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崛起
- 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资本,崛起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1-18 15:39
嘉实风波:洪磊“高空坠落”
在1999年开始的网络股行情中,基本上是“鸡犬升天”的格局。而这其中,机构投资者的推波助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时机构投资者主要是证券公司的自营、资产管理以及基金公司的封闭式基金产品。基金作为资本市场中的新生事物,在这一时期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而中国的证券投资基金早在正式推出之前,就被决策层和广大投资者广泛地期待为可起到稳定市场作用的最重要的“健康力量”,自1998 年正式杀入市场后,这些基金“承载着监管层的厚爱和舆论的褒扬,更被视为引入西方成熟市场经验、培育机构投资者的重要举措。”
2000年前后,A 股市场依旧沿袭着十年来题材、故事主导下的市场。市场投资理念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尤其是在长虹神话逐步褪色之后,价值投资一度被市场抛弃。因此,当时主流基金奉行的投资理念依旧是寻找热点和概念并辅之以技术分析。在1999 年至2000 年的行情中,这样的操作手法往往赚得盆满钵满,相反,如果投资者坚持价值投资理念选择那些价值型股票,却只能在一旁孤独地等待,与这一轮牛市无缘。
基金行业同样有这样的另类,时任嘉实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的洪磊正是其中的代表。
事实上,嘉实基金内幕的矛盾正因投资而起,最终因洪磊的“逼宫”而激烈爆发。
洪磊,1963 年生人。1995 年5 月至1997 年8 月任北京市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市场处处长。1997 年8 月后任北京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马庆泉,高中毕业后进了工厂当工人,1973 年读了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又念完硕士、博士。1993 年以后,他先后出任广发证券副总裁、总裁。1997 年6 月,马庆泉和阚治东、李慧珍一起被免职。嘉实基金成立后,马庆泉担任公司董事长。同年,马庆泉又获任中国证券业协会秘书长,一直到后来担任协会常务副会长。
作为第一批十家证券投资基金公司之一的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可以说在初期的设立和建制上是颇为顺利的,但公司一开始用真金白银在证券市场上操作的时候,决策层马上就分裂为两派,冲突和矛盾不断上演,并随着双方投资理念和利益格局分化的日益加深而愈演愈烈。
作为总经理洪磊是认同并支持投资总监波涛的投资战略的。据当时资料记载,洪磊指出嘉实基金管理公司董事、中煤信托副总经理王少华先后两次建议洪磊利用泰和基金出资为亿安科技的庄家接盘,但在公司一直秉承的价值投资理念下,王少华的建议遭到拒绝。
2000 年6 月12 日,根据总经理洪磊的提议,嘉实基金管理公司以公司的名义,提请中国证监会审查公司董事王少华的任职资格。在未得到结果的第二天,洪磊把录音带交给了《中国证券报》一位记者,嘉实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斗争全面公开化。又过了两天,嘉实基金管理公司召开董事会,王少华获董事长马庆泉授权主持会议,通过了罢免总经理洪磊的决议。
与此同时,市场开始出现了对基金运作“有欠规范”的越来越多的批评,这些言论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学者型官员成思危。
6 月22日,在全国人大关于《投资基金法》起草的工作会议上,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成思危言辞激烈地抨击了证券投资基金操作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指出“目前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就是几家基金联合操纵几只股票,最后把老百姓给套牢”。
由于在此次“内斗”的前后与新闻界颇多接触并披露出部分基金的运作内情,洪磊受到证券业内的诸多抨击,被认为坏了“行规”。
2000 年10月,洪磊离职。而此时,《财经》杂志的报道再度将国内的基金行业推上了风口浪尖。
