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数不清上海开了几多条地铁线路和近郊路轨交通,最多好像已去到16号线,并且陆续有来。现在往西可以到昆山,想象一下,坐着轻轨去阳澄湖食大闸蟹,甚至转驳到苏州。另外,以前上海人常慨叹城里无山可行,要爬山,只能去西边的畲山。而现在畲山也是地铁轻轨直达,过往的避暑郊游胜地,感觉一点也不遥远。
东边地铁路线过浦东,发展空间可能更大。迪斯尼和保税区不用说了,最东可去到近上海地区出海口的滴水湖,沿途有野生动物园,亦有轻轨交通连接,单坐地铁花上一个多小时即可到达。这里的水乡古镇,现在都经路轨交通接通,预算这将形成浦东城乡新区大变革,彻底改变这一区的命运。
江南小镇再造
在近二十年江南小镇再造过程中,上海周边的水乡古镇是走得最前的。起码二十年前,就有周庄、朱家角这种相当有名的古镇被重新开发旅游业(古镇本身当然歴史悠久一早存在,可是重新发展成现在模式的旅游古镇又是另一故事),也是趁上国民爆发性旅游消费大潮的开端。就是说,直到九十年代,当老古董是宝的大潮杀到,各个古镇才被发展单位打主意成为一项生意――这个现在回想起来确是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你会发现,今天已成为民间共识的文物保育,古迹保护等资源用作旅游开发这商业意识,其实不是拥有很长的歴史。在这一次旅游商业化来临之前,古镇游都只保留为一种单纯的旅游项目,而不是像今天一样包含了多样综合性的旅游消费经济。
和过往八十年代出来游山玩水的穷游客不一样,后来的游客,其身份是作为消费者:旅馆、饮食、交通、纪念品、景区活动、当地手信等等都带旺经济。
强人所难的管理
当然,有经济并有肯花钱的游客,就多了商机和可能,也才会有更多开发。对上海周边而言,继朱家角和周庄,后来再发展出西塘和乌镇。直至十年前,乌镇仍是平衡得较好的一个地方,因为开发较晚,早期旅游资源的同质化还不是很明显,乌镇的古朴风味特色,如蓝染;比别的水乡古镇更有特色的饮食如三白酒、臭豆腐等,确是一时惊艳,就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江南少女,那时也是清静淡朴,如是过夜,傍晚游人渐散后,游于古镇小巷石桥,清幽雅致之感,才真透现古镇神韵。
可一如少女变成红伶,当每天迎送游人的日子变常态,一些跑马头的情况难免出现。最记得是在收取进景区门票这事上,过往景区都没所谓,收十元八块,后来要强迫游人买套票之余,出了景区重新进去又要另外收费,强人所难见钱开眼的管理打消了游人的意欲。就是说,从此以后,这些古镇只可能作为一个对全国游人有卖点的景点,但居住在周边如上海人,则再不会选择它作为不断重游的景点(这种重复的近城旅游目的地,近年则被莫干山一带的民宿取替)。
艺术包装营销
更严重的问题是,今天的水乡古镇风貌,也变得一式一样了,近期刚好重访了几个包括朱家角和西塘的有名古镇,发现当中的小桥河道和船只,靠水的楼房,以至石板小巷,沿街小店,乃至他们摆卖的货品食物等,竟然变得一模一样了。粗糙的音乐霸占着市声,廉价的纪念商品充斥了一切。穿过桥头,人山人海,已分不清是在西塘、朱家角还是周庄了。
解救的方法不是没想过,主打旅游的水乡古镇越来越多,主事人也就更需把各自定位更清晰展示,于是近年也出现了古镇和艺术的CROSSOVER!
乌镇有每年的戏剧节,大家齐齐去古镇看戏。无锡搞音乐会。西塘和朱家角在发展自己版本的创意园区。而最新要加入的是位于浦东的新场,主推的也是老宅子翻新和综合性市集的概念,上月正式开幕时,还在一个古老的典型白墙灰瓦大宅中,找来有地位的策展人,在大宅各种空间中摆放装置艺术作品,实行以艺术古镇的概念来宣传,也将原住民的民间手工艺梳理记录展出。
可以看出,艺术包装营销,今天已成为万用的宣传手段,不仅现代化购物商场要搞艺术,把自己当艺廊来定位,就连古色古香的江南古镇,也得走这条路线。大家都认为艺术即能把自我身份提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