰恰是一种对火灾抢救缺乏科学认识的看法,在火灾严重的时期,消防员和其他人一样,需要保护,不应该盲目赞颂“逆行”。

  《洛杉矶时报》发布的一篇题为《妈妈,救救我,我受不了了:一个消防员在熊熊大火中的呼喊》的文章,描述了进入火场的消防员遭受的煎熬。

  对外报道的微观解读

  天津爆炸发生后,不少媒体都坚持了正面报道,“灾难无情,爱满津城”、“大爱无疆、心系一方”、“最帅的逆行,最美的人”、“满满的正能量,为天津人点赞,为塘沽祈福”。灾害事故发生后,全力救援,驰援现场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人情味的故事报道,而是既要尽可能深入采访利益相关方,挖掘真相,发现眼泪、痛苦和伤痛背后的事实,又要避免舆论审判。用事实说话,使真相得以随着事态发展逐步呈现非常关键。

  新华社先后发出两篇特写,一篇中文对外稿《寻找“消失”的爱人:天津滨海爆炸事故发生后阿平的二十小时》(以下简称《寻》)、一篇英文稿《宁宇:我们的儿子,是消防员,是英雄》(以下简称《宁》),同样是对于消防员的报道,却与外媒有着不尽相同的角度。

  《寻》讲述的是爆炸发生后的20小时里,第一批去火场救援的一名消防员的女友阿平寻找男友的故事,而《宁》从父母、领导和同事的角度讲述了爆炸事故中牺牲的年仅19岁的宁宇的短暂一生。

  回顾这两篇报道,可以总结外宣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经验和可以改进的空间。

  1.外围突破的采访技巧,不在现场远程采访。很多时候前方记者冒着生命危险,但受限于新闻采访的难度大、分散突破难以掌握全局,这时可以充分发挥后方编辑部的作用。《寻》一文发出后,不少人给编辑部打来电话,询问如何采访到了这么精彩的故事,其实碍于不能及时赶到现场,《寻》中的故事完全是从微博中获得的线索。从微博中联系到阿平后,又通过微信、电话采访阿平,记者前后花了半天的时间,一直跟踪阿平寻找男友的最新进展。

  很多外媒也无法到现场采访,但是他们可以采访国外的专业人士和中国的情况进行比较,或是引述中国媒体的一些采访内容,从而从外围突破采访,发出别具一格的报道,CNN的报道即是如此。

  2.以讲故事的方式对事实和问题进行客观呈现。在事故原因仍在调查,不好下定论的时候,外媒已经开始做一些猜测和分析性的稿件了,但外宣媒体要把握好分寸,不做主观性的、臆测性的报道。年轻的消防员牺牲的消息,令人感叹唏嘘,《宁》一文很好地还原了宁宇短暂的一生和他的抱负——“现在我能问心无愧地说出我要努力,还有,我能做好一名消防战士。军人就应该为祖国、为人民舍生忘死。”稿件读来亲切、真实、感人,使人更加为消防者的牺牲而扼腕,更希望知道事件的真相。

  3.为好故事深度挖掘,也要对采访对象的需求给予尊重。即便是突发事件,也不能光想着挖独家,而忽略采访对象的感受。因为他们是事件的当事人,更是受害者,当他们与媒体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痛苦时,记者必须对他们的正当诉求给予尊重,有时候也许意味着错过一篇好故事,但是却同时意味着赢得了消息源的信赖。

  通讯社在做好消息稿后,再发出的特写往往是有现场感、能够打动人的那些故事,但好故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寻》文的记者在采访阿平的过程中,阿平几度以为再也见不到小海了,因此拒绝记者将写好的故事发出,但记者一直等并积极与阿平沟通,终于在晚些时候等到小海归来的消息,最后完整地将故事发出了。

  突发事件的报道在写故事的同时见深度,始终是外宣媒体对外报道的一道难题。这需要编辑部和前方记者形成联动,注意从外围突破采访、耐心挖掘,尤其是力求做到客观还原。在讲好客观故事的同时,如何做出深度报道,还需要更多实践来检验。

  刘伟 新华社对外部特稿社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