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魅影
- 来源:中国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吴哥魅影,古代,庙宇建筑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4 11:27
一千多年前出现的吴哥王朝,创造了灿烂的吴哥文明,最强盛时疆域横跨今日柬埔寨全境和泰、寮、越三国,都城吴哥成为世界最大的城市。经历了500年辉煌后,吴哥又突然陨落,神秘地隐没在森林荒野中。
1861年,一个法国学者考察旅行到了吴哥,赫然发现原始森林掩藏着无数宏伟惊人的古代庙宇建筑,他惊叹道:此地庙宇之宏伟,远胜古希腊、罗马遗留给我们的一切!
令世界惊奇的吴哥古迹,也震撼我心。我两次探游吴哥,第一次在19年前,最近一次是今年4月。
4月12日,我们一行五人从广州直飞柬埔寨暹粒市的吴哥国际机场。
此行的目标很明确,锁定在柬埔寨的西北部,去探寻以吴哥为中心的高棉文化发祥地,勘踏在吴哥王朝的神秘光辉笼罩下的无数古迹遗址。
同行的朋友都是「吴哥迷」,领头人是「吴哥通」小康,我们结成一个群组,叫做「简朴寨考蛊团」。在吴哥土生土长的华人导游阿豹负责接待「考蛊团」,「简朴寨考蛊团」就在小康和阿豹带领下,趾高气扬地上路了。
读一点高棉帝国史
游文明古国,就不可不读一点历史。
高棉帝国,中国人在历史上不同时期曾称之为扶南、真腊、阁蔑(高棉Khmer的音译)、甘武者(即柬埔寨Kampuchea的音译)等名字。
公元1世纪时,高棉先民就建立了扶南国。约公元400年,真腊国在扶南国北方崛起。至7世纪中,真腊吞灭了扶南国。真腊又被爪哇占领。
802年,阇耶跋摩二世带领国家脱离爪哇的统治,恢复了高棉的独立,在吴哥建立王朝。
由9世纪至15世纪出现的吴哥王朝(802~1451年),在12至13世纪的苏利耶跋摩一世、苏利耶跋摩二世以及阇耶跋摩七世的统治时期,国势最强盛,版图纵横今日柬埔寨全境以及泰、寮、越三国之部分地区,文化灿烂辉煌。
1431年,暹罗(泰国前身)苏可泰王朝举兵入侵高棉,包围吴哥城七个月,最后攻破吴哥。高棉只好迁都金边。此后,国势渐渐衰落。
现代有一种说法,15世纪,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高棉大地气候干旱频繁。以往为了支持吴哥王城的庞大人口,高棉人大举砍伐森林、开垦农田,使水利资源大减,农作物产量无法再供应数十万人的需求,致使吴哥城衰落,终于至16世纪末期成为废城。
其实,最早将吴哥奇迹公诸于世的是中国元朝(1271-1368年)外交官周观达写的《真腊风土志》。1861年,法国生物学家亨利o穆奥(Henri Mounhot)带着《真腊风土志》法文译本去柬埔寨考察,「发现」了宏伟惊人的吴哥遗迹。著名摄影师、苏格兰人约翰o汤姆森又受《穆奥游记》启发,1866年到吴哥,拍摄了世界上最早的吴哥窟照片。这些游记和图像激发了欧洲人对吴哥窟的浓厚兴趣,1992年,已经世界闻名的吴哥遗址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吴哥更成为许多人心目中「此生必游的圣地」。
规模宏大的戈基塔庙群
为了能在暹粒与高棉人一起过新年,必须在4月14日至16日的过年假期留在吴哥活动,所以我们到达当天就离开吴哥,首先去西北120公里的戈基神庙群(Koh Ker Temple Group)。
戈基是高棉王国在928至944年间的短暂国都。在这之前,高棉王国早已定都吴哥城,至928年,国王伊奢那跋摩二世驾崩,阇耶跋摩四世篡夺了王位,并在他的出生地戈基建立新的都城。
在这里,我们看到与吴哥城不同的神庙群。其典型特征是规模巨大,拥有最大的林伽、最大的湿婆神跳毁灭之舞的雕像、最大的神猴(即是我们的孙悟空的原型)兄弟打斗的雕像。
戈基庙群很多建筑坍塌了,但是那些尚存的塔庙仍然非常壮观,特别是「国庙」戈基庙。还有五塔神庙Prasat Pram,塔庙已被巨大古树的树根包裹住,令人惊叹大自然和人类智慧合作的神奇。
