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孝寺寻禅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中秋,佛教,唐代
  • 发布时间:2015-11-04 11:31

  中秋时节,南方的天气依然炎热,不过总算没有那么燠热潮湿了。我漫步进入光孝寺,一阵清凉迎面而来。每到广州,我必定会来光孝寺走走。这千年古寺,总是蕴藏着一种沉静的气质,寺内的幽静与寺外喧闹的世界,形成强烈的对比。我记得一句唐诗:「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诗中说的是唐代的寺院,是在深山的修行地吧?现代社会,钟磬声还是能听到,但寂静却成奢侈品了。此刻能享受如此清幽的环境,顿然身心清凉。

  我沿着小径信步而行。不少善信在上香参拜,神情诚恳肃穆。光孝寺经过这几年的重建,殿堂庄严,面貌一新。不过我还是喜欢旧的建筑,朴实无华之中,令人感受到唐宋时代严谨的禅风。幸好,寺内历年栽种的大树都保留着。古木婆娑,郁郁葱葱,安抚世人浮华的心。

  广州历来流传「未有羊城,先有光孝」之说。光孝寺原址最初是第五代南越王赵建德(?-前111年)的故宅。三国时东吴政治家虞翻(164-233年)被贬广州,在此居住、讲学,直至终老,故此地曾称「虞苑」。虞翻死后,家人施宅为寺院,那是光孝寺始建的年代,算起来应有1,700多年历史了。

  这里是中国佛教禅宗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道场。当年禅宗始祖达摩大师(?-535年)来到中土,在光孝寺住过一段时间。他在寺内开了一口井,用于日常洗涤,后人在井前立了一块碑,称为「洗钵泉」。今天这口古井还在,俗称「达摩井」,只是已被围栏封得严严的,只能远观了。尘封并未阻碍联想,旅游就是要发挥想象力。你可以想象,当年达摩大师如何叱咤风云,挥舞锡杖开此泉眼;想象当年他如何笑梁武帝,光做法事却不去修行;想想大师如何能够面壁一坐九年……

  一个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可以超越时空,通过联想出现在我们眼前。有很多佛教史上重要的高僧,也在光孝寺留下足迹:昙摩耶舍(天竺僧人,译经家)、智药三藏(南朝时期天竺僧人)、真谛三藏(天竺僧人,499-569年)、不空法师(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僧人,705-774年)、六祖慧能(638-713年)…还有当代高僧本焕老和尚(1907-2012年)等等。六祖慧能与光孝寺有深厚的缘分,他是在光孝寺剃度出家的。寺内还有一座「瘗发塔」,是慧能剃度之后寺内众僧修建的古塔。光孝寺还有一些古迹,如洗砚池、西铁塔等。每座古迹都是一段故事,为后人诉说人间沧桑。

  我在一株菩提树旁坐下来,浮想联翩。

  凉风微拂,菩提树叶在风中飘扬,引我想起1,300多年前的一幕:就在光孝寺前,两个僧人,望着被风吹动的幡,争论得面红耳赤,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这个时候慧能出现了,他说了一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一语惊世,道出禅宗直指人心的智慧。这句话传到正在禅堂说法的住持印宗法师耳中,印宗法师知道此人不得了,即恭请慧能上座说法。自此,慧能结束了得禅宗五祖弘忍衣钵真传之后一直隐世流浪的生涯,出来弘法度众了。他将禅学与中国文化结合在一起,将修行与生活紧密相连,禅宗从此大盛,一花开五叶(禅宗后来分支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等五流派),广为传播。

  六祖慧能的故事,彷佛发生在眼前。走在光孝寺,可以感受到六祖说禅的慈悲恳切。这里每株树下,每级台阶,应是当年慧能说法的地方。这里每条小径,该都有他走过的脚印吧?千年只是一瞬间,六祖不在了,但光孝寺还在,记载六祖所思所想的《六祖坛经》还在。今天光孝寺中,也见风吹幡动。当今世上红尘滚滚,多少名利诱惑,多少潮流变更,慧能当年说的:「仁者心动」,不正是芸芸众生的真实写照?无论甚么时代,岁月人心,多么需要有股清流来洗涤安抚。

  午斋时候,光孝寺的斋堂内可以尝到正宗的佛门斋菜。苏东坡有句:「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在树荫下席地而坐,捧着大碗,大口吃光孝寺的斋菜,也许可以体会到这种禅趣吧!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这是初唐王勃在滕王阁写下的名句,叹息世间人事星移物转,繁华如过眼烟云。在旅游中,面对一处名胜古迹,我会生起无限感慨,欣赏古迹的同时,也不妨放任自己的思绪,去作个联想,重温古人留下的文化足迹。古迹古物的背后是古文化,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民族遗产。如果说一次旅程就是一堂课,那么,这堂课程就是如何去领略文化,领略前人的教导。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