《财经》发难:“基金黑幕”震惊市场
2000 年10 月份,《财经》杂志发表了题为《基金黑幕———关于基金行为的研究报告解析》的封面文章。文章在前言中称,“在一个不很小的圈子里,人们不约而同地传述着同一个话题:上海证券交易所监察部的一位监管人员有一份对证券投资基金操作进行跟踪研究的报告。这份报告最近经某种渠道摘要报送到国务院高层,引起极大重视,中国证监会已开始严密关注证券投资基金的运作……
还有消息说,此份报告的执笔人甚至因为报告被新闻单位知晓而受到处分。如此传言,事关重大。《财经》对有关材料与背景进行研究之后,很难无动于衷。9 月间,本刊记者专赴上海证交所,并了解到,正是该所监察部人员赵瑜纲今年6 月27 日受到严重警告处分,理由是‘未经批准,擅自将工作中知悉的内部信息外泄他人’,违反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保密工作条例》。”
《财经》杂志称,尽管赵瑜纲并不愿意接受《财经》杂志的采访,但《财经》杂志还是拿到了这份报告。第一份题为《基金行为分析》,完成于1999 年12 月;第二份题为《基金风格及其评价》,完成于2000 年5 月。报告详实地记载并分析了1999 年8 月9 日至2000 年4 月28 日期间证券投资基金的操作行为,大量违规、违法操作的事实昭然其中。
《财经》杂志邀请媒体人张志雄和记者李箐对报告进行解读,而张志雄当时用的笔名是“平湖”。文章对中国的投资基金进行了六个方面的猛烈批评,基本上涉及了当时人们对证券投资基金运作中的种种质疑。包括:指出人们所期望的“基金稳定市场”的作用未被证明;市场上存在严重的通过基金“对倒”制造虚假成交量的严重违法行为;大基金利用“倒仓”即甲、乙双方通过事先约定的价格、数量和时间,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并操纵市场;通过“倒仓”提高虚假净值;以及对基金的“独立性”的质疑和对“投资组合公告”的信息误导投资者进行批评等等。
《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也因此文而成名,在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50 位“亚洲之星”里,《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与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经叔平等五位财经界巨子比肩而立,并被《商业周刊》冠以证券界“中国最危险的女人”。
《基金黑幕》的发表犹如一颗定时炸弹的爆炸,在基金市场中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力……
风云再起:十大基金公司联手反击
对于《财经》杂志的批判,当时的十大基金管理公司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联手反击。
2000 年10 月16 日,十大基金管理公司在《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上海证券报》这国内三大证券报上发表“严正声明”,指出《财经》杂志2000 年10 月号以耸人听闻的形式刊登了《基金黑幕———关于基金行为的研究报告解析》,对中国基金业两年来的试点成果给予全盘否定,其中颇多不实之辞和偏颇之论,严重误导了投资者。
“声明”从多个方面反驳了《财经》杂志的批评。首先,声明认为证券投资基金业在中国的发展虽然只有两年多的时间,但由于起点较高,中国的基金管理公司已经是国内监管最严格、制度最完善、透明度最高的投资机构之一。
其次,声明认为《基金黑幕》没有说明该文所依据的资料的正当来源,我们也无从了解这些资料的真实面目。但就《基金黑幕》引述该资料的分析数据、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来判断,数据采样不准确、研究方法不科学、对基金的交易行为的判断与事实严重不符。
第三,声明认为《基金黑幕》的解析性立论在许多方面都违反了证券市场的基本常识。例如基金信息的公告具有时滞性,因此判定为“信息误导”,是无视中国乃至全球负有向公众披露信息责任的惯例。
第四,声明认为,《基金黑幕》作者作为新闻工作者,仅仅依据一份非正常渠道流传的所谓“研究报告”,不向基金业和证券交易所进行调查核实,就写出一篇多次运用“据传”、“据说”等字眼传播谣言的文章并以耸人听闻的标题发表,严重违背了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出版物最起码应遵循的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职业操守。
最后,声明对于《基金黑幕》一文作者及《财经》杂志社的行为给中国基金业及十家基金管理公司的声誉和经济上造成的损失,保留对其追究相应法律责任的权力。这种基金行业联手反击的行为,在此后的基金市场中再无出现。
