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江南段结缘的名人雅士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江南,结缘,名人雅士
  • 发布时间:2015-11-04 10:30

  除了上述成就大运河的三位帝王外,千年以来大运河畔名人辈出,尤以江南为最。也有一些并非土生土长的江南人士,他们或曾在此为官、或曾在此寓居、或曾在此游历,与大运河结下了不解之缘。没有他们就没有千里通波的大运河,就没有精彩纷呈的大运河。

  伍子胥 大运河始自伍子胥

  前文曾述吴王夫差开凿邗沟为大运河的开端,但实际主持工程的是吴国大夫伍子胥,为感谢他的功绩,当地人在邗沟旁建立祠堂纪念伍子胥。邗沟竣工后,夫差率军沿河北上伐齐并大破之,一举奠定了吴国霸主的地位。伍子胥还开凿了一条由太湖通往长江的运河--胥溪。伍子胥还是苏州城的营造者,奠定了苏州水上城市的基础,至今苏州仍有胥门。

  白居易 开凿山塘河的苏州刺史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任苏州刺史,他上任后到虎丘视察,看到附近的河道淤塞,水路不通,便决定在虎丘开河筑路直通阊门,这就是山塘河和山塘街的由来。工程竣工后,大大便利了灌溉和交通,使这一带成了热闹繁华的市肆。苏州的美景令白居易文思泉涌,他在苏州期间留下了「姑苏台榭倚苍霭,太湖山水含清光」等千古绝唱。苏州百姓非常感激白居易,他离任后,百姓即把山塘街称之为白公堤,还修建了白公祠以作纪念。

  康熙 治河、游历两不误的皇帝

  康熙皇帝早年在他宫廷的柱子上写了三藩及河务、漕运三件大事。河务和漕运实际上是一件事情,三藩平定后,他便开始穷毕生之力治河。为了治河,康熙亲自钻研水利理论,并从事广泛的实地调查,他为此曾六次南巡。康熙皇帝十分注重对治水官吏的考查,他认为治水「务在得人」,在他任命的靳辅和陈璜两大治水名臣的努力之下,终于使河患大为降低,漕运保持通畅。康熙南巡之时也顺道游历江南,并拉拢当地的仕绅,因为江南是明朝起家之地,当地居民对明朝最拥护,清军入关后反抗最激烈,也遭到了最惨烈的屠杀。

  史可法 坚守扬州的抗清名将

  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曾总管漕运,巡抚淮安、扬州等地,他大力疏通运河,使漕务大为改善。史可法调任兵部后,清兵入关南下,他率孤军坚守扬州,战至弹尽粮绝最终兵败被俘,因宁死不降而惨遭杀害,他崇高的气节受到了后人的大力推崇。由于清兵经过血战才拿下扬州,为了报复,在破城后连续屠杀十日,超过80万扬州人被害,史称「扬州十日」。

  郭守敬 成就京杭运河的水利学家

  郭守敬是元代杰出的水利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由于隋唐运河此时已经部分淤塞而且绕路,于是他建议在隋唐运河的基础上开凿新的河段,拉直隋唐运河,使北京至杭州的距离大幅缩短,这就是流淌至今的京杭运河。郭守敬在开凿的新河段,设置了堤坝和可以调节水量的升降闸门,使大船也能通行,这是他在水利工程上的创造性设计。京杭运河竣工后,从南方运来的粮食可直达北京,对发展南北交通和漕运事业起了很大的作用。

  苏轼 西湖因苏轼而重生

  北宋大文豪苏轼曾任杭州通判,他到任时,吴越王钱镠时期修筑的运河水利设施几近废置,苏轼对此进行大规模的修复。尤其值得称颂的是,西湖因苏轼而重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佳句更令西湖名扬天下。当时西湖由于长年不治已经淤塞了一半,苏轼动员20万民工疏浚西湖,并用挖出来的淤泥,堆筑起横贯湖面的长堤,后人为纪念他,将这条长堤称为苏堤。相传杭州名菜东坡肉,就是苏轼犒赏疏浚民工的美食。

  乾隆 沿着大运河六下江南

  乾隆皇帝事事喜欢学他的爷爷康熙,也曾六次南巡,但相比康熙主要以视察河工为主,乾隆则更多是为了游山玩水,享受江南的花花世界。江南留下了许多关于乾隆的有趣传说,大多和吃喝玩乐有关,虽然大多为子虚乌有之事,但也令江南的事物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为了掩人耳目,乾隆下江南时也有一些兴修水利的措施,对发展江南起了积极作用。但他南巡花费巨大,导致国库空虚,对当地百姓也造成了严重干扰,埋下清朝衰败的种子。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