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再陷“太白”争议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奥斯卡,电影
  • 发布时间:2016-02-26 14:01

  2016年,奥斯卡又一次被提名“太白”的争议攻陷了。这场发自线上的口诛笔伐缘于本届奥斯卡表演类奖项提名名单清一色全是白人面孔,有色人种无一人上榜。

  这是继去年奥斯卡因“白化”受到抨击后,再因种族多样性问题广被诟病。

  网络上对奥斯卡的提名名单骂声一片,甚至有人怂恿非洲裔的克里斯·洛克辞去于2月28日举行的本届奥斯卡颁奖礼主持人一职。

  同时,各方要求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简称学院)在种族多样性方面改弦更张的呼声也甚嚣尘上,目前学院会员93%为白人,76%为男性。在外界舆论压力之下,学院的决策机构理事会将发生改变。现有51名成员的理事会将为女性和少数族裔新增三个席位。

  不论是网民的呼声,还是学院将做出的改变,对于奥斯卡的“白化病”只是治标不治本,因为真正影响奥斯卡表演类奖项提名全为白人的原因在于,非裔等少数族裔演员参演、水平足以“冲奥”的电影佳作太少,好莱坞制作公司留给少数族裔演员的机会太少。

  分析来看,演员多元化做得比较好的电影主要分为两大类——爆米花电影(popcornmovies)和功课电影(homeworkmovies)。前者是如今全球票房表现最佳的一批电影,比如《变形金刚》《速度与激情》《星球大战》系列。这些电影一般是大明星大制作,主要为娱乐消费性质的商业电影。此类电影从来不对奥斯卡的口味,即使有潜力“冲奥”也更多是针对特效等技术类奖项,其创作初衷就是票房大赚。

  功课电影则是为当代美国人上一堂非裔美国人种族血泪史的基础课。以往的电影中《塞尔玛》《为奴十二年》《马尔克姆·X》《帮助》等皆为此类——这些电影总能激起一个宏大的社会话题,并试图让广大以白人为主的观众了解诸位黑人领袖们的传奇人生。这些电影固然很优秀,也很重要,但对于少数族裔电影艺术来说,却还不够。

  克里斯·洛克曾在他主持的脱口秀《杀死信使》中讲过一个笑话:他所住的小镇有上百个家庭,其中只有四个黑人家庭,分别是他自己,玛丽·简·布莱姬、JayZ和艾迪·墨菲(均为歌手、演员等名人)。而令洛克颇为感慨的是,一些对于白人来说非常容易的事情,对黑人却无比困难:“有时候,白人只需要走路即可达成的目的地,黑人却要靠飞行才能完成。”

  回顾历届获得奥斯卡青睐、有非裔演员参演的电影,大抵都是种族斗争先驱人物的传记片,比如马丁·路德·金、马尔克姆·X、所罗门·诺萨普等等。这些人往往被视作种族斗争的典范和精神领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电影中“普通黑人”的角色十分匮乏。如果你是一名非裔美国人,想要将你的故事拍成电影,你必须是做出了某些改变整个人类命运的大事才可以。而对于一名电影制片人来说,想要拍摄一部关于普通非裔美国人的故事片,基本不可能得到立项。

  另一方面,普通白人的生活故事则不断出现在电影银幕上,还屡屡获得奥斯卡的褒奖。这类题材的案例不胜枚举:《乔伊》讲述一个白人女性通过发明摇身一变成为百万富翁的故事(实际上,美国首位凭借自身努力成为富翁的女性是位黑人);《房间》讲述一位遭遇囚禁的白人母亲与她从出生起就困在房中的儿子的故事;《内布拉斯加》中的白人老爷爷因一次意外中奖而经历了一场充满未知的兑奖旅行;《蓝色茉莉》讲述了一个经历破产、丈夫自杀、继子出走的落寞名流,投奔妹妹重新开始生活的故事;《乌云背后的幸福线》中的男女主角都是很普通的人,通过舞蹈结缘,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却生活得乐观阳光……

  以上这些电影获得奥斯卡评委的认可并无争议,只是,不免让人联想其中参演演员的肤色或多或少会决定影片的得奖命运。

  试想一下,是否会出现黑人演员版的《荒野猎人》,拉丁裔阵容的《孩子们都很好》,或者亚裔版《黑天鹅》?为什么不会出现?为什么没有电影投资人和发行商愿意拍摄这种电影,而学院评委会将其提名?

  虽然黑人演员并非全部被奥斯卡排除在外,比如莫妮克就曾因为在《珍爱人生》中的出色表现摘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桂冠,着实令人鼓舞。不过总体而言黑人演员得到的机会和发展空间仍是相当有限。

  对于奥斯卡的抨击并不能解决眼前美国电影工业中存在的多样化、多元化问题。提高有色人种在电影工业中的地位,并让他们真正参与到奥斯卡角逐的唯一解决途径是多给这些少数族裔机会,多拍关于他们、并由他们出演的电影。好莱坞电影公司的高管们应做出建设性的决策。除此之外,黑人电影不要只盯着“伟人”传记,而应多讲好故事,尤其是涉及各层面的普通黑人的故事。只有表现出丰富的内容,才有更多竞争奥斯卡的赢面。奥斯卡才能真正成为集多种声音的大舞台。

  译/祝媛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