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回眸赏名作——摄影大师陈复礼百岁志庆
- 来源:中国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摄影,中国旅游,艺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4 11:02
摄影大师陈复礼喜届百岁华诞,成为摄影界的美谈。
陈复礼是享誉国际的摄影家,从事摄影艺术活动逾60年,在中国摄影史上建树卓越。他的摄影人生和艺术风范,启发了中国乃至世界华人地区无数摄影人。
陈复礼先生又是中国旅游事业的开拓者。他参与创办了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并且一直担任社长。他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以精彩的旅游摄影作品吸引读者,推动了进入中国内地旅游的潮流。
藉此喜庆之际,我借本期讲堂向读者介绍陈复礼大师的摄影历程,并精选部分摄影杰作,与同好们欣赏。
影艺旗手 旅潮先锋
陈复礼不但自己对摄影艺术勇于探求,成就卓越,而且不遗余力地推动摄影艺术发展,成为摄影界杰出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1952年,陈复礼在越南参与创办了越南摄影学会。移居香港后,他积极参与香港的影艺活动,有感于当时香港唯一的摄影组织香港摄影学会是以西人为主,于是他与同道中人于1958年创办了香港第一个华人摄影组织——中华摄影学会。
他致力推动华人的摄影,在1960年创办了《摄影艺术》杂志(1964年改为《摄影画报》),开创香港摄影期刊之先河。陈复礼任董事会主席,并且常执笔撰稿,提出艺术观点,激发摄影爱好者的思考和交流。1979年,陈复礼当选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并且在北京举办了「陈复礼摄影作品展」。
这个展览先后在国内多个大城市巡回,对中国摄影在「文革」后的艺术复兴影响深远。在此前后二、三十年间,他多次带领香港及海外的华人摄影家回中国内地旅行创作和交流。1988年,他参与创办了港澳摄影协会,当选第一届会长;1995年当选世界华人摄影学会名誉会长。
1980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之初,陈复礼参与创立了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中国旅游》杂志同时创刊。这时,陈复礼在《中国旅游》上发表许多鲜为人知的旅游胜地照片,展现了中国的美好河山和民族风情,犹如为香港和海外旅客打开了游览中国的大门,对旅
游潮流影响极大。许多后来扬名天下的旅游地,如张家界、九寨沟、周庄等,均视陈复礼为「开拓元勋」。
驰骋沙龙影坛
陈复礼的60多年摄影创作生涯中,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集锦画意;沙龙格调与写实兼容;写实与画意相结合。
20世纪40年代初,陈复礼在越南河内经商时开始接触摄影。由于受家父的影响,他早有「恋画情结」,又受到「集锦摄影」先驱郎静山的启发,在合成放大方面下过一番工夫,成为一名能手。
陈复礼涉足摄艺始于黑白,且情有独钟。黑与白是五光十色大千世界的抽象、提炼与升华。当年为了掌握黑白摄影的技艺,他常常由越南北方的河内到南方的西贡向摄影名师登门讨教;为了把握「影调」的奥秘,不惜利用业余时光到影楼当义务工,长久埋头于暗房制作,磨练出扎实的黑白功底。陈复礼的黑白摄影已将技与艺、形与神相融通,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化境。
1955年初移居香港。在香港沙龙摄影活动中,陈复礼拍摄了许多沙龙风味的作品,并且积极参与国际上的沙龙摄影比赛,成绩骄人。1957-1961年连续五年列入美国摄影学会统计的世界摄影沙龙十杰。
镜中倾注人文关怀
陈复礼少年时期家道中落,漂泊到海外谋生,历经战乱,饱经风霜。曲折的生活经历,使他对于人生有更多的感悟,对于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深怀同情。1950年代,他在香港摄影学会的月赛、年赛中,以表现社会生活的写实作品为主,这些作品是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自我情感的抒发。他的社会写实作品,深得好评。例如《血汗》,作品刻画了肩挑重担的劳工,其汗珠和深陷的双眼,构成一脸「无语问苍天」的神情,具强烈的震撼力,引发了人们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此作品获得1957年香港摄影学会最高评分,也令人对写实摄影改观。
由于陈复礼的人物作品在写实中融入了审美创造,既注重人物真情实感、环境氛围的把握,又重视光线、影调和画面结构的处理,因此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他的作品,证实了现实题材与艺术形式完美结合的可能性。
陈复礼的人物摄影,早期作品较多的是对于劳苦大众的关爱与同情,注重形象的典型性和形式的完美。后期的彩色人物摄影,更多的是随机捕捉,不拘一格,除了对于百姓生活和时代脉搏的关注以外,更多了一些对世间不公的激愤与对时弊的讽喻。
陈氏风格独树一帜
陈复礼的摄影作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尤以风光见长。陈复礼素有「摄坛王维」的美誉,他的作品「影中有画亦有诗」。他的风光摄影讲究大自然的节奏与和谐,蕴涵了悠远的意境,其实是在表现人生的理想境界。而在形式上,他的追求富有民族韵味。
陈复礼19岁就远离故土,直到1959年,才有机会回到阔别20多年的祖国,到桂林、黄山等地创作。他说:「祖国秀丽的河山,静谧优美的自然景观,使我疲惫的心灵得到慰藉,中国画和古典诗词的诗情画意在我胸臆中鼓荡回响……这一切使我恍然大悟:我多年神驰向往的摄影天地原来在这里!」触及心灵的感动,使他萌生了创立写实与画意相结合的民族风格的艺术追求,提出了「以写实为经,以画意为纬」的主张。
陈复礼的摄影作品,早期全是黑白,20世纪60~70年代黑白与彩色交杂,70年代末期以后,则主要是彩色。彩色的可塑性极大,但他在色彩方面的追求仍然是「以色求意」,把主观意境的表达放在第一位。虽不无色彩浓烈绚丽之作,但用色倾向更多的是谐和、素雅、简约。他有时在摄影作品上点缀诗、书、印,拿捏得恰到好处,而且绝不会滥用,显出深厚的美学修养。
陈复礼对摄影的画意追求,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多展现博大恢宏的景观,以「气势」见长;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的作品则多「以小见大」,较多地从微观入手,以简约的形式构成深长的意味。
「影画合璧」别开生面
陈复礼的「影画合璧」是一次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显示了艺术家孜孜不倦,广交艺友的大匠风范,也为我们留下了一批具有特殊价值的艺术珍品。
由1979年开始,陈复礼利用出席全国文联会议、政协会议,以及与文艺界人士的交往机会,先后邀请了数十位书画家为他的摄影作品补笔。
陈复礼事先有充分准备,根据合作者的艺术风格,选出适合的照片,任其自由发挥。这些照片留有补笔的空间,一般放大成20x24英寸,还附上一些空白的相纸让书画家适应这种陌生的纸张。倾情合作的中国书画家都是艺术造诣甚高的大家,包括吴作人、刘海粟、李苦禅、李可染、黄冑、吴冠中、黄永玉等,陈复礼与他们共同合作了百幅以上的「影画合璧」作品,弥足珍贵,堪称最早的「多媒体艺术」作品,可谓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
他说:我当时搞「影画合璧」,除了想创新,还有一个意思,就是通过摄影与绘画联姻,来提高摄影艺术的地位,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为画意摄影开辟一个新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