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财富“剩战”
- 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财富,剩战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1-18 15:13
墨菲法则这样告诉我们,如果某件事有可能变坏的话,这种可能性就会成为现实。当“纾困”政策逐一退场,“硬币的另一面”就将显露出狰狞面孔。当你已经意识到千万颗罂粟花种被遍撒山头,那么,罂粟花开遍野的这一天就已经不远了。
如何在通胀环境下做到财富增值保值?简明扼要的“终极”结论是:从现在开始到明年一季度,战略做多能源(石油石化、煤炭、天然气),战术关注铜、猪肉、水泥、化肥、种子。为什么这么笃定?因为,没有多少人看清楚这是一场“剩战”!美联储QE2 的时效至少覆盖2011 年上半年。迫使资金从美国债券市场流出,进而影响美国以及全球风险资产的价格,将是预期进程中的重要一环。2010 年12 月份,美债开始下跌与原油价格创出两年新高同时出现,绝不是“巧合”,而是一个颇为隐晦的宏观信号———标志财富“剩战”一触即发!
按照时间序列,未来半年将在2011 年的报纸头版上看到如下重要的财经消息———
【一季度】标志性事件:国际原油价格突破100 美元/桶。背景新闻:市场预期2011 年中国原油需求较2010 年大幅攀升;欧佩克称100 美元是合理价格,不会考虑提高供给;中国稳坐2010 年世界汽车产销量第一(继2009 年首次超越美国之后);猪肉价格快速上涨,中国国储局动用储备平抑价格;央行年内第一次加息,采取不对称方式;中国一季度PPI 显著上升,CPI 徘徊在4%附近……
【二季度】标志性事件:中国月度CPI 数据直逼8%。背景新闻:央行二度加息,并称不排除连续加息可能;专家称大宗商品上涨造成的输入型通胀是通胀主因;市场预期二季度美国核心通胀率上升至2%附近;美债泡沫破裂风险成为国际主流话题;市场预期原油价格有挑战历史新高的可能……
【三季度】标志性事件:美国失业率下降至8-9%,核心通胀提升至2%。背景新闻:经济过热、地方融资债务风险、楼市泡沫再次成为中国的社会话题;中国央行决定再度加息;新兴国家“跟风”中国纷纷紧缩货币;据媒体披露国际资本开始流出新兴市场……
【四季度】……看不清。中国经济的韧性以及中国政府的应变能力增添了无穷变数。预测是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我们才能随时校正投资策略上的偏差。描述上述事件,只是为了讲清楚观察未来事件的逻辑线索———不同的事件之间都是因果相连。这与2011 年的投资策略密切相关,“可以看错,但不可以做错。”不可能判断出每一件将要发生的事件,但找出“正确方向”,为来年投资未雨绸缪却完全可以做到。
一季度能源立于“不败”
孙子曾经曰过:“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通过激烈的争斗夺取胜利,过程精彩算不上本事。要做到百战百胜,靠的不是勇猛更不是运气。等到时机成熟,敌人最脆弱的时候战而胜之,才是长胜之道。
一季度能源为何能够“不败”?
短短半个多月,“2011 年原油价格站上百元”竟成为了共识预期。高盛、摩根大通在12 月分别给出了100 美元、120 美元的目标价,欧佩克也宣称百元原油是合理价格,不会因此而提高原油产量。原油供求基本面发生明显变化了吗?至少现在还没看到。这只是验证了一点:11 月底我们给出原油三个月剑指100 美元的评估的逻辑是正确的。因而我们预期国际原油价格在2011 年一季度保持“稳定”上升趋势,对于国内能源资源定价具有中期牵引作用。这一宏观背景是支持能源系股票“不败”的天时。
“不败”之地利,其一,煤炭、有色板块的再次崛起(特别是煤炭板块)才是本轮行情第二波的信号。煤炭、有色板块是十月“点火”资金的主要介入板块。任何一波大级别行情,龙头股、龙头板块不会轻易改变。变了,就不会是大级别行情。其二,2011 年1 月份市场迅速恢复活跃的可能性很大。因此,2010 年12 月末可作为“最佳介入时点”予以考虑。12 月“没有故事”,根本原因在于,机构们“刀剑入库”,市场已经无心恋战。其三,指数存在趋势性风险的可能性不大。因为美元中期趋势选择横向运动的可能性大;因为过去两年半A 股只是美元指数的傀儡;因为这条游戏规则仍在继续有效。QE2(二次量化宽松)后续影响,与欧债隐患、朝韩争端之间的较量,“三力均衡”的局面难以在一季度根本打破。
二季度QE2+“十二五”掀起高潮
当看不清市场趋势的时候,首先要看看未来会发生些什么?而不只是缅怀过去。
“十二五”开局之年,“非常规化”的政府投资将会吸引到市场上足够多的眼球,几乎没有悬念。对于金融市场意味着———中国需求将是2011年一季度金融市场最曼妙的故事。
对“QE2+ 十二五”与“QE1+ 四万亿”的相似性作一比较。“第一次量化宽松”期间,得益于中国推行了四万亿的庞大刺激方案,对原材料的进口需求急速增长,从而支撑了资源品价格上涨。
“第二次量化宽松”期间,得益于中国“十二五”开局投资预期,原材料进口需求、原油需求“刚性”上升,将继续支撑资源品价格与原油价格上涨———这一预期可能实现吗?我们判断,等待“十二五”开局的时间因素落位,“左手握上右手”,2009年二季度一幕或将再度在A 股上演。不同点在于,国内政策风向趋紧,输入型通胀压力凸显。“泛通胀”概念会取代能源成为主流驱动,引发最后的全面上涨。上述结论,可以由时间次序的比较差异来推导。
“四万亿”刺激方案出台在2008 年11 月。中国股市领先国际市场反弹。QE1 出台在2009 年3 月,全球金融市场包括A 股集体开始了一波长达半年的集体扬升。QE2 出台在2010 年8 月,全球金融市场纷纷创出2009 年以来的反弹新高,A 股却迟迟徘徊在2009 年的阴影中止步不前。
QE 政策的“功能”是发货币促需求,“四万亿”也好,“十二五”也罢,都代表着中国需求。只有左手握上右手,才能打通整条逻辑链,从货币到需求。仅靠货币泛滥进而资产升值的逻辑是不可能中期支撑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攀升。简而言之,二季度QE2+“十二五”掀起全球金融市场的高潮,是可预期的。
影响这一预期实现或中断这一预期的风险因素分别是:其一,中国政府采用“超预期、非常规”手段平抑通胀(连续加息)。其二,美联储放风考虑“升息”(美经济出现明显复苏信号)。前者,戳破了需求预期的泡沫。后者,直接鸣响了国际热钱收兵的号角。除此以外,站在当前时点上判断,其他因素都难以成为扭转这一预期的关键要素。
永远不要做出超出极限的预测。这个时候不是理论研究的考验,只是关乎有没有“说不知道”的勇气。2011 年下半年的宏观背景会发生怎样变化?现在看不清。展开想象,会有很多种结局。中国经济的韧性以及中国政府的应变能力增添了这些无穷变数。从策略角度,没必要做出2011年下半年的展望,至少现在不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