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双培”工程 培养现代新型村干部
- 来源:广东经济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村干部,大学生村官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08 15:52
江门市“双培”工程的创新实践,优化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有效提升了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促进了农村干部“年轻化、知识化”,增强了村“两委”班子战斗力,村“两委”班子适应新时代要求服务“三农”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个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搞得好不好,村“两委”班子是关键。尤其是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常态下,更需要有知识、有威信、能力强的现代新型村干部。近年来,江门市大力加强村“两委”班子人才培养,打造想办事、能办事、战斗力强的村“两委”班子,针对村“两委”班子总体年龄偏大、学历水平偏低的问题,由组织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在农村实施“双培”工程,即“把大学生培养成村干部、把村干部培养成大学生”的双向培养工程。一是创新大学生培养使用机制,助推大学生进入村“两委”班子;二是与本地高校合作,组织具有高中、中专和中技学历的村“两委”干部参加继续教育,培养一批村干部大学生。江门市“双培”工程的创新实践,优化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有效提升了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促进了农村干部“年轻化、知识化”,增强了村“两委”班子战斗力,村“两委”班子适应新时代要求服务“三农”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江门市2014年村级换届选举后,村“两委”干部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比上届提高8.6个百分点,平均年龄比上届下降0.8岁。
江门市在实施“双培”工程的创新实践中,逐步建立健全了农村干部培养、选拔和使用机制,其培养现代新型农村干部的经验做法值得借鉴。
建立健全村“两委”后备干部培养制度,实现村级干部选举从“矮个子里面挑高个儿”向“人才里面选精英”转变
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许多地方农村“两委”班子建设普遍遇到人才缺乏的问题。为解决农村干部人才短缺的问题,江门市建立了村“两委”后备干部培养制度。根据农村“两委”干部配置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后备干部。按照每个村不少于3名后备干部,且其中至少有1名女性的要求,在全市选拔培养村级后备干部。针对“问题突出、经济落后、书记年纪较大、书记未兼村主任”等四类薄弱村,从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提高“两委”班子战斗力出发,按照每村2名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的要求进行配备培养。在全市建立村级后备干部库,实施动态管理。大学生村官全部列入后备干部库。江门市通过建立村“两委”后备干部培养制度,形成了农村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至2014年全市共选拔培养了3900多名后备干部,其中929名后备干部在2014年的村级换届选举中进入“两委”班子,占新进入“两委”班子人数的51.2%。后备干部库为农村选拔干部提供了必要的人才资源,实现了村级干部选举从“矮个子里面挑高个儿”向“人才里面选精英”转变。换届选举后村“两委”班子实现了“威信、素质、能力”三提高。过去一些村委班子能力弱、村党组织涣散的问题得到了根本的扭转。
创新大学生村官培养使用机制,强化基层锤炼,创造参选机会,把大学生培养成村干部
把大学生培养成村干部,关键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理论水平较高和知识面广的长处,使其更好地为“三农”服务;二是是针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经验不足的问题,如何加强锻炼,培养其成长。江门市在把大学生培养成村干部的实践中,逐步建立了三个选人用人机制。一是建立大学生村官参选机制,为大学生参与村干部竞选创造条件。对存量大学生村官,采取交流任职的办法,将他们调整回原籍村任职,使他们有机会参与村干部竞选。二是建立大学生村官生源本土化机制,鼓励本村大学生返乡任职。在招考大学生村官阶段就充分考虑本土化选拔培养的要求,合理设置选聘职位和选聘条件,吸引更多的大学生返乡,充实农村干部队伍人才。三是建立大学生村官基层锻炼机制,加快培养大学生村官成长。在全市推行大学生村官“一岗四职”,大学生村官除了在村“两委”担任一个具体职务外,同时兼任村团组织书记、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管理员、农村信息直通车信息员,给大学生村官压任务、压担子。“一岗四职”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了施展才能、服务“三农”的舞台,也让村民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了解大学生村官,有利于对大学生村官的投票选举;同时又加强了大学生村官基层工作能力的锻炼,增加工作经验,提高综合素质,有利于大学生村官的成长。
江门市近年来共选聘了1980名大学生村官,覆盖了所有行政村。2014年村级换届中,全市有280名大学生村官通过选举进入村“两委”班子,占任职1年以上的在岗大学生村官的47.6%;进入村“两委”的大学生村官中,有9人担任了村“两委”正职,其中有2人是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江门市把大学生培养成村干部的成效逐渐显示出来,大学生村官也越来越被村民认可。把大学生培养成村干部,也有力促进了村“两委”班子知识化、年轻化。
加强村干部继续教育,举办“基层干部学历提高班”,把村干部培养成大学生
土生土长的村干部,有扎实的群众基础和工作经验,但由于学历低、知识面窄、理论水平不高、缺乏现代管理理念等,难以适应新时代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社会治理的要求。江门市为提高农村在职干部的知识水平,把村干部培养成大学生,专门成立村干部继续教育工作联系会议制度,由市委组织部、五邑大学、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相关部门经过深入研究,从村干部继续教育的招生规模、专业设置、考前培训等方面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与本地高校合作,开设“基层干部学历提高班”,组织具有高中、中专和中技学历的村“两委”干部参加继续教育。对学员学费采取市、县两级财政补贴大部分、个人负担小部分的办法解决。“基层干部学历提高班”针对性强,广受欢迎,符合条件的村干部踊跃参加。
江门市“基层干部学历提高班”分大专班和本科班,其中本科班为全省首创。学员通过成人高考录取,毕业取得相应的学历文凭。“基层干部学历提高班”至今已举办2期。2013年2月,第一批541名村(社区)干部入学,其中,143名就读本科班,398名就读大专班;村(社区)党组织书记54名。第二批报名的500名村(社区)干部,经考试合格有446人被录取,其中本科176人,大专270人。江门市通过举办“基层干部学历提高班”,用市场经济知识武装村干部,用现代管理理念武装村干部,提高了村干部的综合素质,造就了一批新型现代村干部。
冼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