接着去看最大的林伽塔(Prasat Linga)群。「林伽」为印度教的神圣之物,广泛供奉在湿婆神庙中,是毁灭和再生之神湿婆的化身。林伽通常是一根上圆下方的石柱,象征男性生殖器。林伽下方,有一承托林伽的方型石穴,是象征女性生殖器的石雕「优尼」(YONI),因为抽象而不逼真,所以看起来并不觉得尴尬。
这一晚要住到遥远的帕威夏省去,于是星夜兼程直奔东北方向的帕威夏省城。
帕威夏寺:令柬、泰兵戎相见的「世界遗产」
省城离帕威夏寺很远。我们一早6点多从省城出发,10点多才到达位于柬埔寨和泰国边境的扁担山(Dangrek Mountains)下。帕威夏寺就在海拔525米的扁担山之巅。
柬埔寨共有两项「世界文化遗产」,除了吴哥遗址外,就是帕威夏寺。
长期以来,柬、泰两国对帕威夏寺的归属有争议,此庙虽然在柬埔寨管辖下,但是扁担山却大部分在泰国境内。外来游客必须在山下的旅客中心办一张通行证。自己的车不能开上去,我们租了一辆车,爬上了陡斜的公路。公路边的防御工事有柬埔寨军队把守,朝山拜佛的柬埔寨人纷纷将香烟、食品抛给军人,慰劳子弟兵。
为甚么有这样的举动呢?又要讲讲历史了。
柏威夏寺(Prasat Phra Viharn)建于公元9世纪至12世纪,是高棉帝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大型石宫建筑群之一,艺术成就堪比吴哥的诸多名剎殿宇。
柏威夏寺本来是印度教的神庙。后来,1010年至1050年在位的吴哥王苏利耶跋摩一世(Suryavarman I)信奉佛教,他不但兴建了吴哥城的巴戎寺,还将扁担山的柏威夏神庙改为佛寺。
1904年2月,泰国当时的暹罗当局与统治柬埔寨的法国殖民者商定边界协议,双方同意沿山脊划定边界。按照这个条约,柏威夏神庙应在泰国境内,但负责划界的法国军官大概特别喜欢柏威夏神庙,将神庙划入了法属高棉一方。
当法军1953年底撤出柏威夏地区后,泰柬两国为争夺该寺,曾经兵戎相见。1962年,海牙国际法庭裁定柬埔寨拥有柏威夏寺,但进出寺庙的主通道在泰国一方。此后,泰、柬两国协议下,泰国允许柬埔寨使用神庙附近道路,两国民众可以一道礼佛祈祷。
然而,泰国对柏威夏寺的属权争议并未罢休。尤其是,柬埔寨将柏威夏寺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2008年7月,柏威夏寺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两国关系因此恶化。2008年10月和2011年2月,泰、柬在扁担山发生了大规模军事冲突,互有伤亡。
2013年11月,海牙国际法庭再次宣判:柏威夏寺及周围土地的主权属柬埔寨。柬埔寨在中国援助下,修建了通上神庙的公路,大力发展旅游。得益于局势和平,我们才可以优哉游哉地来游柏威夏寺。
上了扁担山,步行入山门,原来这「世界遗产」占地非常广阔。柏威夏寺由很多石构建筑组成,沿着山坡层层上升,形成狭长布局的庞大建筑群,进深长达800米。走到最高处,这里的主庙已坍塌,但围墙和四围的长廊仍然完整。一出围墙,原来已到了悬崖绝壁的边缘,在崖边看下去,那万丈深渊让人心虚脚软。这处断崖被称为「将军岩」,传说古代高棉一位将军被敌军逼至悬崖边,在此跳崖殉节。
下午,我们原路走下山,又驱车200公里,在华灯初上时分回到了吴哥。
在吴哥过新年
一觉醒来,吴哥的新年开始了。
高棉人的新年,日子与中国云南的傣族新年(即泼水节)差不多。今年新年是在4月14日,假期持续三天。在柬埔寨这农业国,新年标志收割季节结束,庆祝五谷丰登。人们尽情地欢乐;拔河、踢毽子、赛牛车、比武和跳传统高棉舞蹈等。还有与云南傣族泼水节相似的泼水活动,互相泼洒「吉祥水」。蛊友们也一连三天同吴哥市民一起狂欢。
新年第一天,大吴哥城里举行了欢庆大会,处处人山人海。蛊友们在人海中挤进挤出看表演和娱乐游戏。我还混入了正在创《健力士纪录》的舞台,这里展示了一条重达4,060公斤的超级大粽子,我当然不客气地吃了个饱。
遗撼的是,中心会场「谢绝凡人」,蛊友们不得其门而入。原来,官方为了显示社会和谐,总理洪森与反对派领袖一起光临,因此戒备森严。
既然如此,我们不如上巴戎寺去「考蛊」吧。
阇耶跋摩七世重造吴哥奇迹
巴戎寺(Prasat Bayon)位于吴哥城的正中心,曾是吴哥王朝的国庙。因此在欣赏巴戎寺之前,不能不先介绍一下吴哥城。
