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的自我修养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主持人,自我修养
  • 发布时间:2016-02-26 14:10

  掌控节目是主持人的工作,松弛状态下的工作,是外松内紧,跟日常居家的外松内也松,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好的主持人越来越少了。这是近几年的一个观感。

  综艺和真人秀空前繁荣的年代,理应是金牌主持层出不穷的年代,但目前情况似乎并不是这样。甚至连一些十年前成名的主持人也在退步。

  什么是好的主持人?能营造热烈的气场,擅长掌控各种局面,同时能说出得体的话,无论幽默与否,都不要伤害来宾、选手和观众,不要说错成语、弄错典故,不要在话筒前露出无知者的自信(哪怕自己确实是一个新入行的主持人)……

  当然这是绝大多数内地观众对主持人表现的一个总体期待。还有一些属于主持人源于自身职业,所应该遵守的情形——比如作为主持人,除了在自己节目里露面外,要在生活中保持一定的神秘感,不要轻易去上别的节目做嘉宾,也不要不考虑自己的天赋,轻易就去跨界做艺人式的演出……而后面这些,正是自新世纪以来,内地成名主持人和新人主持人们所屡犯不止的。

  内地的娱乐工业近25年来发展过于迅速,尤其是2000年以后的这16年。早年文艺院校和业内对“主持人”这个行当的属性、种类、职能的界定,一来缺乏细致的分工考量,二来在今天迅猛变化的情势下,也较少有业内人士能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补救性规范阐释,更不要说前瞻性的警示和提醒了。

  我们过去众所周知的,对于主持人的硬性专业技术性要求之一,是要求普通话级别过关。但这个要求在过往若干年的执行过程中产生了偏差。在内地主持节目,主持人当然需要普通话过关。但这个“过关”,是不是需要跟播音员采取近似的标准?“主持人”的第一工作职能是掌控节目,不是推广标准普通话。再说这些年,随着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两个地区的艺人融入内地娱乐业速度的加剧,许多主持人在误把“北京腔”当作普通话的老毛病之外,又添加上了把“国语”、广式或福建式普通话发音用作职业语音特征的新错误。

  比语音更严峻的是对自身角色的定位和演绎,不能把职业与爱好分清楚。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体育主持人在国际体育节目时大放中文流行歌,年轻女主持人在相声类节目中大耍令人起鸡皮疙瘩的贫嘴,成名已久的主持人在各类传统节庆晚会上自命幽默、一脸浅薄的不堪镜头。甚至在有些以开导就业、情感、家庭纠结为目标的电视(广播)节目中,还出现了主持人一脸(或一嘴)不屑,申斥观众(听众)的情形。

  人在放松状态下,娱乐和浅薄之间的界限,历来是颇难把握的。但对主持人们而言,这原本不应构成问题。因为掌控节目是主持人的工作,松弛状态下的工作,是外松内紧,跟日常居家的外松内也松,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如果一位主持人在外松内紧状态下,还会做出令人瞠目的举动,除非他有足够充分的职业性理由,否则只能被视为职业修养(甚至个人教养)欠缺前提下所导致的节目失控,属于节目事故。

  自我修养的问题怎么解决:少一点在观众、镜头、话筒前的虚荣和沾沾自喜,少一点公众前的自我娱乐心态,少读、少转述那些心灵鸡汤,多从真正的人文名著、日常世象里去捕捉、揣摩生活的道理,以及做人的艰辛。

  徐江

  诗人、作家、文化批评家。生于1967年,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居天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