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自己有一个不好的倾向,就是攀比。中午和朋友吃饭,看到对方用了一个新的PRADA 钱包,不由心痒痒,事实上,周围很多同事都拎着LV 或者GUCCI,差一点的也是COACH,自己早就动了心思,弄件名牌傍身。其实,我一直是个对名牌货不敏锐的人,以前,周围的人很少有用这些品牌,自己也几乎没想过这个问题。如今只是换了一个工作环境,其实工资并没有涨多少,但由于周围氛围变得不同,于是我也变得开始在意,实在是有其他理由可解释,就是攀比心理了。
我的拿着PRADA 新钱包的朋友也并非没有攀比,她和我说,觉得自己以往的投资方式太保守,打算激进一点———造成这样的转变的原因很简单,并不是因为她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而只是因为看到别人赚得更多。她和我说,某某股票,6 月份到现在几乎翻了3 倍,她错过了这次机会,要想法子抓住其他机会阿。
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有多少股民是因为看到身边的人赚钱才纵身投向股市?或者,看到B 的股票涨得好,觉得自己的股票涨得慢,于是决定卖掉换成B 的股票。但别人赚钱并不意味着自己赚钱,这样的后果往往就是自己成为结果最后一棒的人。
正好最近在看一本有关行为学的书籍,人的这种“非理性”无处不在。人的“幸福感”似乎不是由自己所拥有的带来,而是通过“比他人强”而获得。
员工向主管抱怨自己工资低,主管问:你来公司多久?
“3 年了。”
“你来的时候期望自己3 年后的年薪有多少?”
“10 万。”
“可你现在拿到了30 万!”
“可我旁边的那几个人,一点也不比我强,但能拿31万!”
就是如此,即使自己的所得已经远超预期,但如果比他人逊色,自己就会按奈不住,要寻求比他人更高的回报。就像假如你定期定额买300 指数,平均每年有20%的收益,远超过自己之前存银行定存,也跑赢了通胀,且不用花心思,但5 年后本来对自己资产状况很满意的你发现,自己的朋友在第五年的最后3 个月,资产就翻了一倍,而且似乎还在攀升,是否不由得满足感全无?于是开始盘算改为自己炒股,而非定投。但是在做此决定前,自己又是否有考虑过,自己是否有时间,有能力?自己可以承受多大程度的亏损?看到了朋友的利润,是否看到对方的损失和痛苦煎熬?
但大多数人不会想到这些。
攀比还不仅在于和他人的攀比,也在于和自己的攀比。如果自己曾经在某一项投资上赚取100%的利润,那么接下来的期望值只会更高,150%,200%……
假设在利润率达到50%的时候,已经该止盈了,但过去的成功会让自己昏了头脑,甚至“自我欺骗”,相信自己可以赚到更多。
也正如在职场上,每年的奖金都需要比前一年更多,否则即使绝对值不少,但也会让满足感大幅下降。当然,如果比起其他人都要多很多,还是会让自己感觉好很多。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相对论,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不要在投资中丧失理性,也可以获得更多的“满足感”。
再举个例子,如果一只股票的PE 从30 倍调整到了15 倍,你或许觉得很便宜,可以买进;另外一只同类型的股票PE 从8 倍涨到了15 倍,你可能就觉得很贵了,不会再接着买进。但事实上,如果是两只质地、背景相近的公司,贵或者便宜的判断标准应当一致,而并非以之前的涨幅或者跌幅作为判断。
需要补充的是,在投资市场中,收益并不仅仅依靠“贵”或者“便宜”,但是至少我们应该知道,自己的需求和能力才是衡量一切的前提,和他人无关。如果定投可以一年有20%的收益,可以媲美“巴菲特”,该知足了。
瞧,我还是不留神又“比”了起来。但我的理智告诉我,与其买一个LV 包,不如去买入LV 的股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