对于十大基金公司的反击,《财经》杂志也进行了回应。10 月19 日,《财经》杂志在三大证券报上也发表了“严正声明”,称自己的报道“有正当来源和可靠依据”。一时间,“基金黑幕”成为全国媒体最为热门的话题。10 月23 日,一贯“和稀泥”的《证券时报》发表署名文章《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评〈基金黑幕〉与〈严正声明〉》,呼吁业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一切向前看”。
10 月29 日,经济学家吴敬琏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就围绕《基金黑幕》发生的争执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也正是在这次采访中,吴敬琏抛了出他那个著名的“股市赌场论”,从而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关于中国股市的大辩论,也将“基金黑幕”事件推向高潮。
与此同时,一些官方人士开始就“基金黑幕”发表意见。11 月2 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高西庆首次公开表态,不点名地评论了“基金黑幕”问题。承认“目前中国证券市场与大多数成熟市场存在相当的差距,因此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加强监管”,但这只是“发展中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规范”。
12 月初,接替周正庆担任证监会主席的周小川在一次会议上首次公开表示:“监管部门对于调查属实、确有证据的违规行为一定会给予依法处理。
洪磊复出:从基金业“叛徒”到基金监管者
2001 年伊始,就在市场认为“基金黑幕”会不了了之的时候,一个传闻开始在业界广泛传播,那就是被称作基金业“叛徒”的洪磊将重新出山,而他新的角色是证监会基金监管部副主任。在很多人看来,这意味着似乎被十大基金管理公司掌控的局面可能发生根本性的逆转,洪磊的任命标志着管理层认可其在基金业的所作所为。
2001 年6 月29 日,朱镕基总理亲自提名洪磊为证监会基金监察部副主任。7 月9 日,洪磊正式履新。洪磊上任当晚,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个资料片段,那是2000 年8 月他被全票免职后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讲的依然是他的基金理念。一年后,他站在监管者的角度,更有力地实践自己的基金理想。
洪磊的上任也标志着因“基金黑幕”而停滞了近一年的基金业又开始步入发展期。就在洪磊接到任命通知的前后,科汇、科讯、科翔三只基金上市交易并进行扩募,从此拉开了基金扩容的序幕。
多年之后,洪磊回顾起当初“基金黑幕”风波时候的情形,他认为自己是幸运的,没有遭到真正的打击报复。“过程中也有过恐惧,但我有心理准备。命运降临到你身上,你能怎么办?只能做你该做的。”
与洪磊的风光复出不同,“基金黑幕”另一当事人赵瑜纲被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不按程序披露信息为由给予严重警告,2001 年6 月,他离开了上交所。
至于张志雄,则创办了一本《VALUE》杂志,在财经媒体市场中占据着一席之地。
2003 年10 月,广发证券将所持嘉实基金股权转让给中煤信托,从此退出嘉实基金。而马庆泉则在2005 年应邀出任广发基金董事长,依旧是基金行业中的重量级人物。而在洪磊上任之前,证监会已经对“基金黑幕”定案。2001 年3 月,证监会发布了对国内十大基金管理公司的检查报告。
为了给“基金黑幕”一个交代,证监会决定“棒打博时”,对公司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整改。对于在博时基金管理公司的异常交易活动中负有直接责任的基金从业人员和负有相关领导责任的基金从业人员,中国证监会根据《基金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办法》分别做出暂停基金从业人员资格或者暂停基金高级管理人员从业资格的决定。
具体来说,时任博时基金公司总经理的肖风,作为公司运行负责人,对有关当事人的不当行为负有领导责任,为此,暂停其基金高级管理人员资格一年。
肖风是博时的元老,同时毫无疑问也是博时的灵魂人物。行业中人评价说,作为一名基金公司管理者,肖风眼光看得比较远,思路开阔,他对于博时也非常重要。但随着行业的成熟,单个人决定一个基金公司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博时基金管理公司主管投资的副总经理蔡明同样遭到证监会处理,蔡明离开博时基金、远赴美国。