很多人弄不清,吴哥、吴哥城、吴哥窟、大吴哥、小吴哥、吴哥古迹和暹粒等名词是何概念?甚至以为「吴哥窟」就是吴哥,所以听我说要去吴哥旅行,便应和道:哦,去吴哥窟。
吴哥(Angkor)是一个深含历史意义的名词。原指高棉帝国的国都吴哥城Angkor Thom。Angkor是国家或城市,Thom是大的意思,Angkor Thom就是「伟大的城市」。在吴哥王朝鼎盛时期,吴哥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分布面积近3,000平方公里,估计有50万至100万人口。
现在,「吴哥」泛指暹粒省的省会暹粒市及其周边地区,包括分布着吴哥王朝遗迹的400平方公里地域。
如今的「吴哥城」(Angkor Thom),专指吴哥王城遗址,占地约9平方公里,又称「大吴哥」。吴哥城呈正方形,四周有城墙和护城河保护,城墙有5道城门,除了东西南北各门外,在东城墙还开了一座「胜利门」。城门都是塔形结构,塔身上有四面佛像。每道城门外的护城河上,各架有一座桥。
「小吴哥」是相对于「大吴哥」而言的,是指在暹粒市区以北5.5公里的吴哥窟(Angkor Wat)。「吴哥窟」是Angkor Wat的汉语音译,并非表示是一座石窟,而是一座神庙。Wat在高棉语中是「庙」的意思,「Angkor Wat」即「都城庙」。这是吴哥古迹中保存最完整和最大的神庙,其外型已成为今日柬埔寨国旗的图徽。
「暹粒」这名称,其实是16世纪才开始使用的。那时高棉王国因暹罗(泰国的前身)入侵,已经迁都金边。后来高棉夺回了故都吴哥,将其改名为「暹粒」。在高棉语里,「暹」是指「暹罗」;「粒」是「夷为平地」,连起来是「扫平暹罗」的意思,表达了报仇雪恨的决心。
「吴哥王朝遗址」,是分布在400平方公里内的古迹群,包括高棉王国从9世纪到15世纪的历代都城和寺庙。
在吴哥王朝史上,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1125-1215年)是最著名的统治者之一。他取得王位之前,正值吴哥王朝陷入一段混乱时期。1177年占婆国(在今越南)入侵,杀了高棉国王,当时已经50多岁的王子阇耶跋摩七世起兵抵抗占婆军队,将占婆军队逐出真腊,然后在1181年登基为王。
阇耶跋摩七世重建了吴哥城。吴哥王朝的首都在他统治时期最后定型。今天的吴哥古迹大部分建筑是他在位的1181-1215年间修建的,其中一项奇构是他重建的巴戎寺。巴戎寺是吴哥城的中心,也是体现吴哥文明高峰的金字塔。
巴戎寺:吴哥文明顶峰的金字塔
从外观上看,巴戎寺确实是一座金字塔形建筑,整个寺庙采用佛教世界的须弥山为概念而建造。
阇耶跋摩七世活了90岁,他看到过苏利耶跋摩二世的鼎盛,经历了之后的内乱和外敌入侵,主持了战后的重建,创造了高棉帝国又一个盛世,把吴哥文明推向顶峰。因为阅尽人间的生与死、盛与衰,阇耶跋摩七世改而信奉了大乘佛教。阇耶跋摩七世将创建于苏利耶跋摩一世时代的巴戎寺,重建为大乘佛教寺院。这是吴哥现存唯一的大乘佛教国庙。
巴戎寺共分三层,下两层为正方形台基,有长长的回廊;外侧廊壁雕刻了故事性浮雕。顶层为圆形,树立了佛塔群。最高处是一座圆形宝塔,周围有48座玉米型的宝塔,有如众星捧月一般。每一座宝塔上都有巨大的四面佛雕像。「四面佛」是观世音和阇耶跋摩七世「神王合一」的形象,脸带安详的微笑,这就是蜚声世界的「高棉的微笑」。
在「政教合一」时代,国王是王也是神,至高无上,这在信仰印度教为国教时期特别明显。信仰佛教的君王阇耶跋摩七世虽然承袭了「神王合一」的传统,但他比较宽容,并不禁止人们信奉印度教,巴戎寺以佛教为主,却也在宗教图像中保有一些印度教元素。因此,巴戎寺建筑形式汇集了佛教和印度教的特点,成为世界上最神秘与迷人的宗教圣地。
如巴戎寺浮雕壁画妙趣横溢,如一部史诗
巴戎寺回廊的浮雕壁画十分丰富,11,000个人物构成了宏大的画面。内层浮雕主要为神话故事、宗教礼仪、宫廷生活,而外层回廊则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从战争场面到生产劳动、生活图景,应有尽有。
展现日常生活的画面特别有趣,有生产、狩猎、捕鱼、交易、杂耍、拜神、煮食等种种生活故事。历史场面中,描述了历史上各场战争。其中不少表现了高棉对抗占婆(越南的前身)的战事,特别是那些战船满载军士进行激烈水战的场面,刻画得非常精彩。从人物的发型装束看,短发的是高棉人,披头散发的是占婆人,结发髻、留髯须的是中国人。中国人是出现在交易场面,显示出西南丝绸之路的影响。
