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写东西了,一旦开始写,发现有很多可以讨论的话题,毕竟小品文不需要数据图表之类,只需要逻辑就行了。
部门开会讨论通货膨胀,说来说去,发现大家还是纠结于数据、纠结于食品、纠结于货币量等等上,每个说来都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只是没有个逻辑能够串联起来,我试图从历史的视角去阐述一下,非常简单,不过我觉得有道理,能说通。
基本的观点就是,目前和未来我们所面临的通胀形势,与之前我们所遇到的通胀,完全不一样,因为很多关键要素变了,所以,历史只有相似,而不可能再次发生。
首先,通胀是个货币现象,我完全同意。只是这就引出两个悖论,一是我们曾经有过货币不宽松,却恶性通货膨胀的先例(时间不记得了,不过可以考证),大家疯狂囤积见得到的任何物品。二是过去10 年,我们一直在超发货币,到目前M2 累计65 万亿,而为什么却没有恶性通胀?将这两个悖论解释通了,就会发现我们目前阶段的尴尬。
首先说第一个悖论,很简单,当时并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中国还没有形成充分的供给能力,事实上,当时的通货膨胀是需求长期压抑后,突然释放出的极大超过当时市场的供给能力,进而推高商品价格的现象,事实上的市场规律在发挥着作用。这个症结在于供给的不足。
其次说第二个悖论,依然很简单,连续10 年的M2 超发,促使GDP 连续10 年增长良好,却没有通货膨胀,主要是因为价格管制,政府对于各个领域的价格有高效的控制机制,控制价格成本较低,效率较高,除非政府允许的领域,否则价格很难迅速上涨。比如房地产是98年以来确定的经济引擎,是允许价格上涨的那类资产,因此也就只有地产价格能有机会超过M2 增速,使得只有盖房子和买房子的人在这10 年中,以货币衡量的财富能超过M2。而其他类资产持有者,只能被迫忍受资产事实贬值的厄运,比如证券,2006 年以前的股市,就是一个受严格计划监管的市场,致使其长期受到控制,只能成为暴发暴贫场所,而不是致富场所,这一状况在股权分置改革后才有所改观,但也只是改观而已。其他诸如食品、煤电等各方面生活相关、CPI 强相关的各项要素,都受到严格监管,CPI 想高都难。
上述两项悖论之后,分别有供给能力和价格管制这样的决定性因素,而现在我们却发现,这两项限制条件都已经过时了,而超额货币,依然存在。比如,以目前中国的工业能力,可以随时低成本生产出任何有市场需求的产品,供给能力早已经不是问题,需求才是问题。
再比如,价格管制已经开始逐渐放开,政府价格管制行为成本越来越高,效果越来越差。如燃油价格开始随原油期货波动,各地的听证会不停的开,目的就是要放开自来水、煤气、居民用电等各项生活要素价格。因此,价格管制的要素对CPI 的约束也已经大不如前。
在这两项要素作用消失或减弱后,依然强劲的超额货币,才有机会在各个领域推高价格。前10 年价格被压制的资产领域,事实上在进行的是一个迟了10 年的补涨行情,而房地产由于前10 年超过M2 涨幅,再大幅上涨的能量已经不大了。这样的行情,用简单的食品减产、猪肉之类的小逻辑,显然解释力度远远不够。因此我认为,目前的通胀形势与以往根本不同,是非典型性通胀。而这个非典型通胀的逻辑就在于,超额货币在失去原有两个变量约束情况下,实现的各类资产的价格补涨行情。这是我认为合理的历史逻辑。
以上就是我认为,我们面临的通胀问题一定是个大问题的原因。但这并不表示这样的通胀不可控,毕竟我们的供给能力几乎无限大,所以不太可能会引发恶性通胀,在供给能力支持下,通胀有自我终结的趋向。
但话说回来,一是货币回笼是个长期趋势,效果显现需要时间。二是长期看,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一定是上升趋势,所以,通胀一定是我们未来面临的常态问题,而调通胀也将是我们一直面临的政策环境。■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