……
在1999年开始的网络股行情中,基本上是“鸡犬升天”的格局。而这其中,机构投资者的推波助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时机构投资者主要是证券公司的自营、资产管理以及基金公司的封闭式基金产品。基金作为资本市场中的新生事物,在这一时期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而中国的证券投资基金早在正式推出之前,就被决策层和广大投资者广泛地期待为可起到稳定市场作用的最重要的“健康力量”,自1998 年正式杀入市场后,这些基金“承载着监管层的厚爱和舆论的褒扬,更被视为引入西方成熟市场经验、培育机构投资者的重要举措。”
2000年前后,A 股市场依旧沿袭着十年来题材、故事主导下的市场。市场投资理念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尤其是在长虹神话逐步褪色之后,价值投资一度被市场抛弃。因此,当时主流基金奉行的投资理念依旧是寻找热点和概念并辅之以技术分析。在1999 年至2000 年的行情中,这样的操作手法往往赚得盆满钵满,相反,如果投资者坚持价值投资理念选择那些价值型股票,却只能在一旁孤独地等待,与这一轮牛市无缘。
基金行业同样有这样的另类,时任嘉实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的洪磊正是其中的代表。
事实上,嘉实基金内幕的矛盾正因投资而起,最终因洪磊的“逼宫”而激烈爆发。
洪磊,1963 年生人。1995 年5 月至1997 年8 月任北京市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市场处处长。1997 年8 月后任北京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马庆泉,高中毕业后进了工厂当工人,1973 年读了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又念完硕士、博士。1993 年以后,他先后出任广发证券副总裁、总裁。1997 年6 月,马庆泉和阚治东、李慧珍一起被免职。嘉实基金成立后,马庆泉担任公司董事长。同年,马庆泉又获任中国证券业协会秘书长,一直到后来担任协会常务副会长。
作为第一批十家证券投资基金公司之一的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可以说在初期的设立和建制上是颇为顺利的,但公司一开始用真金白银在证券市场上操作的时候,决策层马上就分裂为两派,冲突和矛盾不断上演,并随着双方投资理念和利益格局分化的日益加深而愈演愈烈。
作为总经理洪磊是认同并支持投资总监波涛的投资战略的。据当时资料记载,洪磊指出嘉实基金管理公司董事、中煤信托副总经理王少华先后两次建议洪磊利用泰和基金出资为亿安科技的庄家接盘,但在公司一直秉承的价值投资理念下,王少华的建议遭到拒绝。
2000 年6 月12 日,根据总经理洪磊的提议,嘉实基金管理公司以公司的名义,提请中国证监会审查公司董事王少华的任职资格。在未得到结果的第二天,洪磊把录音带交给了《中国证券报》一位记者,嘉实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斗争全面公开化。又过了两天,嘉实基金管理公司召开董事会,王少华获董事长马庆泉授权主持会议,通过了罢免总经理洪磊的决议。
与此同时,市场开始出现了对基金运作“有欠规范”的越来越多的批评,这些言论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学者型官员成思危。
6 月22日,在全国人大关于《投资基金法》起草的工作会议上,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成思危言辞激烈地抨击了证券投资基金操作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指出“目前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就是几家基金联合操纵几只股票,最后把老百姓给套牢”。
由于在此次“内斗”的前后与新闻界颇多接触并披露出部分基金的运作内情,洪磊受到证券业内的诸多抨击,被认为坏了“行规”。
2000 年10月,洪磊离职。而此时,《财经》杂志的报道再度将国内的基金行业推上了风口浪尖。
《财经》发难:“基金黑幕”震惊市场
2000 年10 月份,《财经》杂志发表了题为《基金黑幕———关于基金行为的研究报告解析》的封面文章。文章在前言中称,“在一个不很小的圈子里,人们不约而同地传述着同一个话题:上海证券交易所监察部的一位监管人员有一份对证券投资基金操作进行跟踪研究的报告。这份报告最近经某种渠道摘要报送到国务院高层,引起极大重视,中国证监会已开始严密关注证券投资基金的运作……