吴哥王朝消隐于乱世,留下的记载非常少,巴戎寺超过1,200米长的浮雕长廊以极为丰富的形象,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可贵的线索。
欣赏回廊浮雕充满妙趣,有如读一部形象的高棉史诗。
世界最大的宗教建筑——吴哥窟
吴哥窟(Angkor Wat)是由苏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建造的国庙,是高棉古典艺术代表作。据说,也是世界第一大宗教建筑。为了领略12世纪的吴哥盛世,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到这里「考蛊」。
吴哥窟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为「毗湿奴神殿」。顾名思义,就是用以供奉印度教三大神之一、保护之神毗湿奴。其实也供奉毗湿奴化身的国王。
高棉的神王信仰,起源于吴哥王朝的开国国王阇耶跋摩二世。他自立「神王」,宣称湿婆神授他以神性。他创造了吴哥建筑的新形式:象征须弥山的庙山。此后历代君主都继承这庙山传统,在各自的都城建造神圣的太庙,作为国王死后葬身的王陵,他的继承者再另立新的国庙。然而,只有实力雄厚的国王才有能力修建国庙,在位不长或衰落的国王,就无力修建神王庙。
苏利耶跋摩二世是靠非正统方法获取王位,为了巩固威望,必须营造比前任所有国王建造的七百多座庙宇规模更为宏大的国庙。苏利耶跋摩二世举全国之力,从1113年至1150年,花了大约37年,建成了宏伟无比的吴哥窟。
庙山由三层长方形平台组成,层层高迭,形如金字塔。庙山之巅的中殿,供奉神王,象征国家的核心,代表人世间的天堂。庙山顶部矗立着五座宝塔,象征须弥山的五座山峰。回廊墙面浮雕描绘了神话故事与皇室生活。
吴哥窟周边环绕宽阔的护城河,河水总是四季充盈,此中秘藏着建筑力学的智慧。
吴哥窟建筑在松软的土地上,为了能使地基不受地下水位改变而沉降,古代建筑师设计了使水分充满于地层的方法,来保持稳定。历史已证明了,吴哥窟是吴哥古迹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庙宇。可以说,吴哥窟是一座巨大的「水上都市」。
享受探索和摄影之乐
蛊友们不但遍游吴哥的古迹精华,而且喜欢到游客罕至的偏僻遗址、荒芜废墟、无名野庙,享受探索和摄影的乐趣。在十多天里,我们无远弗届:
往暹粒市东南面的Hariharalaya,是吴哥王朝早期都城所在地,我们流连于罗洛斯遗址和神牛寺(Prasat Preah Ko),特别欣赏神牛寺的灰泥浮雕;
向西北长驱百多公里,远赴接近越南边境的荒城Banteay Chhmar,在坍塌的庙群废墟中探险,找到了吴哥遗址中唯一的千手观音浮雕像;
在吴哥以北35公里,我们走进了被誉为「高棉艺术之钻」的女王宫。这座供奉湿婆为主的神庙,高棉语称「班蒂斯蕾Banteay Srei」,可译为「女人的城堡」。神庙用粉红色砂岩建造,雕刻精致而华丽,确实予人皇家女性的高贵感觉,但其实与女王毫无关系。有人猜测,此名得自神庙上的浮雕女神。
阇耶跋摩七世时代的几处寺庙很吸引我。阇耶跋摩七世为纪念其父修建了圣剑寺,为纪念其母修建了塔布龙寺。
圣剑寺(Preah Khan Group)在吴哥城东北2公里。据碑文记载,此处是阇耶跋摩七世击溃占婆入侵军队和杀死占婆国王的战场。以「圣剑」为名,显然有重大的纪念意义。圣剑寺当时也是一处国王别宫,甚至发展成为一座超过1万人居住的城市。
位于吴哥城东约一公里的塔布龙寺(Ta Prohm),被许多巨大的树盘踞着,构成了震撼人心的奇观,强烈地吸引着我。我先后3次去塔布龙寺摄影,仍然意犹未尽。
十几天里,我几乎天天欣赏到仙女Apsara浮雕。在吴哥古迹、博物馆……乃至荒芜的废墟、野庙,Apsara无处不在,Apsara的婀娜舞姿,透露出飘逸的浪漫气息。在市区的舞台,我们又欣赏了Apsara舞蹈的「真人秀」,彷佛与千年古迹上的Apsara遥相呼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