还有消息说,此份报告的执笔人甚至因为报告被新闻单位知晓而受到处分。如此传言,事关重大。《财经》对有关材料与背景进行研究之后,很难无动于衷。9 月间,本刊记者专赴上海证交所,并了解到,正是该所监察部人员赵瑜纲今年6 月27 日受到严重警告处分,理由是‘未经批准,擅自将工作中知悉的内部信息外泄他人’,违反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保密工作条例》。”
《财经》杂志称,尽管赵瑜纲并不愿意接受《财经》杂志的采访,但《财经》杂志还是拿到了这份报告。第一份题为《基金行为分析》,完成于1999 年12 月;第二份题为《基金风格及其评价》,完成于2000 年5 月。报告详实地记载并分析了1999 年8 月9 日至2000 年4 月28 日期间证券投资基金的操作行为,大量违规、违法操作的事实昭然其中。
《财经》杂志邀请媒体人张志雄和记者李箐对报告进行解读,而张志雄当时用的笔名是“平湖”。文章对中国的投资基金进行了六个方面的猛烈批评,基本上涉及了当时人们对证券投资基金运作中的种种质疑。包括:指出人们所期望的“基金稳定市场”的作用未被证明;市场上存在严重的通过基金“对倒”制造虚假成交量的严重违法行为;大基金利用“倒仓”即甲、乙双方通过事先约定的价格、数量和时间,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并操纵市场;通过“倒仓”提高虚假净值;以及对基金的“独立性”的质疑和对“投资组合公告”的信息误导投资者进行批评等等。
《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也因此文而成名,在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50 位“亚洲之星”里,《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与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经叔平等五位财经界巨子比肩而立,并被《商业周刊》冠以证券界“中国最危险的女人”。
《基金黑幕》的发表犹如一颗定时炸弹的爆炸,在基金市场中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力……
风云再起:十大基金公司联手反击
对于《财经》杂志的批判,当时的十大基金管理公司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联手反击。
2000 年10 月16 日,十大基金管理公司在《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上海证券报》这国内三大证券报上发表“严正声明”,指出《财经》杂志2000 年10 月号以耸人听闻的形式刊登了《基金黑幕———关于基金行为的研究报告解析》,对中国基金业两年来的试点成果给予全盘否定,其中颇多不实之辞和偏颇之论,严重误导了投资者。
“声明”从多个方面反驳了《财经》杂志的批评。首先,声明认为证券投资基金业在中国的发展虽然只有两年多的时间,但由于起点较高,中国的基金管理公司已经是国内监管最严格、制度最完善、透明度最高的投资机构之一。
其次,声明认为《基金黑幕》没有说明该文所依据的资料的正当来源,我们也无从了解这些资料的真实面目。但就《基金黑幕》引述该资料的分析数据、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来判断,数据采样不准确、研究方法不科学、对基金的交易行为的判断与事实严重不符。
第三,声明认为《基金黑幕》的解析性立论在许多方面都违反了证券市场的基本常识。例如基金信息的公告具有时滞性,因此判定为“信息误导”,是无视中国乃至全球负有向公众披露信息责任的惯例。
第四,声明认为,《基金黑幕》作者作为新闻工作者,仅仅依据一份非正常渠道流传的所谓“研究报告”,不向基金业和证券交易所进行调查核实,就写出一篇多次运用“据传”、“据说”等字眼传播谣言的文章并以耸人听闻的标题发表,严重违背了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出版物最起码应遵循的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职业操守。
最后,声明对于《基金黑幕》一文作者及《财经》杂志社的行为给中国基金业及十家基金管理公司的声誉和经济上造成的损失,保留对其追究相应法律责任的权力。这种基金行业联手反击的行为,在此后的基金市场中再无出现。
对于十大基金公司的反击,《财经》杂志也进行了回应。10 月19 日,《财经》杂志在三大证券报上也发表了“严正声明”,称自己的报道“有正当来源和可靠依据”。一时间,“基金黑幕”成为全国媒体最为热门的话题。10 月23 日,一贯“和稀泥”的《证券时报》发表署名文章《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评〈基金黑幕〉与〈严正声明〉》,呼吁业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一切向前看”。
10 月29 日,经济学家吴敬琏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就围绕《基金黑幕》发生的争执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也正是在这次采访中,吴敬琏抛了出他那个著名的“股市赌场论”,从而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关于中国股市的大辩论,也将“基金黑幕”事件推向高潮。
与此同时,一些官方人士开始就“基金黑幕”发表意见。11 月2 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高西庆首次公开表态,不点名地评论了“基金黑幕”问题。承认“目前中国证券市场与大多数成熟市场存在相当的差距,因此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加强监管”,但这只是“发展中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规范”。
12 月初,接替周正庆担任证监会主席的周小川在一次会议上首次公开表示:“监管部门对于调查属实、确有证据的违规行为一定会给予依法处理。
洪磊复出:从基金业“叛徒”到基金监管者
2001 年伊始,就在市场认为“基金黑幕”会不了了之的时候,一个传闻开始在业界广泛传播,那就是被称作基金业“叛徒”的洪磊将重新出山,而他新的角色是证监会基金监管部副主任。在很多人看来,这意味着似乎被十大基金管理公司掌控的局面可能发生根本性的逆转,洪磊的任命标志着管理层认可其在基金业的所作所为。
2001 年6 月29 日,朱镕基总理亲自提名洪磊为证监会基金监察部副主任。7 月9 日,洪磊正式履新。洪磊上任当晚,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个资料片段,那是2000 年8 月他被全票免职后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讲的依然是他的基金理念。一年后,他站在监管者的角度,更有力地实践自己的基金理想。
洪磊的上任也标志着因“基金黑幕”而停滞了近一年的基金业又开始步入发展期。就在洪磊接到任命通知的前后,科汇、科讯、科翔三只基金上市交易并进行扩募,从此拉开了基金扩容的序幕。
多年之后,洪磊回顾起当初“基金黑幕”风波时候的情形,他认为自己是幸运的,没有遭到真正的打击报复。“过程中也有过恐惧,但我有心理准备。命运降临到你身上,你能怎么办?只能做你该做的。”
与洪磊的风光复出不同,“基金黑幕”另一当事人赵瑜纲被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不按程序披露信息为由给予严重警告,2001 年6 月,他离开了上交所。
至于张志雄,则创办了一本《VALUE》杂志,在财经媒体市场中占据着一席之地。
2003 年10 月,广发证券将所持嘉实基金股权转让给中煤信托,从此退出嘉实基金。而马庆泉则在2005 年应邀出任广发基金董事长,依旧是基金行业中的重量级人物。而在洪磊上任之前,证监会已经对“基金黑幕”定案。2001 年3 月,证监会发布了对国内十大基金管理公司的检查报告。
为了给“基金黑幕”一个交代,证监会决定“棒打博时”,对公司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整改。对于在博时基金管理公司的异常交易活动中负有直接责任的基金从业人员和负有相关领导责任的基金从业人员,中国证监会根据《基金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办法》分别做出暂停基金从业人员资格或者暂停基金高级管理人员从业资格的决定。
具体来说,时任博时基金公司总经理的肖风,作为公司运行负责人,对有关当事人的不当行为负有领导责任,为此,暂停其基金高级管理人员资格一年。
肖风是博时的元老,同时毫无疑问也是博时的灵魂人物。行业中人评价说,作为一名基金公司管理者,肖风眼光看得比较远,思路开阔,他对于博时也非常重要。但随着行业的成熟,单个人决定一个基金公司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博时基金管理公司主管投资的副总经理蔡明同样遭到证监会处理,蔡明离开博时基金、远赴美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